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子,當我們做風遍處觀,達到這階層時,心就像風,風就像心,心能夠移動,如同風會吹動,有點像內觀的上升與下降的觀照,風吹上升與下降,但是如果你夠敏銳的話,你知道那是不同的體驗。
當你繼續入深定,任何伴隨移動的目標將會停止,將變得非常靜止,非常清澈,完全的透明,非常明亮,在這點上的心,將達到一個更清澈,更明亮的階段。有時發生興奮的波動,定力就被打破。在這點上的心,進入所謂的「似相」(patibhaga nimitta)像鏡般的印象,非常的純化,現在更接近喜樂專注,初禅。但仍未進入。
你會發現近行定的發展達到初禅之前的狀況,第叁、四禅之近行定不同的是它的細致程度。例如,當進入初禅,它像水流動,水是心,心是水,然而,祗是初禅的近行定,水像清澈的圓池水,但如果進入較高階禅定,而是非常細的小水珠,像霧狀,漂浮著,在禅那正受之前,目標變得更細,針點狀的水珠,並且可覺知這些水珠的潮濕感,它是如此非常非常的細微,而心也愈細且愈輕安。
近行定能夠持續長時間,你能坐上數小時,似乎有些人能坐上數天,但它仍然祗是近行定。在寂止禅裏,你得到很平和且很好的體驗,這是無疑的,沒有人說寂止禅不好。一個要贊歎寂止禅的人,祗有得當的學習它,否則它可能帶來某些困境。
在近行定的層次裏,因爲它是如此的平和、安靜、幸福、愉悅,許多事情可能發生,並且因爲不是那麼固定不動,像安止定那樣,它有時會誤入存在于如此的平和感,它可能誤入睡眠。例如,有一次當我修習寂止禅,心非常的靜且我知道我正坐著,我想我已坐了五分鍾而已,並且所有的時間內都是察覺的,但當我轉身去看時鍾的時候,它已經過了好幾小時了,既是坐得很平和,也因此墮入半睡眠狀態,當時是如此的平和,而心是如此敏銳,以致察覺或不察覺已沒什麼不同的了,它就像你僅僅阖一下眼,而已經過了數小時之久,像這一類的寂止禅,非常容易滑入睡眠,而實際上你是進入非常非常深的睡眠,而當你出定後,如果你不仔細的話,你可能甚至想,那是涅槃,因爲你可能說,它什麼都滅除了,有些像你曾入空(void),那兒什麼都沒有,或者,你可能想它是禅那,初禅,但實際上是睡著了,睡眠並沒有什麼錯,僅僅當你開始黏著它,而後問題來了。除此之外,睡眠在這裏有其它問題會發生。譬如,這時可能有強烈的享受感,使你感覺像在漂浮,巨大的享受感和輕安感,能發展成一個人的身與心似乎都消失了,當你出定後,你的感官覺知又被喚回,噢!你已經入過一個非常和平又幸福的境界,這不是禅境,這仍是一種近行定,一種處于完全發展享受與幸福感的狀態。再說一次,假如你不仔細分辨,你會執著它,像涅槃或禅那定境,幸福感或和平感並沒什麼錯,僅僅當你執著生起時,問題跟著來,而它非常容易去執著像這類的事情。對某些人,這種近行定,或某些方式的禅定,許多相,幻想、幻覺,會升起,它可能是以前你見過的東西,也可能是無意義的,也可能是所謂的前世的事物,可能很精彩,但總是目標很清楚,因爲心很甯靜、很和平,特別在初始階段,他們很清晰而美好,事實上,當中有些可能是真的,但是沒有經驗的人,不能分辨得如此清楚,這種定還未達真正的睡眠,細小的、敏銳的汙染迅速升起,伴同幻覺,而如果你開始去執著它,「我有超能力」、「我有天眼」、「我能看到我的過去生」、「我過去是印度的王」、「我過去是中國皇帝」,而後麻煩就來了。假如你不去執著,那麼這些祇是意識的升起,沒什麼錯,他們會來會去,他們祇是從各處來的印象而已,但是祗要一執著,或者恐懼升起,這些幻覺就不停止,他們將持續而來,最終你會陷入全然的幻覺,所以你入寂止禅,絕勿去攀染這些,直到你能完全控製你的心,能百分之一百確定這些幻想是真、是假,從這裏你可看到,近行定並非祗是單純的經驗,而是確實涵蓋很廣的經驗。
安止定
當定的發展夠深,而達到專注于一境時,會進入所謂的安止定,喜樂的專注或固定的專注。當這發生時,心會改變,進人一個不同的階層,稱爲色界,這是禅那界,這類型的心是完全切斷我們的看、聽、嗅、嘗、觸等覺受,事實上,也切斷正常形態的想和警覺。它曾被某些人描述爲,如同一種熟睡的狀態,但是他們很清楚的知道,如何的穿透進目標得到完全的專注,一旦心專注的進入目標,這時他們是完全的無知覺意識的,然而當他們從這種狀態出來的時候,他們將會知道自然狀態的心,剛剛已經通過那個他們想要注意的目標。甚至假如你進入初禅一秒鍾,你將會知道這一秒鍾你是處于完全的無意識狀態,祗有當你從這定境出來時,你才警覺在這一秒鍾待在充滿喜悅狀態的禅那境地裏。即如你進入半秒,你知道這半秒內,你是完全的被切斷于整個欲界之外的,祗有當從這半秒鍾的定境出來時你才知道心的狀態是如何。
當你進入禅定正受,這裏發生完全不同階層的意識狀態,因此,假如你是處于禅定狀態,你可能忘了身體的形態,無念頭,心很靜,且充滿喜悅,這仍不是安止定,不是初禅,但這並不意謂這是壞的境界,心仍處于好的且和平的狀態。
