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59 金剛般若波羅密經講義(圓瑛)▪P11

  ..續本文上一頁  「狂亂」者,如人重病,心性昏蒙,致起狂亂;「狐疑」,狐是獸類,亦名野幹,其性多疑,每渡河聽冰,且聽且渡,以喻聞法多疑之人,進退兩難。

  末段囑以當知者,欲令斷疑生信也,是經義即般若離相無住妙義,非語言分別之所能及,故不可思議;果報指持經之人當得無上菩提,登究竟涅槃彼岸,叁身畢具,萬德圓融,故亦不可思議。經文至此,正宗第一大科,﹝Ⅰ﹞示降住其心,曆彰般若妙用竟。

  ﹝Ⅱ﹞明菩提無法,正顯般若本體,分叁

  一、正明菩提無法  二、直顯般若本體  叁、通結始終心要

  一、正明菩提無法,分二

  ﹝一﹞當機蹑問  ﹝二﹞世尊直答

  ﹝一﹞當機蹑問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雲何應住?雲何降伏其心?」】

  此斷第十一種,一切無我發心疑。上文既明人法悉皆無我,雲何發心修證?故此重問。此處問詞,與前相同,究其問意,與前稍異。前問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雲何應住,雲何降伏其心,意重下手工夫,如何降住?蒙佛慈悲開導,種種發揮,降心離相,住心無住之義,曆彰般若妙用,今已信解,但發心之義,尚未發明。此中問意:既然人法皆空,而菩提心,果有所發耶?果無所發耶?伏願如來不吝教言,再爲垂訓,俾一切菩薩,便于修證。

  破空論雲:此重遣菩薩心中,微細我法二執,令淨盡無余也。前言具明二空實義,甯有不盡,此重問者,略有二義:(一)者義既如此,不可思議,豈容湊泊,則諸菩薩發菩提心,畢竟雲何應住,雲何降伏其心?(二)者既言發心,便謂我能發心;既言無住,便謂我能無住;既言降伏,便謂我能降伏,如何得與般若相應?此則特爲鈍根,再求方便。佛告以當生如是心等,所以酬其畢竟雲何應住降伏之請;次又答以實無有法,發菩提心,則是蕩其我能發心無住降伏之執也。蓋發心只是全性起修,全修在性。心相尚不可得,豈別有法,令心得發?心無心相,則我執何存?法無實法,則法執何有?情累既盡,般若現前。﹝一﹞當機蹑問竟。

  ﹝二﹞世尊直答,分叁

  1、蹑前降住無法  2、正示發心無法  3、分示因果無法

  1、蹑前降住無法

  【佛告須菩提:「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者,當生如是心,我應滅度一切衆生。滅度一切衆生已,而無有一衆生實滅度者。何以故?若菩薩有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此段之文,全同前文,乃蹑前降住無法,以爲發心無法之開端。降心不過離相,住心只是無住,豈別有法,而爲降住耶!「當生如是心」,「生」即發也,謂當發如是,上求下化,最上乘心。觀當生二字,乃如來婆心苦口,叮咛勸勉之意。

  如是心,通指前後:指前,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亦即應生無所住心,應無所住,即不住六塵諸相;而生其心,即發布施度生之心。菩薩應發如是菩提心,無住爲住,住無所住,方爲真住般若。

  指下,即本文我應滅度一切衆生等。「我應」者,謂我應發如是度生離相之心,當以度生爲己任。楞嚴經:阿難雲:自未得度,先度人者,菩薩發心。故雲我應滅度一切衆生。

  「滅度一切衆生已,而無有一衆生實滅度者」,此則功由般若,以觀照功深,實相理顯,了知一切衆生,性自涅槃,本來是佛。當度衆生,離諸度相,不見實有衆生可度,故雲無有一衆生實滅度者。

  何以故,無有衆生實滅度者?以實相般若,離一切相,雖度衆生,不著度相。「須菩提」下反顯,若菩薩著相度生,但起一念有我爲能度,衆生爲所度,即是四相未空,全同凡夫顛倒。心住于相,未得降心,即非菩薩。1、蹑前降住無法竟。

  2、正明發心無法

  【「所以者何?須菩提!實無有法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者。】

  首句承釋上文,所以一有我相,即非菩薩者何?釋曰:實無有法,發菩提心。此「實無」二字,即觀照般若之工夫,亦即實相般若之理趣,爲此經之宗眼。發菩提心者,不外上求下化也。下化,須降著相妄心,終日度生,能離度生之相,則降無可降;上求,應住無住真心,終日布施,不住六塵諸法,則住無所住。以是而觀,故實無有法發心,此則稱性起修,修即無修,實無能度所度,實無能施所施,實無能降所降,實無能住所住;乃至下文,得記得果,實無所得,方是菩薩發菩提心。

