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59 金剛般若波羅密經講義(圓瑛)▪P3

  ..續本文上一頁法全彰,所以如來,即向日用,動靜去來,穿衣吃飯處密示一番,且看誰能一肩擔荷。

  「時」者,即如來密示降住其心,晏然安坐,無言說法時也。「長老」,有二義:一、生年長老,年高臘久;二、法性長老,斷惑證真。而須菩提,則德臘雙兼。梵語須菩提,此翻空生。乃舍衛國,鸠留長者之子。初生之時,其家寶藏忽空,故以爲名焉。長者大驚,即召相者,占蔔,其爻,既善且吉,又名善吉。七日之後,家珍複現,故又名善現。因含多義,故不翻。此尊者解空第一,初在母胎,即知空寂,如是乃至十方成空,亦令衆生證得空性,金剛般若,乃談真空實相妙理,故尊者爲當機之衆,然亦屬影響衆;乃過去東方,青龍陀佛,倒駕慈航,大權示現,影響法會,助揚佛化者也。又爲本經發起衆。

  「在大衆中,即從座起」,今空生領悟如來作略,欲爲衆生,作降住其心之標榜,乃知般若無多旨,只在尋常日用中。不禁躍然而出,故曰即從座起。有所請問,必具常儀。偏袒右肩者,西域國風,以偏袒爲敬,袒即露肉也,右膝著地,合掌,以上皆屬身業;恭敬二字,屬意業;而白佛言下,是口業,此明叁業虔誠,方合請法之儀。

  「希有世尊」,此句是贊佛之詞,希有者,希奇少有。且道空生,見個甚麼道理,世尊尚未開口,即便贊爲希有,莫道是贊佛成等正覺爲希有?佛則樹王得道,迄今多時,何待今日而贊。莫道是贊佛說法度生爲希有?佛則轉妙*輪,數番淘汰,亦何待今日而贊。當知空生豁開頂門正眼,親見世尊面目,乃能以身作則,于日用衣食行坐中,密示住心降心之法;不動舌根,說法已竟,現奇特事,誠爲希有,欲令衆生,向自己去來動靜中,穿衣吃飯處,起觀照般若之功;照見五蘊皆空,我法雙泯,方可住無住之真心,降難降之妄想,而契合實相般若矣。

  「如來」者,世尊十號之一。有應身如來,謂應機示現,後佛如先佛之來;有報身如來,謂乘如實之道,來成正覺;有法身如來,謂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何以法身無來無去?經雲:如來法身,畢竟寂寞,猶如虛空。取喻虛空者,圓滿普遍義,梵語毗盧遮那,此雲遍一切處,即屬清淨法身如來。倘若不遍,則有來去,既然圓滿周遍,故無來去。

  「善護念諸菩薩」,約未得安住真心者說,言真心難住,當不住有邊,不住無邊,寸絲不挂,一塵不染,無住爲住,方爲真住。護念者,如來時時調護時機,心心愛念佛子,欲令能得住于真住,故于乞食去來中,任運隨緣,不住去來之相,密示住心之法,是以爲善。

  「善付囑諸菩薩」,約未得降伏妄心者說,言妄心難降,不可有心降,不可無心降,六識不行,萬慮俱寂,不降而降,是謂真降。付囑者,如來時時傳付方法,心心默囑力行,欲令能得降所未降;故于飯訖晏坐時,回光返照,不起分別之念,密示降心之法,是亦爲善。

  【「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如何應住?雲何降伏其心?」】

  此是正請,前則贊歎如來,能于日用中,無言說法,甚爲希有,若非上根利智,莫克領略。此則啓請如來,更以方便接物,曲垂開導,俾令在會時機,均沾法益。乃稱曰世尊,善男子善女人,下即請問之詞。而男女所以稱善者,以其能發佛心故也。

  「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阿耨多羅,此雲無上;叁藐,此雲正等;叁菩提,此雲正覺。雖有翻譯,而諸經仍存梵語者,即五不翻中,順古不翻。最初譯經師,以此是佛叁覺圓滿之號,故意不翻,後皆依之。正覺者,已得真正自覺,了知心佛衆生,叁無差別,異凡夫之不覺故。正等者,自覺之後,而能覺他,真正平等,異二乘之偏枯,不能入世利生,真俗等觀故。無上者,覺行圓滿,證極心源,異菩薩雖能自他兼利,而分證未圓故。發是心,即發求成佛道之心。心字是因,以上九字是果,欲求果覺,須發因心。

  「雲何應住,雲何降伏其心」,良以勝心初發,定力未充,不能同佛隨緣安住,故問雲何應住,是要求佛說出此心,欲契實相般若之理,有何方法,能令相應而住?又以妄心數起,狀如野燒,不能同佛自然降伏,故問雲何降伏?是要求佛說出此心,欲起觀照般若之時,有何方法,能使任運而降。然此二問,雖分降住,實互相資,如若真心得住,則妄心不降自降;妄心能降,則真心無住而住矣。下文佛答,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無住者,即不住色聲香味觸法,緣塵分別之心;生心者,即生起修行六度,涉俗利生之心。所修離相,即降心之法,住心亦在其中;所住無住,即住心之法,降心亦在其中,不二而二,二而不二。

  昔障蔽魔王,領諸眷屬,一千年隨金剛齊菩薩,覓起處不得,忽一日得見,乃問曰:「汝依何而住,我一千年,覓汝起處不得?」齊曰:「我不依有住而住,不依無住爲住,如是而住。」斯真能降伏其心者矣!此經前半卷,答降住;後半卷,答發心。一、空生啓請竟。

