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止與觀:大師們怎麼說?

  止與觀:大師們怎麼說?

  Ven. Visuddhacara 編輯

  鄭柏青 譯

   有名望有經驗的佛教禅修大師們,一般都同意禅定(Jhana)並不是修內觀(Vipassana)必需或先決的條件。譬如,傑克.康菲爾德(Jack Kornfield)所著的《當代南傳佛教大師》書中所介紹的十二位大師都明白的敘述或指示,不需要培養任何禅定也可以修內觀;有些教導內觀,僅僅依賴刹那定(Khanika)及近行定(Upacara);其他的教導寂止禅與內觀,但強調不從禅定去修內觀。禅修者可在達到中等程度的定力,足夠克服五蓋之後,轉換修內觀。此外,最要注意的是不要執著或停滯在禅定,而強調需要的是修內觀。這些大師中有幾位,也都是從他們年輕時就成爲和尚,不僅擅長于禅定,而且也是學者。他們已熟習巴利叁藏經典、論釋及注疏,而有權威地說出經典與個人修持經驗;有些大師曾在森林中修習好多年,很精通禅定與內觀。

  

  阿姜查(Achaan Chah)

  

  著名的禅修大師阿姜查(1918-1992),曾在《修行問答》中被問到:“在我們的修持中,是否需要入定?”大師回答:“不需要,入定是不需要的。你需要建立少許甯靜和專注的心,而後用它檢查你自己。沒什麼特別需要的,假如你修持時入定,那也沒關系,只要不執持它;某些人被定境拖延住,它可能很有趣,當知入定有適當限度,你若聰明的話,就知它的作用和極限,正如你知道和成人相較之下,小孩也有他的能力限製。

  

  阿姜查是聞名東西方的內觀修行者。他的說法,出于實修體驗特別有權威。他年輕時就出家,並花好多年在泰國叢林裏禅修。現在有超過一百個以上的僧團(院),都是阿姜查在泰國巴蓬寺根本道場的分支。另外,他的西方的弟子也在世界各地成立禅修中心。

  

  阿姜達摩答羅(Achaan Dhammadaro)

  

  有位泰國大師曾修習過若幹種禅定技巧,但喜歡用刹那定爲基礎,直入內觀。他是阿姜達摩答羅。有人問他:“佛陀講到必需修持正念與正定。你能對禅定多加說明嗎?”他回答:“有叁種禅定,其中的兩種要在禅定中獲得,就是近行定與安止定。每一種定的發展都是把心固定于一點,單一的禅定目標。有些禅定以固定的形相或顔色取相或是心專注在特別的感受上,像是慈愛的感覺,當已發展成了近行定或安止定,喜樂與甯靜升起,行者專注于目標,蓋障將不侵擾他。這種染著的暫時滅除,是一種不起欲念、厭惡、困惑的解脫感,僅在行者專心于禅定目標維持多久就有多久。當心一離定境,喜悅感也消失,心又立刻被升起的染著包圍。困住于禅定更加危險,因爲它不生智慧,它會引發執著于喜悅感或是誤用禅定力,而增加染著。”

  

  “第叁種定是屬于八正道中的正定,或圓滿的定。這定是基于刹那刹那的內觀禅定,僅有刹那刹那定,隨著正念之道導致摧毀染著。這種定不發展固住心于不動的目標,而是正念于身體覺受的變動、感受、心和心的目標的改變,當適當的建立正念于身與心,刹那定引導去摧毀輪回,透過此定,我們發展看清楚五蘊的能力——肉體、感受、思想、意志、意識——這些組成我們所謂的男人與女人。”

  

  另一個問題:“請你詳細敘述如何發展刹那定,好嗎?”阿姜達摩答羅回答:“由兩個重點去把握。第一,要透過六根的每一根所升起的感受去感覺。所以發展內觀,色蘊是發展刹那定的基礎,而且由此産生智慧。因此,我們要正念于從眼、耳、鼻、舌、身、意接觸時所生起的覺受。第二個重點是連續性,是禅定成功的秘訣。行者要日以繼夜努力每一刹那保持正念,而如此快速地發展正定及智慧。佛陀自己曾敘述說,假如一位行者真正地在七日夜中刹那刹那的保持正念,他將獲得完全的開悟,所以內觀禅定的本質,是連續的刹那刹那正念在六根接觸六塵所升起的覺受。”

  

  阿姜達摩答羅所強調的方法與馬哈希西亞多有相似的地方,就是兩者都強調持續的刹那刹那正念,日以繼夜地在密集的禅修期間達到最好的效果。事實上,所有的大師們均強調維持連續的正念,除非在非密集的禅定課程,禅修者要去做他們的日常雜事,並以正念去做,諸如打掃、擔水和劈柴等工作,他們也允許讀書、研習和一些對談。

  

  阿姜朱連(Achaan Jumnien)  

  

  另一位泰國大師阿姜朱連的見解,是不要固執任何一種方法,而是要認識所有方法的妥當性。無論是寂止禅或是內觀,我們廣闊前瞻都是最令我們振奮和好的提醒境界。阿姜朱連必然知道他自己曾經修習過的寂止禅與內觀兩者的技巧。他說:“我很幸運地,在開始教人以前,我受教于多位老師,有許多好的修習方法。最重要的,你專心于你自己的修行方式,注以信心及精進,而後你會知道你自己的成果。”