入定時你仍保有正念,心會很清楚,遲早你會知道,在目標逼真的浮現之後進入定境,意即你的心已全神貫注于目標,當心全然的專注于目標時,你知道目標是什麼了。當然有某些類型的寂止禅目標是非常抽象的,而當你初入禅那,它們可能不是很清楚,因爲它們是很抽象的目標,祗能持續很短的時間,但當你經常的進入,你會跑上第叁或第四禅,他們會清楚些。
某些禅定,像遍處觀、呼吸禅,這些目標在專注正受之前,很清楚而且明亮,你專注的目標還是很清楚。就像水遍處觀在初禅正受之前的近行定,是一泓完全清澈、靜止的池水,當你進入專注正受即(初禅正受),它就像滲透進入水中,如同你潛水一般,最後停留在水裏。你不知任何事情,但一旦出了水,你知道心是如何的狀況,你在水底下是如何,所以可以說出來這是非常清楚而且充滿喜悅的經驗,但祇有在你從定境出來以後,你才知道如何的清楚與喜悅。
對這些類型的寂止禅有四種色界禅定,意思是四個階層,每一個都有不同的特性。在經中很清楚的說到,在禅那因素裏有不同的特別用詞,叫做禅支,那是心所呈現心的特定狀態,並且在各個禅那中,扮演重要的部分,比如說在初禅裏,這些因素包含:尋、伺、喜、樂、一境性。
「尋」是最初的發心,最初的發心是把心帶向目標的力量,這是一種精神力量;「伺」是支持這發心,是心的力量,來保持向著目標。這也是精神力量,有點像能量;「喜」是享受或感興趣;「樂」是很愉快的感覺;「一境性」是一點,意思是心與目標合而爲一。這些精神因素表現在初禅中,扮演重要的部份。
但不意謂著,你具備這五個因素,你就在初禅裏。甚至你都不在任何定,這五個精神因素,都已經具足了。當你想到食物,你想到你最想念的槟城米粉(Penang Laksa),同樣有這五個因素呈現在這裏。因爲心跑去米粉,它會停在那裏想:「假如我有米粉多好!」而後,當你想到米粉,你已經享受「當我有米粉多好,我要自己享用它。」而你感到非常愉快。而你的心也確實如同你能嘗到米粉似的,此時五種因素都具足。但它更像邪定、貪婪。
你必須知道五個禅支才會了解各種禅定,之前至少你須知道一些阿毘達摩,你才能有較清楚的概念。這五個因素其實是描述一種意識狀態,一種心的狀態,當你知道什麼因素的呈現,你就知道在什麼禅裏了,例如:在初禅裏,你有全部五個因素的涉入。在第二禅,你沒有尋及伺,僅有喜、樂、一境性,在第叁禅,僅有樂及一境性,在第四禅,祗有平靜及一境性。從這些敘述,我已經給這些定一些說明,當你進入禅那,你絕對不能知道它,當你入定時,就像你已在熟睡中,你是在比熟睡還深的狀態中,所以怎能知道它的全部?祗有在你入定之前,你知道,因爲在你進入之前,心會清楚哪些因素會強些,哪些因素會弱些甚至消失。或者在定境浮現之後,透過適當的分析來省思這些呈現的因素。我們將不討論這部份,因爲這不是我們討論的主題。
辨別禅那以防邪見
我想給你們一個好的概念,關于近行定以及安止定,所謂的純寂止禅。當我們談到初禅、第二、第叁、第四禅爲寂止禅,依照我們的經驗,某種程度的了解是很重要的,因爲缺乏這些了解,邪見會升起,你可以在《梵網經》這部經裏看到,關于邪見的敘述,大量的邪見不是透過思考或哲理而來,他們多數來自禅定經驗。因爲人們執持他們的禅定經驗,就如同這些是真實而美好的,然而事實是非常的錯誤。它會升起各種形式的邪見。例如其中一個叫做dittha dhamma nibbana vada, nibbana(涅槃)你們了解,dittha dhamma 是「見法」或「現前」,vada是「說」,這是認爲「當下即涅槃」的見解。例如:一個人執著了禅那就是涅槃,那他就走入邪見。當然,沒有人能同他爭論。因爲他想:我有此經驗,而你沒有。某些時候入了定,好像進入空(void),目標變得不可思議,也是非常容易墮入邪見。假如沒有合適的老師的話,即使在入定之前,也可能有許多不可思議的境界,而不能了解。
所以今晚的談話,是給你們一個概念,如此你們不會去執著這些經驗,假如你們不能分辨近行定與安止定,也很容易使你誤解,什麼是涅槃,什麼不是涅槃,因爲涅槃是比禅那還要深奧、不可思議。例如,當有些人修習禅定而每個人開始說:「我已達初禅、第二禅、第叁禅、第四禅,這是道果智,那是道果智」。我們不說他們是錯的,因爲我們不確實知道他們的經驗是什麼。但事實是,他們說所有這些事情如此的容易,並且如此的快樂。明顯的是,執著已經造成了。
而且你可以看到,任何時侯,當他們提及它時,他們是非常的引以爲傲。假如他們確是執著邪見,那就更不好。我們希望這些不會發生在此地的佛教徒。
假如一個已經如實的修習過這些禅定的人,他將會知道,不容易知道是否某人已達這個禅那或那個禅那,這個道果智或那個道果智,一個智者應該很保留這種論述。因此,假如某人太隨意說這些事,我們不直接說他是錯的,我們說:要小心的跟隨他,你可能走入邪見。(本文承Sujiva法師過目,謹此感謝法師。並迥向有緣同修,法喜充滿,共證菩提。)(《嘉義新雨雜志》第19期)
《近行定與安止定(慈濟瓦法師講)》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