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正念動中禅 第六日法談 聖者、八聖道、受

  正念動中禅 第六日法談

  聖者、八聖道、受

  

  1. 現在是法談的時間。請放松身心,眼睛自然的張開,以覺性來聽講。

  

  2. 經過不斷的練習,我們的覺性在起伏中增長著,有高潮也有低潮,我們不要在意這些情緒的起伏,我們只要努力地劃著槳,乘風破浪,往涅槃的正確目標前進,終必到達目的地。波濤洶湧時,我們不用驚懼,風平浪靜時,我們不用心喜,我們要超越苦樂的波濤,不隨喜憂的感受而起舞。即使我們已拔除了身見、戒禁取以及懷疑這叁個煩惱,已成爲聖人,仍然還要一直覺知自己的動作、繼續培養自己的覺性,要一直培養到覺性圓滿。

  

  3. 佛法中的聖人,有下列幾種:預流的聖者、一來的聖者、不還的聖者、阿羅漢聖者、獨覺聖者、菩薩聖者以及佛陀,這些聖者都不是凡夫,他們都是走在八聖道的路上,他們都已經親證真理了。

  

  4. 八聖道是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及正定。此中,由覺性生起的智慧,如實看清身心實相,就是正見。依靠正見,而沒有貪欲、瞋恚、傷害的心理,這是正思惟。以正確的思惟,發起如法的言論,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绮語,這便是正語。行住坐臥、衣食住行,都能在正念正知下,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這是正業。如法的過活,不作邪命,這是正命。繼續不斷的去惡向善,拔除剩余的煩惱,這是正精進。繼續培養覺性,擺脫昏沈、掉舉,這是正念。使覺性持續不斷,得到心的喜悅與自在,這是正定。因此,在生活中,禅修者不斷實踐八聖道,使覺性達成圓滿,滅除所有的煩惱與痛苦。八聖道就是中道。佛陀所走的正道,就稱做中道。我們也要走相同的中道。如何走在中道呢?就是要走在覺性的道路上;如果不這麼走,痛苦就會生起。

  

  5. 在禅修的路上,不同層次的煩惱要依次拔除。身見、戒禁取以及懷疑是最初的叁個煩惱,稱做叁結。其次是欲貪及瞋二個結,以上五個結稱做「五下分結」。打開這五個結,所有欲界的束縛力就滅除了。不還的聖者的一個特色,就是已打開這「五下分結」。另外五個結,稱做「五上分結」,是色貪、無色貪、慢、掉舉、無明。這五上分結一打開,所有色界及無色界的束縛力就滅除了。阿羅漢的一個特色,就是五上分結也打開了。因此,要從叁界中脫離,不外是將五下分結及五上分結這十個結打開。當結打開時,內心就有大的轉變,這是自證自知的。動中禅的目的,就是將心中這十個結打開。如何打開?就是不斷的動手、動腳,將覺知一直持續,最後就必定打開這十個結。

  

  6. 有的學員問及神通。

  我們不排斥神通,也不執著神通。六種神通是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漏盡通。此中,最重要的是漏盡通。當你體證無我,滅盡煩惱,就得到了漏盡通。一般有所謂的「隱形」,例如隱形人、隱形飛機,這種隱形仍然是會被找到的。但是當一個人體證「無我」時,這才是真正的隱形、真正的神通,因爲誰也找不到「我」了。

  

  7. 衆生由于輪回在叁界內,不能脫離叁界的束縛而受苦。叁界是欲界、色界及無色界。色界有四個禅那,第一個禅那,稱做初禅,具有五個心理:尋、伺、喜、樂、心一境性。二禅是喜、樂和心一境性。叁禅是樂和心一境性。四禅是不苦不樂受和心一境性。無色界有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以及非想非非想處四個境界。投生到色界和無色界的凡俗衆生,都是利用專注力使內心達到非常的甯靜,因此,如果對禅定仍有所執著,就會投生到這些地方,還不能夠脫離叁界的束縛。要想脫離,必須對禅定也不執著。正念動中禅的訓練,便是要使我們直接脫離欲界、色界及無色界的束縛,所以,要訓練出強而有力的覺性,不被欲望和甯靜所束縛。

  

  8. 在日常生活中,想要任何時候,做任何事都具有覺性是不容易的。說是容易,做起來卻是不容易。盡管如此,任何人還是可以做得到。我們要在任何日常工作中,以耐心和決心來培養我們自己的覺性。由于我們整天都在動,因此在工作時,保持對肢體的覺知,我們的覺性就會愈來愈增加。這是一個簡單的方法。它是一條快捷方式,沒有典禮儀式。我們可以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來練習。

  

