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子,当我们做风遍处观,达到这阶层时,心就像风,风就像心,心能够移动,如同风会吹动,有点像内观的上升与下降的观照,风吹上升与下降,但是如果你够敏锐的话,你知道那是不同的体验。
当你继续入深定,任何伴随移动的目标将会停止,将变得非常静止,非常清澈,完全的透明,非常明亮,在这点上的心,将达到一个更清澈,更明亮的阶段。有时发生兴奋的波动,定力就被打破。在这点上的心,进入所谓的「似相」(patibhaga nimitta)像镜般的印象,非常的纯化,现在更接近喜乐专注,初禅。但仍未进入。
你会发现近行定的发展达到初禅之前的状况,第三、四禅之近行定不同的是它的细致程度。例如,当进入初禅,它像水流动,水是心,心是水,然而,祗是初禅的近行定,水像清澈的圆池水,但如果进入较高阶禅定,而是非常细的小水珠,像雾状,漂浮着,在禅那正受之前,目标变得更细,针点状的水珠,并且可觉知这些水珠的潮湿感,它是如此非常非常的细微,而心也愈细且愈轻安。
近行定能够持续长时间,你能坐上数小时,似乎有些人能坐上数天,但它仍然祗是近行定。在寂止禅里,你得到很平和且很好的体验,这是无疑的,没有人说寂止禅不好。一个要赞叹寂止禅的人,祗有得当的学习它,否则它可能带来某些困境。
在近行定的层次里,因为它是如此的平和、安静、幸福、愉悦,许多事情可能发生,并且因为不是那么固定不动,像安止定那样,它有时会误入存在于如此的平和感,它可能误入睡眠。例如,有一次当我修习寂止禅,心非常的静且我知道我正坐着,我想我已坐了五分钟而已,并且所有的时间内都是察觉的,但当我转身去看时钟的时候,它已经过了好几小时了,既是坐得很平和,也因此堕入半睡眠状态,当时是如此的平和,而心是如此敏锐,以致察觉或不察觉已没什么不同的了,它就像你仅仅阖一下眼,而已经过了数小时之久,像这一类的寂止禅,非常容易滑入睡眠,而实际上你是进入非常非常深的睡眠,而当你出定后,如果你不仔细的话,你可能甚至想,那是涅槃,因为你可能说,它什么都灭除了,有些像你曾入空(void),那儿什么都没有,或者,你可能想它是禅那,初禅,但实际上是睡着了,睡眠并没有什么错,仅仅当你开始黏着它,而后问题来了。除此之外,睡眠在这里有其它问题会发生。譬如,这时可能有强烈的享受感,使你感觉像在漂浮,巨大的享受感和轻安感,能发展成一个人的身与心似乎都消失了,当你出定后,你的感官觉知又被唤回,噢!你已经入过一个非常和平又幸福的境界,这不是禅境,这仍是一种近行定,一种处于完全发展享受与幸福感的状态。再说一次,假如你不仔细分辨,你会执着它,像涅槃或禅那定境,幸福感或和平感并没什么错,仅仅当你执着生起时,问题跟着来,而它非常容易去执着像这类的事情。对某些人,这种近行定,或某些方式的禅定,许多相,幻想、幻觉,会升起,它可能是以前你见过的东西,也可能是无意义的,也可能是所谓的前世的事物,可能很精彩,但总是目标很清楚,因为心很宁静、很和平,特别在初始阶段,他们很清晰而美好,事实上,当中有些可能是真的,但是没有经验的人,不能分辨得如此清楚,这种定还未达真正的睡眠,细小的、敏锐的污染迅速升起,伴同幻觉,而如果你开始去执着它,「我有超能力」、「我有天眼」、「我能看到我的过去生」、「我过去是印度的王」、「我过去是中国皇帝」,而后麻烦就来了。假如你不去执着,那么这些祇是意识的升起,没什么错,他们会来会去,他们祇是从各处来的印象而已,但是祗要一执着,或者恐惧升起,这些幻觉就不停止,他们将持续而来,最终你会陷入全然的幻觉,所以你入寂止禅,绝勿去攀染这些,直到你能完全控制你的心,能百分之一百确定这些幻想是真、是假,从这里你可看到,近行定并非祗是单纯的经验,而是确实涵盖很广的经验。
安止定
当定的发展够深,而达到专注于一境时,会进入所谓的安止定,喜乐的专注或固定的专注。当这发生时,心会改变,进人一个不同的阶层,称为色界,这是禅那界,这类型的心是完全切断我们的看、听、嗅、尝、触等觉受,事实上,也切断正常形态的想和警觉。它曾被某些人描述为,如同一种熟睡的状态,但是他们很清楚的知道,如何的穿透进目标得到完全的专注,一旦心专注的进入目标,这时他们是完全的无知觉意识的,然而当他们从这种状态出来的时候,他们将会知道自然状态的心,刚刚已经通过那个他们想要注意的目标。甚至假如你进入初禅一秒钟,你将会知道这一秒钟你是处于完全的无意识状态,祗有当你从这定境出来时,你才警觉在这一秒钟待在充满喜悦状态的禅那境地里。即如你进入半秒,你知道这半秒内,你是完全的被切断于整个欲界之外的,祗有当从这半秒钟的定境出来时你才知道心的状态是如何。
当你进入禅定正受,这里发生完全不同阶层的意识状态,因此,假如你是处于禅定状态,你可能忘了身体的形态,无念头,心很静,且充满喜悦,这仍不是安止定,不是初禅,但这并不意谓这是坏的境界,心仍处于好的且和平的状态。