  二、如來許示,分二

  ﹝一﹞印贊許說  ﹝二﹞正爲開示

  ﹝一﹞印贊許說

  【佛言:「善哉,善哉。須菩提!如汝所說: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汝今谛聽!當爲汝說:】

  「佛」,即本師釋迦牟尼。「言」者,因問而答。重言善哉者,(一)佛先密示無言般若,空生善能領會;(二)佛欲重示有言般若,空生善能啓請。若贊若請,皆善契佛心,故重言善哉,即所謂善而又善者也。故特乎其名而告之曰:須菩提!如汝所說,如來善護念未得住心諸菩薩,善付囑未得降心諸菩薩,汝今谛實而聽,當爲汝說。囑以谛實而聞,谛審而思,從此聞思,而起修慧,自可得證。智度論雲:聽者端視如渴飲,一心入于語義中,踴躍聞法心歎喜,如是之人可爲說。此而不說,則爲失人,故雲當爲汝說。

  【「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尊!願樂欲聞。」】

  前數句牒空生請詞,應如是住降兩句,應字平聲,當也,有承前約後二解:承前者,善男女既發佛心,應當如我,尋常穿衣吃飯,洗足敷座,一段本地風光,這就是了,以此無住之住,即是安住真心;以此不降而降,即是降伏妄心。

  約後者,即指後文,略示廣詳,降心離相,住心無住,故曰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

  「唯然世尊,願樂欲聞」,「唯」者,谛信無疑,應諾之詞,老子有言:唯之與阿,相去幾何?解曰:禮對曰唯,文雅也;野對曰阿,粗俗也。空生對曰唯然者,已了如是住降之義,一卷無言般若,早已說竟。

  再曰:「願樂欲聞」者,是更請如來,大開方便,以言而言無言之道,令衆生,依語言之文字般若,而起觀照般若,得契實相般若。聞有叁種:一曰聞言,耳根發識,但聞于言;二曰聞義,意識依言,審察其義;叁曰聞意,凝神靜慮,尋義會意。說者,依意而現其義,依義而發其言;聽者,因言而尋其義,由義而會佛意,果能得意,則言義皆爲筌[四/弟],庶幾而近于道矣。

  華嚴十地品雲:如渴思冷水,如饑思美食,如病思良藥,如衆蜂依蜜,我等亦如是,願聞甘露法。即願樂欲聞之義。﹝一﹞印贊許說竟。

  ﹝二﹞正爲開示,分二

  1、明降住其心  2、彰般若妙用

  1、明降住其心,分叁

  ﹝1﹞略示降心離相  ﹝2﹞略示住心無住  ﹝3﹞廣詳降心離相

  ﹝1﹞略示降心離相

  【佛告須菩提:「諸菩薩摩诃薩應如是降伏其心!】

  佛見空生見解不謬,前既印贊許說,此去正爲開示,蓋空生啓請,住心在先,降心在後,是急于證理;而如來所答,以既發菩提之心,自貴先曆事行,以降妄心,妄降則真心無住而住矣,故逆其次而答之。此經重在般若智用,須從降心下手,若能降著相之心,自然不住于相,而住實相,雖單言降心,而住心自在其中矣。

  諸菩薩,「諸」者衆也,若約發心,男女之機不一;若約修行,權實之位亦多。前雲善男子善女人,此雲諸菩薩摩诃薩,前據能發大心,端由宿植善根;此對已發大心,即是現前菩薩。菩薩,具雲菩提薩埵,譯雲覺有情,此方人好略,但稱菩薩。覺有情作叁種解:一約自利解,所證覺道未圓,尚有識情存在故;二約利他解,自覺般若妙理,輾轉覺悟有情故;叁約兩利解,上求菩提覺道,下度法界有情故。

  「摩诃」梵語,此雲大,即菩薩中之大菩薩也。權教菩薩,著相修行,不足稱大;實教菩薩,所修離相,乃稱爲大。共有七義:(一)具大根,植衆德本故,如本經雲:不于一佛二佛叁四五佛,而種善根,已于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二)有大智,能發菩提心故,廣度衆生,不著度相。(叁)信大法,能信般若波羅蜜故,下文雲:乃至一念生淨信者,如來悉知悉見,(四)解大理,了知衆生本來是佛;實相般若,不離衆生之心故。(五)修大行,勤修六度萬行,叁心四攝,難行能行,難舍能舍,難忍能忍故。(六)經大劫,久經叁大阿僧祇劫,智悲並運,行願不退故。(七)求大果,求證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道故。具斯七大,方稱摩诃薩。

  「應如是降伏其心」,「應」亦平聲,此中「如是」,乃指下文度生離相之事,若起著相分別之心,即妄心不得降,故此標示,下則別詳。

  【「所有一切衆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我皆令入無余涅槃而滅度之。】

  衆生類數不一,而言所有一切者,即包括無余之意,以顯菩薩發心之大,度生之廣也。衆生者,衆法和合而生,總之不出色心二法,分之乃多,取中而論,衆生之身,有地水火風四法;衆生之心,有受想行識四法,內外八法,和合而生,故名衆生。叁界之內,乃有十二類。除無色,屬空散銷沈;無想,則精神化爲土木金石,此二類色想既無,故無可度。其余乃有十類,橫而論之,當考楞嚴經:卵因想生,胎因情有,濕以合感,化以離應,情想合離,更相變易,依惑造業,依業受報,各從其類。…

《59 金剛般若波羅密經講義(圓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