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行定与安止定
慈济瓦法师讲
郑栢青译
按:慈济瓦(Sujiva舍弃我)法师是一位马来西亚籍佛教上座部比丘,献身于佛法内观的教导。法师在1975年完成大学学业不久后,就出家。在修习的过程里,受教于多位禅学师父,包括班迪达大师(Sayadaw U Pantida)。自从80年代的早期,驻锡在寂乐苑Santisukharama)教导内观迄今已有15年。本文原是1993年1月法师于马来西亚Kota Tinggi的演讲,并经菩提色拉(Bodhisara)比丘整理,刊载于〝Vipassana Tribune〞,1996.7. Vol.4。
前些日子,我们提过四念处,佛陀告诉比丘们,勤修正念,并以达成禅那(jhanas)。从这里,我们将谈谈寂止禅(samatha奢摩他)和内观(vipassana 毘婆舍那)的修行,以及如何进入内观,而最终从轮回中得到解脱。
两种禅定
有两种禅定的修行法:第一种,称为寂止禅。修习者先以专注或寂静的修习做基础,意思是他们修习纯寂静禅定。例如:遍处(Kasinas,即取相观〔visualisation〕)、不净观,在《清净道论》里有四十个起观对象,他们通常修习到至少达到近行定(upacara samadhi)或达到诸禅定,禅悦的境地。当他们达到此定力后,更深入的修习内观。
第二种,称为纯粹内观(suddha vipassana yanika),纯内观修习法,这类修习者不经由纯寂静禅的修习,既不进入近行定,也不进入安止定,修习者直接趣入静观(Contemplation)心与身,从这里修成内观剎那定,这种定力相当于近行定,依这剎那、剎那的定力,也能趣入道果智(magga-phala)的开悟。
另外还有一类,修行以上两种禅定共同发展,修习者不单独的修成其中任何一种定力,而是交替的修习,端视哪一类较为合适自己。通常一般所说的禅定,多指前面两种:寂止禅和纯内观。你可发现以上两种禅法,佛陀都曾教导过,可在三藏经典里找到这些教导,有些例子,佛陀教导在入内观之前的寂止禅,其它的例子是,他教导直接修习四念处,而不经由禅那。有许多上述的例子,可在三藏经典找到。假如你问,哪一种较好?较理想?最好是你知道所有四禅八定以及所有道果,但这通常是不可能的。第一点,你必须找到一位合适的老师,他能教导你所有这些。第二点,你要有时间去实践,而这些也都很难达成的。有时候,你能够修一段时期的内观,就像我们在此修的一样,而后,在合适的时间也修习纯寂止禅。有些人发觉,内观已经够好了,这意谓着,他们持续修习且获得进展。而他们全然不需进入寂止禅。某些人发现,在修习内观之前,需要某种程度的入定,但是最终他们还是必需经由内观而获得开悟,无论如何,你要多修习,就得多花时间。当然马哈希禅法的传承,是强调内观的,并非这些老师不懂寂止禅。从前我在缅甸修习,有许多老师可以正确的教导四十种寂止禅的观注目标,在好几年后,我问他们:「为何你不教我寂止禅?我也想学习寂止禅。」他们回答我说:「内观更重要,当你成就内观,而后你可修习任何寂止禅。」理由是,绝大多数的人,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去修习各种禅定,即使你是一位比丘,你也没有全部的时间去修习,你会牵涉其它事情,最重要的是,在这一段进修期间,我们要尽可能的学习内观。
据我们的了解,寂止禅的密集修持,比起内观,通常要花更长的时间,因此,这里只强调内观,况且一般在家人比出家比丘更少有时间去修习那最重要的。同时依照我们的了解,要成就寂止禅,是非常的困难。此外,可能花些时间去达成你所需的寂止禅,目的必需适当,你也须有这方面的潜在能力。
现在,我们回到禅那的主题,当我们提到禅那,不必意谓着单指发生在纯寂静定的奢摩他等定境而言,它也可存在内观中的禅定经验。所以有所谓的奢摩他,意指一种纯寂静禅定所产生的专一定境,以及内观,另一型态的宁静、专一定境,发生在内观中。
禅那的定义
对于禅那的一般概念是什么?禅那普遍的解释是:强烈的专注于目标。这里,我们引用马哈希法师所著的《*轮》(The Wheel of Dhamma)书中所说的:
「禅那的意思是,接近的观察一个目标,以固定的注意力,集中的专注于一个选定的禅定目标。例如:以寂定的数息观,会提升至寂止禅境;然而,注意心和身的自然特征,静观他们的不恒常、不满足和不坚固性,则属于内观。有两种禅:寂止禅与内观。固定的专注,发展趣入寂静定者,称为寂止禅。静观法的三种特征则属内观。也有三种三昧(samadhi,或称为定):剎那定、近行定和安止定。」