  黃檗心要雲:爲汝起心作佛見,便謂有佛可成;作衆生見,便謂有衆生可度。起心動念,總是汝見處,若無一切見,佛有何處所?如文殊才起佛見,便貶向鐵圍山去。僧問:今正悟時,佛在何處?檗雲:問從何來?覺從何起?語默動靜,一切聲色,盡是佛事,何處覓佛,虛空世界,皎皎地無毫末許,與汝作見解。終日說,何曾說?終日聞,何曾聞?所以釋迦四十九年說,未曾說著一字。僧問:若如此,何處是菩提?檗雲:菩提無是處,佛亦不得菩提,衆生亦不失菩提。僧問:如何發菩提心?檗雲:菩提無所得,汝今但發無所得心,無一法可得,即菩提心。菩提無住處,是故無有得者。故雲:我于然燈佛所,無有少法可得。汝今問發菩提心,謂將一個心學取佛去,唯擬作佛道,任汝叁祇劫修,亦只得個報化佛,與汝本源真性佛,有何交涉!2、正示發心無法竟。

  3、分示因果無法,分六

  (1)果記無法  (2)轉釋無法  (3)喻釋無法  (4)度生無法  (5)嚴土無法  (6)達我無法

  (1)果記無法

  【「須菩提!于意雲何?如來于然燈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不?」「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佛于然燈佛所,無有法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佛言:「如是,如是。須菩提!實無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此斷十二種,無因何得有果疑。上雲實無有法,發菩提心。恐疑既無法發心,何故如來有法得果?爲斷此疑,故問在汝之意,以爲雲何?如來于然燈佛所,還是有法得菩提果耶?還是無法得菩提果耶?且看當機見解如何,此處問詞,與前所問然燈之事,言雖相似,意實不同。前曰:于法有所得不?則法義屬他,乃心外之見,此雲有法得菩提不?則法義屬自,乃內心之障。「不」字兩可之詞,亦即審驗之意。

  「不也,世尊。」即當機呈驗見解,應聲直答曰:不也。正是機鋒相扣,啐啄同時,「如我解佛所說義」,即解佛上來所說,發心無法之義。既無有法發心,豈有法得果?是以解前悟後,故知佛于然燈佛所,無有法得菩提。觀「如我解」叁字,尚未敢決定主張,意謂我解如是,未知世尊以爲然否?

  佛重言如是者,即印證其說,汝解如是,我亦如是,因果自然,要相契合,因既無法,果必依因,故呼其名而告之曰:實無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正所謂法心究竟二不別矣。此「實無」二字,與空生所答「無有」二字相較,足見如來腳跟點地,意絕躊躇,當場立斷,實實在在,無有一法也。此實無有法一句,與實無有法發心相照應,設若有少法可得,即不與諸法如義相應。

  【「須菩提!若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然燈佛則不與我授記:『汝于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以實無有法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是故然燈佛與我授記,作是言:『汝于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

  此文前段,反顯上文。若有法得菩提,則能所熾然,我法相在,妄心未降,真心難住,讵堪作佛,故不得授記。授記者,授以當來成佛之號,預記其事,證驗後時也。「汝于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即授記之詞。

  釋迦此雲能仁,姓也;牟尼此雲寂默,名, 也。上屬悲德,下乃智德。如來智悲並運,從因克果,故得是號。能仁者,能以仁慈普覆衆生,即上文所謂,所有一切衆生之類,我皆令入無余涅槃而滅度之。寂默者,宴默安住無爲,即上文所謂,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悲智二德圓滿,恰符是號,以實無有法二句,正顯無法可得菩提,以觀照妙智,深契無生法忍,不見有少法生,不見有少法滅。生滅皆遍計執性所計,如來在然燈會下,遠離依他,及遍計執,歸于圓成實,深達無法無非法之旨,故獲授記,而得嘉號。「而作是言」下,重述授記命號之詞。(1)果記無法竟。

  (2)轉釋無法

  【「何以故?如來者,即諸法如義。若有人言:如來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須菩提!實無有法,佛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此斷十叁種,無因則無佛法疑。上雲發心無法,又說果記無法。恐疑雲:若實無有法得菩提者,則無諸佛。是無法可得,無佛可成,一切皆無,豈不落空見耶?故征釋如來之義,以斷其疑。謂何以故,我說有法得菩提,則不與記;無法得菩提,乃與授記耶?釋雲:授記者,授以得成如來之記;如來者,即諸法如如不動之義。有法可得菩提,即不如如;無法可得,方合如義。

  「如」者不變義,「來」者隨緣義。佛證實相般若,如如不變之體,而能隨緣,示現去來之相,入世度生;雖現去來之相,其實來無所從,去無所至,此即法身如來,當知如本不來,來自如矣,所謂開池不造月,池成月自來。

  清淨法身,毗盧遮那佛。梵語毗盧遮那,此譯遍一切處,即所謂法身如來。不離一切諸法,即諸法中,隨緣不變,一如之義,諸法是差別之相,如來是平等之性,平等之性,本不離差別之相,如金不離器,波不離水,若明此義,無法可得。

  若有人言,既無有法得菩提記,何以現見如來坐菩提樹下,夜睹明星,得證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耶?須菩提下,如來稱實而談,乃稱真如實理而談,修證即不無,染汙即不得,若執實有法可得菩提,即是法執未亡,染汙自性,故決定曰:實無有法,佛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此即圓滿菩提,歸無所得,無得而得,曰得菩提。

  【「須菩提!如來所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于是中無實無虛。是故如來說:一切法皆是佛法。須菩提!所言一…

《59 金剛般若波羅密經講義(圓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