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止与观:大师们怎么说?

  止与观:大师们怎么说?

  Ven. Visuddhacara 编辑

  郑柏青 译

   有名望有经验的佛教禅修大师们,一般都同意禅定(Jhana)并不是修内观(Vipassana)必需或先决的条件。譬如,杰克.康菲尔德(Jack Kornfield)所著的《当代南传佛教大师》书中所介绍的十二位大师都明白的叙述或指示,不需要培养任何禅定也可以修内观;有些教导内观,仅仅依赖刹那定(Khanika)及近行定(Upacara);其他的教导寂止禅与内观,但强调不从禅定去修内观。禅修者可在达到中等程度的定力,足够克服五盖之后,转换修内观。此外,最要注意的是不要执著或停滞在禅定,而强调需要的是修内观。这些大师中有几位,也都是从他们年轻时就成为和尚,不仅擅长于禅定,而且也是学者。他们已熟习巴利三藏经典、论释及注疏,而有权威地说出经典与个人修持经验;有些大师曾在森林中修习好多年,很精通禅定与内观。

  

  阿姜查(Achaan Chah)

  

  著名的禅修大师阿姜查(1918-1992),曾在《修行问答》中被问到:“在我们的修持中,是否需要入定?”大师回答:“不需要,入定是不需要的。你需要建立少许宁静和专注的心,而后用它检查你自己。没什么特别需要的,假如你修持时入定,那也没关系,只要不执持它;某些人被定境拖延住,它可能很有趣,当知入定有适当限度,你若聪明的话,就知它的作用和极限,正如你知道和成人相较之下,小孩也有他的能力限制。

  

  阿姜查是闻名东西方的内观修行者。他的说法,出于实修体验特别有权威。他年轻时就出家,并花好多年在泰国丛林里禅修。现在有超过一百个以上的僧团(院),都是阿姜查在泰国巴蓬寺根本道场的分支。另外,他的西方的弟子也在世界各地成立禅修中心。

  

  阿姜达摩答罗(Achaan Dhammadaro)

  

  有位泰国大师曾修习过若干种禅定技巧,但喜欢用刹那定为基础,直入内观。他是阿姜达摩答罗。有人问他:“佛陀讲到必需修持正念与正定。你能对禅定多加说明吗?”他回答:“有三种禅定,其中的两种要在禅定中获得,就是近行定与安止定。每一种定的发展都是把心固定于一点,单一的禅定目标。有些禅定以固定的形相或颜色取相或是心专注在特别的感受上,像是慈爱的感觉,当已发展成了近行定或安止定,喜乐与宁静升起,行者专注于目标,盖障将不侵扰他。这种染着的暂时灭除,是一种不起欲念、厌恶、困惑的解脱感,仅在行者专心于禅定目标维持多久就有多久。当心一离定境,喜悦感也消失,心又立刻被升起的染着包围。困住于禅定更加危险,因为它不生智慧,它会引发执著于喜悦感或是误用禅定力,而增加染着。”

  

  “第三种定是属于八正道中的正定,或圆满的定。这定是基于刹那刹那的内观禅定,仅有刹那刹那定,随着正念之道导致摧毁染着。这种定不发展固住心于不动的目标,而是正念于身体觉受的变动、感受、心和心的目标的改变,当适当的建立正念于身与心,刹那定引导去摧毁轮回,透过此定,我们发展看清楚五蕴的能力——肉体、感受、思想、意志、意识——这些组成我们所谓的男人与女人。”

  

  另一个问题:“请你详细叙述如何发展刹那定,好吗?”阿姜达摩答罗回答:“由两个重点去把握。第一,要透过六根的每一根所升起的感受去感觉。所以发展内观,色蕴是发展刹那定的基础,而且由此产生智慧。因此,我们要正念于从眼、耳、鼻、舌、身、意接触时所生起的觉受。第二个重点是连续性,是禅定成功的秘诀。行者要日以继夜努力每一刹那保持正念,而如此快速地发展正定及智慧。佛陀自己曾叙述说,假如一位行者真正地在七日夜中刹那刹那的保持正念,他将获得完全的开悟,所以内观禅定的本质,是连续的刹那刹那正念在六根接触六尘所升起的觉受。”

  

  阿姜达摩答罗所强调的方法与马哈希西亚多有相似的地方,就是两者都强调持续的刹那刹那正念,日以继夜地在密集的禅修期间达到最好的效果。事实上,所有的大师们均强调维持连续的正念,除非在非密集的禅定课程,禅修者要去做他们的日常杂事,并以正念去做,诸如打扫、担水和劈柴等工作,他们也允许读书、研习和一些对谈。

  

  阿姜朱连(Achaan Jumnien)  

  

  另一位泰国大师阿姜朱连的见解,是不要固执任何一种方法,而是要认识所有方法的妥当性。无论是寂止禅或是内观,我们广阔前瞻都是最令我们振奋和好的提醒境界。阿姜朱连必然知道他自己曾经修习过的寂止禅与内观两者的技巧。他说:“我很幸运地,在开始教人以前,我受教于多位老师,有许多好的修习方法。最重要的,你专心于你自己的修行方式,注以信心及精进,而后你会知道你自己的成果。”