另外一本班迪达法师(Sayadaw U Pandita)的著作中指出,禅那就好像心黏着在目标上,好像是拿一根细木棒去刺穿一片树叶,或者,好比轻柔的黏住一物,移近看看它是什么?因此,当心固定住一个目标时,它像穿透目标,并且趋向它,黏住它。这是自然的禅那,这是一种固住的、深的定。
端视你如何的使用它,禅那指谓不同的东西,就像你说到定,就有正定与邪定,它一样是定,只是有不同的经验。
首先,我们看看一般所说的奢摩他,它如何生起?就像书上所描述的那样,寂止禅可分为两种定:一种是近行定,另外一种是安止定。在这里禅那和三昧是同一个意思。「安止」的意思是固住不动的定,意即心与目标单一化了,「近行」的意思是接近,意即接近固住不动的定。
近行定
我们需要了解,近行定的范围是很广的,很广的层次存在于近行定,它涵盖了许多的经历体验,随着不同的目标而有不同的体验。一般而言,当一个人达到了近行定时,五盖就被抑制住了,就是说当定力达到这个层次,贪、瞋、怠惰与迟钝、忧虑与焦虑、疑不会升起。当定力达到这个阶层,五盖被推到一边(虽然他们在出定后,又会回来),这样我们才能够说,已入初近行定。因为推离染着或覆盖的功能获得满足。假如你想进入内观,你能够以敏锐且安宁的心去观照。
当五盖被推到一边或是被抑制住了,这并不表示已达到近行定的最深层。在这瞬间的前后,仍然听到声音的来、去。在这点上,仍有些身体的形态概念。比方说:假如你在观照出、入息,而你达到一境性,在这里五盖不存在,心很清晰且安宁,在这阶段里,你仍有身体的形态概念。当声音来时,你仍听到他们,虽然可能不响亮,或有时很模糊不清,这是低阶的近行定。
但是能更进一层的话,当你说近行定已接近入定(absorption)了,不意谓近行定是弱的,而是能更强壮,举个例,一个人或是观照出、入息,或是内心吟诵〝itipiso…〞或是作慈心观,散布爱心,慈心给某人,一段时间后当以正念,以慈悲观,以察觉的心去修习,他的心将愈来愈宁静、安止,心变得愈安止,他会忘掉身体,全能不感觉身体,心变得很柔软、很安静、很专注,同时也很光明,他会忘了他的身体,他全然不感觉到他的身体的存在,也全然听不到声音,他祇知道心仍存在而且平静,无论在呼吸上、在送爱心给某人时,或可能呈现取相(visualisation)时,例如:光明,心没有移动,心仍然存在,很平静,他不能听到任何声音,他也不知道他在哪里,但他知道他是在专注于目标,假如他想要思考,他能够思考,假如他不想思考,他也能够不思考。通常在这一阶层,心就像一个人漂浮着,像半醒半睡状态,但它又不是真正的睡着了,这种平静的状态构成了近行定。
如此,定的发展过程,在达成近行定之后,五盖被置于一边,在达成真正的入定正受之前,定的发展需要更进入,以达到安止定。在特定的目标,你可以看得很清楚,而且愈来愈细微。举个例,入初禅之前的近行定与入二禅之前的近行定,两者都是近行定,但却有不同的体验。同样入三禅、四禅之前的近行定,也是不同的经验。定力会愈来愈细致且平静,目标也愈来愈细微。所以近行定在各阶层里,有截然不同的体验。我们举个例:从修习遍处禅定目标,如:颜色、地遍处等。以持水遍处观为例,水遍处观涉及水在心中显相,在达到心境专一之前,升起的讯息称为「相」(nimitta),内心讯息称为「取相」(Uggaha nimitta),取相是「抓住目标」,意思是它直接复制你所见的水相。当你取相时,你的心已经很平静了,通常在这阶段,你不能想这想那的,这是因为当你想这想那的同时,你不仅看到了水,也同时看到其它东西了,你可能看见鱼在水里游,甚至看到虫在里面动,有时你可看见你的朋友在水里游泳。假如你的欲念升起,你甚至看到妇女在水里游泳,你可清晰的看见他们。
当你有取相,你可清楚的看见水相,但水可能在流动,你看见水在动,而心与水合而为一,就如同心为水,水为心一般,而且它会流动,这时还没有接近喜乐专注(blissful absorption),仍有些距离,但心几乎能与水合而为一,并且黏着在水的表面上,你不能够想任何东西,你没有身体的概念及任何东西。你听不见外界的声音,你也无法知道你在哪里,这时的相称为「取相」,抓住的相。它是近行定,但还不是个很接近禅那的境地。从这里,在你达到禅境之前,你要能了解寂止禅定必需如此的深度,如今如果一个修持水遍处观的人,当取相升起时,心与相是一体的,心是水,水是心那般,这时的心还未完全静止,将会移动。这意指水就是心,心即是水,仍在移动,此时你会发觉,这有点像内观的经验,可是又不完全相同。另外的例…
《近行定与安止定(慈济瓦法师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