入定时你仍保有正念,心会很清楚,迟早你会知道,在目标逼真的浮现之后进入定境,意即你的心已全神贯注于目标,当心全然的专注于目标时,你知道目标是什么了。当然有某些类型的寂止禅目标是非常抽象的,而当你初入禅那,它们可能不是很清楚,因为它们是很抽象的目标,祗能持续很短的时间,但当你经常的进入,你会跑上第三或第四禅,他们会清楚些。
某些禅定,像遍处观、呼吸禅,这些目标在专注正受之前,很清楚而且明亮,你专注的目标还是很清楚。就像水遍处观在初禅正受之前的近行定,是一泓完全清澈、静止的池水,当你进入专注正受即(初禅正受),它就像渗透进入水中,如同你潜水一般,最后停留在水里。你不知任何事情,但一旦出了水,你知道心是如何的状况,你在水底下是如何,所以可以说出来这是非常清楚而且充满喜悦的经验,但祇有在你从定境出来以后,你才知道如何的清楚与喜悦。
对这些类型的寂止禅有四种色界禅定,意思是四个阶层,每一个都有不同的特性。在经中很清楚的说到,在禅那因素里有不同的特别用词,叫做禅支,那是心所呈现心的特定状态,并且在各个禅那中,扮演重要的部分,比如说在初禅里,这些因素包含:寻、伺、喜、乐、一境性。
「寻」是最初的发心,最初的发心是把心带向目标的力量,这是一种精神力量;「伺」是支持这发心,是心的力量,来保持向着目标。这也是精神力量,有点像能量;「喜」是享受或感兴趣;「乐」是很愉快的感觉;「一境性」是一点,意思是心与目标合而为一。这些精神因素表现在初禅中,扮演重要的部份。
但不意谓着,你具备这五个因素,你就在初禅里。甚至你都不在任何定,这五个精神因素,都已经具足了。当你想到食物,你想到你最想念的槟城米粉(Penang Laksa),同样有这五个因素呈现在这里。因为心跑去米粉,它会停在那里想:「假如我有米粉多好!」而后,当你想到米粉,你已经享受「当我有米粉多好,我要自己享用它。」而你感到非常愉快。而你的心也确实如同你能尝到米粉似的,此时五种因素都具足。但它更像邪定、贪婪。
你必须知道五个禅支才会了解各种禅定,之前至少你须知道一些阿毘达摩,你才能有较清楚的概念。这五个因素其实是描述一种意识状态,一种心的状态,当你知道什么因素的呈现,你就知道在什么禅里了,例如:在初禅里,你有全部五个因素的涉入。在第二禅,你没有寻及伺,仅有喜、乐、一境性,在第三禅,仅有乐及一境性,在第四禅,祗有平静及一境性。从这些叙述,我已经给这些定一些说明,当你进入禅那,你绝对不能知道它,当你入定时,就像你已在熟睡中,你是在比熟睡还深的状态中,所以怎能知道它的全部?祗有在你入定之前,你知道,因为在你进入之前,心会清楚哪些因素会强些,哪些因素会弱些甚至消失。或者在定境浮现之后,透过适当的分析来省思这些呈现的因素。我们将不讨论这部份,因为这不是我们讨论的主题。
辨别禅那以防邪见
我想给你们一个好的概念,关于近行定以及安止定,所谓的纯寂止禅。当我们谈到初禅、第二、第三、第四禅为寂止禅,依照我们的经验,某种程度的了解是很重要的,因为缺乏这些了解,邪见会升起,你可以在《梵网经》这部经里看到,关于邪见的叙述,大量的邪见不是透过思考或哲理而来,他们多数来自禅定经验。因为人们执持他们的禅定经验,就如同这些是真实而美好的,然而事实是非常的错误。它会升起各种形式的邪见。例如其中一个叫做dittha dhamma nibbana vada, nibbana(涅槃)你们了解,dittha dhamma 是「见法」或「现前」,vada是「说」,这是认为「当下即涅槃」的见解。例如:一个人执着了禅那就是涅槃,那他就走入邪见。当然,没有人能同他争论。因为他想:我有此经验,而你没有。某些时候入了定,好像进入空(void),目标变得不可思议,也是非常容易堕入邪见。假如没有合适的老师的话,即使在入定之前,也可能有许多不可思议的境界,而不能了解。
所以今晚的谈话,是给你们一个概念,如此你们不会去执着这些经验,假如你们不能分辨近行定与安止定,也很容易使你误解,什么是涅槃,什么不是涅槃,因为涅槃是比禅那还要深奥、不可思议。例如,当有些人修习禅定而每个人开始说:「我已达初禅、第二禅、第三禅、第四禅,这是道果智,那是道果智」。我们不说他们是错的,因为我们不确实知道他们的经验是什么。但事实是,他们说所有这些事情如此的容易,并且如此的快乐。明显的是,执着已经造成了。
而且你可以看到,任何时侯,当他们提及它时,他们是非常的引以为傲。假如他们确是执着邪见,那就更不好。我们希望这些不会发生在此地的佛教徒。
假如一个已经如实的修习过这些禅定的人,他将会知道,不容易知道是否某人已达这个禅那或那个禅那,这个道果智或那个道果智,一个智者应该很保留这种论述。因此,假如某人太随意说这些事,我们不直接说他是错的,我们说:要小心的跟随他,你可能走入邪见。(本文承Sujiva法师过目,谨此感谢法师。并迥向有缘同修,法喜充满,共证菩提。)(《嘉义新雨杂志》第19期)
《近行定与安止定(慈济瓦法师讲)》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