  

  当被问到泰国南部他的禅修中心教导哪一类禅定时,阿姜朱连回答:“在这里你会发现人们修习许多禅定技巧,佛陀曾经概述四十种以上。不是每个人都有相同的背景,不是每个人的能力都相同。我不只是教一种禅定,而是教多种,随着适合每个弟子的根性做选择。这里有些修习呼吸观;另一些人观身体觉受;有些人修慈心观;有些人我先教导初步内观;有些人教禅定的方法,而最后将引导他们进入更高的内观修习及智慧。”

  

  无论如何,阿姜朱连明显地宁愿采取内观禅法,就是以内观开始,而不需培养任何奢摩他禅定。他也是阿姜达摩答罗的弟子,精于刹那定。这种定力是所有禅修者所依赖的定力。当被问道:“你通常一开始就教导你学生用内观禅修法或禅定修法呢?”阿姜朱连回答说:“大多数由内观开始,有时虽然我先教禅定修法,特别是假如他们过去有禅定经验,或是他们的心性容易入定,最后且最重要的是,让每个人都转向内观修习。

  

  佛使比丘(Achaan Buddhadasa)

  

  著名的佛使比丘(1906-1993)在泰国南部的“解脱自在园”,也允许一个人在达到定力足够抑制五盖的程度之后,由禅那跳入内观。

  

  佛使比丘教导出入息念,并指导十六个阶段所需培养的禅定和内观。但是他也允许一个人能从禅定跳到内观去发展,而仅修十六阶中的两个阶段。在佛使比丘的著作《呼吸观》中说:“假如某些人感到十六个阶段太多,没关系,那可以浓缩成两个阶段。一是训练心成妥当而适当的专注,二是以此定力跳过去,立刻观察无常、苦、无我。只有这两个阶段,只执行每个吸气跟呼气,也算是出入息念(安那般那念)。假如你不喜欢练完十六个阶段,或是以为这个太理论化,或学的太多,或太过繁琐,那么只做这两个阶段,藉由观察呼吸让心专注,当你感觉到有些程度的定力,就去检查所觉知的每件事,而因此体验你了解它们是多么的不恒常,他们是多么的不满意,还有他们是没有灵魂的,只是这样做就足够去达成所要的结果,称之为放下!解脱!不执著!最后,当充分看到无常、苦、无我时,注意污染的终结和灭尽执著。因此假如你愿意的话,你可以抄此捷径。”

  

  在他的书中有另外一段,他再教给习禅者跳过培养禅定的选择。他说:“我们在开始时,讲了一堆他们不喜欢的话。所谓一堆是指太多或是多余的。好吧!多余是不需要的,我们只取一般人的程度。走捷径的方法,要点是充分专注的心。这就够了,这是任何人能做到的。而后以这专注的心去观察无常、苦、无我,这三种生命的特性,直到了解空性(sunnata)及真如(tathata)。由这些修习,他们会了解定力的利益。正因这样,他们会得到完全灭苦的结果。而定力在此处没有任何附加价值,不须特殊的能力。所以让心足够的专注,然后去检查无常、苦、无我,只修习第一阶四个出入息念具足,然后练习第四阶段四个具足,这就够了,充足是不多不少,只要刚好即可,这就是对一般人的捷径。”佛使比丘如此清楚的说明,只要适当程度的定力即可,而不需要禅定。

  

  阿姜念(Achaan Naeb)

  

  泰国女性大师阿姜念(1896-1982)也教内观,强调正念在行、住、坐、卧四个姿势,和每天必须敏锐观察从早到晚的活动,所有精神与肉体的过程,发展到足够强大的定力。只要日夜不间断地修习内观,观察所有精神与肉体的活动过程,就可发展足够强大的定力,而不需特别修习奢摩他。

  

  刹那定

  

  在这里,我们适切的讨论纯内观行者所发展的一种定。内观行者使用刹那定,它来自专注于内观目标,就是注意发生在心与身的各种精神与生理现象。被称做“刹那定”是因为它仅发生在内观中刹那间的注意力,不是像奢摩他那样固定住目标,而是专注伴随心与身所产生的改变目标或现象,一旦当内观行者达到强大且精细的注意时,产生一系列绵密不间断的刹那定,这种定,刹那刹那没有中断时,会变得非常有力,它能克服五盖从而带来心的清净,这清净的心能给行者有能力去达成所有的内观智,直到阿罗汉的水准。

  

  纯内观行者能够激赏并了解刹那定力,当他们观察的注意力变成一种惯性,他们自己能看到那注意力,绵密不中断,这注意力似乎自发地连续形成的,如水蒸气网,行者不需做任何协调或刻意的努力。因此,它通常能让行者坐上一个钟头,甚至好几个钟头,全神贯注地注意。在良好的注意力期间,特别是平衡的“行舍智”时,心只安置于它的目标上,而绝不会散乱,即使行者想让心散乱,也办不到,且退回到它所注意的内观目标,有些行者能够一口气坐上六、七个小时,甚至更久。由此可知,刹那定必然被强化,否则行者如何能够全神贯注的坐上如此长的时…

《止与观:大师们怎么说?》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