  

  當被問到泰國南部他的禅修中心教導哪一類禅定時,阿姜朱連回答:“在這裏你會發現人們修習許多禅定技巧,佛陀曾經概述四十種以上。不是每個人都有相同的背景,不是每個人的能力都相同。我不只是教一種禅定,而是教多種,隨著適合每個弟子的根性做選擇。這裏有些修習呼吸觀;另一些人觀身體覺受;有些人修慈心觀;有些人我先教導初步內觀;有些人教禅定的方法,而最後將引導他們進入更高的內觀修習及智慧。”

  

  無論如何,阿姜朱連明顯地甯願采取內觀禅法,就是以內觀開始,而不需培養任何奢摩他禅定。他也是阿姜達摩答羅的弟子,精于刹那定。這種定力是所有禅修者所依賴的定力。當被問道:“你通常一開始就教導你學生用內觀禅修法或禅定修法呢?”阿姜朱連回答說:“大多數由內觀開始,有時雖然我先教禅定修法,特別是假如他們過去有禅定經驗,或是他們的心性容易入定,最後且最重要的是,讓每個人都轉向內觀修習。

  

  佛使比丘(Achaan Buddhadasa)

  

  著名的佛使比丘(1906-1993)在泰國南部的“解脫自在園”,也允許一個人在達到定力足夠抑製五蓋的程度之後,由禅那跳入內觀。

  

  佛使比丘教導出入息念,並指導十六個階段所需培養的禅定和內觀。但是他也允許一個人能從禅定跳到內觀去發展,而僅修十六階中的兩個階段。在佛使比丘的著作《呼吸觀》中說:“假如某些人感到十六個階段太多,沒關系,那可以濃縮成兩個階段。一是訓練心成妥當而適當的專注,二是以此定力跳過去,立刻觀察無常、苦、無我。只有這兩個階段,只執行每個吸氣跟呼氣,也算是出入息念(安那般那念)。假如你不喜歡練完十六個階段,或是以爲這個太理論化,或學的太多,或太過繁瑣,那麼只做這兩個階段,藉由觀察呼吸讓心專注,當你感覺到有些程度的定力,就去檢查所覺知的每件事,而因此體驗你了解它們是多麼的不恒常,他們是多麼的不滿意,還有他們是沒有靈魂的,只是這樣做就足夠去達成所要的結果,稱之爲放下!解脫!不執著!最後,當充分看到無常、苦、無我時,注意汙染的終結和滅盡執著。因此假如你願意的話,你可以抄此捷徑。”

  

  在他的書中有另外一段,他再教給習禅者跳過培養禅定的選擇。他說:“我們在開始時,講了一堆他們不喜歡的話。所謂一堆是指太多或是多余的。好吧!多余是不需要的,我們只取一般人的程度。走捷徑的方法,要點是充分專注的心。這就夠了,這是任何人能做到的。而後以這專注的心去觀察無常、苦、無我,這叁種生命的特性,直到了解空性(sunnata)及真如(tathata)。由這些修習,他們會了解定力的利益。正因這樣,他們會得到完全滅苦的結果。而定力在此處沒有任何附加價值,不須特殊的能力。所以讓心足夠的專注,然後去檢查無常、苦、無我,只修習第一階四個出入息念具足,然後練習第四階段四個具足,這就夠了,充足是不多不少,只要剛好即可,這就是對一般人的捷徑。”佛使比丘如此清楚的說明,只要適當程度的定力即可,而不需要禅定。

  

  阿姜念(Achaan Naeb)

  

  泰國女性大師阿姜念(1896-1982)也教內觀,強調正念在行、住、坐、臥四個姿勢,和每天必須敏銳觀察從早到晚的活動,所有精神與肉體的過程,發展到足夠強大的定力。只要日夜不間斷地修習內觀,觀察所有精神與肉體的活動過程,就可發展足夠強大的定力,而不需特別修習奢摩他。

  

  刹那定

  

  在這裏,我們適切的討論純內觀行者所發展的一種定。內觀行者使用刹那定,它來自專注于內觀目標,就是注意發生在心與身的各種精神與生理現象。被稱做“刹那定”是因爲它僅發生在內觀中刹那間的注意力,不是像奢摩他那樣固定住目標,而是專注伴隨心與身所産生的改變目標或現象,一旦當內觀行者達到強大且精細的注意時,産生一系列綿密不間斷的刹那定,這種定,刹那刹那沒有中斷時,會變得非常有力,它能克服五蓋從而帶來心的清淨,這清淨的心能給行者有能力去達成所有的內觀智,直到阿羅漢的水准。

  

  純內觀行者能夠激賞並了解刹那定力,當他們觀察的注意力變成一種慣性,他們自己能看到那注意力,綿密不中斷,這注意力似乎自發地連續形成的,如水蒸氣網,行者不需做任何協調或刻意的努力。因此,它通常能讓行者坐上一個鍾頭,甚至好幾個鍾頭,全神貫注地注意。在良好的注意力期間,特別是平衡的“行舍智”時,心只安置于它的目標上,而絕不會散亂,即使行者想讓心散亂,也辦不到,且退回到它所注意的內觀目標,有些行者能夠一口氣坐上六、七個小時,甚至更久。由此可知,刹那定必然被強化,否則行者如何能夠全神貫注的坐上如此長的時…

《止與觀:大師們怎麼說?》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