  9. 在任何時候,覺知自己肢體的動作,就是一種最好的業、最好的行爲。在一個吵雜的地方,我們仍然能用這方法來培養覺性,並能面對問題。

  10. 工作沒有覺性的人,只依照他的習性,無意識地工作著。一旦問題來臨了,就承受痛苦。如果我們有覺性,問題來時,我們不會受苦。雖然問題存在著,但我們不受苦。這並不是說,沒有受苦的人就不會碰到問題。而是這些問題不能讓他受到痛苦。換句話說,他超越了問題和痛苦。因此,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要維持覺性,那麼我們的工作將做得愉快而正常。

  

  11. 每一個人都非常需要覺性,這跟他的國籍、語言無關。

  

  12. 如果我們擁有覺性,那麼,正定和智能就會生起,也自動會守戒。

  

  13. 這個方法是一個快捷方式,有的人對此難以相信,因爲看來這麼簡單,有的人則是執著典禮、儀式或外在的表相。而動中禅的方法是超越外在的形式的。

  

  14. 練習動中禅之後,它的結果,常常超出原先的想象。禅修者將看清自己生命的實相,到達沒有痛苦的境界,這是最大最高的果。

  

  15. 要知道「痛苦」不怕任何人,不怕國王、不怕權勢、不怕財富,但是只怕「覺性」。

  

  16. 如果我們沒有擁有覺性,那麼,我們的生命不算完整,因爲我們尚未得到生命的精華。這生命的精華,不是別人給我們的,也不是誰爲我們創造出來的;我們只要往自身去尋找,就能得到並且證實的。

  

  17. 真實的內在生命大家都是相同的。差異的只是世俗的表相,例如,我是出家人,你是在家人,我是男人,妳是女人等等。希望大家好好發掘自己內在的生命。

  

  18. 人們的痛苦,都是來自執取,執取什麼呢?執取快樂的感受,排斥痛苦的感受。結果,人們隨著情緒的高高低低而起舞。感受由何處産生的呢?感受是來自根塵的接觸,也就是內六處與外六處的接觸。當眼看東西的這一刹那,有了接觸。當耳聽聲音的這一剎那,有了接觸。當鼻子聞到香味的這一剎那,有了接觸。當舌頭嘗到味道的這一剎那,有了接觸。當身體觸到東西的這一剎那,有了接觸。當內心想到一件事的這一剎那,有了接觸。在接觸的這一剎那,禅修者要了了分明,不可以生起「我」和「我所有」的無明,否則接下來就會對接觸所生起的感受生起愛憎的心理而産生痛苦。因此,在禅修中,我們要培養出比閃電還要快的覺性,要在接觸的那一剎那就能切除無明的生起。就像兩人搶一個座位,力量強的就能占住。我們要使覺性成爲強者,那麼無明就不能坐到這位子上了。

  

  19. 有的學員問:當我看到花園的東西,有的喜歡,有的不喜歡。我能否只是看而不生起喜歡或不喜歡的感覺?

  當你感覺到喜歡或不喜歡時,是因爲那一剎那你已忘了自己,未能知道自己的動作。如果已覺察到自己生起喜歡或不喜歡的感覺,就接受這個事實,同時不要與這些感覺認同,也就是說,不要把這些感覺當做是「我」或「我所有」。因此,最重要的是要先培養出強的覺性。

  20. 有的人認爲自己業障深重,整天愁眉苦臉。其實,過去的業已經做了,你就接受這事實,要將注意力移到現在的行爲:要覺知當下你的肢體動作,培養出強而有力的覺性。如此,你開始做出正確的行爲,做出正確的新業,因而能夠有效的處理當下發生的事情,不再做出錯誤的行爲。因此,動中禅的訓練,使我們能夠活在當下,不再造惡業,並且能夠正面地面對各種逆境,解決問題。當覺性愈來愈強,自己的心就愈來愈清淨,業障習性也就愈來愈薄了。我們以強的覺性,看清妄念的來源,當下妄念就無力生起,因而業障習性就薄弱了。這是一個直接淨化的過程,這是一條快捷方式,這是佛法的精髓。我們常常覺得習性非常難改,這是因爲覺性不夠強的緣故。當貪心、生氣一生起的時侯,若不能看清它,就會被習性拉著跑,因而一再地犯錯而改不過來。因此,根本之道就是要培養出強的覺性,能在妄念剛要生起時,就立刻把妄念丟掉,這樣習性就起不了作用了。

  21. 有的學員問:我們一直覺知自己的肢體動作,這算不算是一種執著?

  要知道,我們會執著,是因爲不能覺知自己肢體的動作。能夠覺知自己的肢體動作,就不會執著。我們愈能覺知肢體的動作,我們的覺性就愈強;我們的覺性愈強,就愈不會執著。

  22. 有兩種知道,一種是沒有覺性的知道,一種是具有覺性的知道。沒有覺性的知道,會以自己所知的引以爲傲,會執著于所知道的,因而固執不化,反而會被所知道的迷惑。具有覺性的知道,則是不會執著于所知道的,不會被所知道的迷惑,不會對所知的自以爲傲,如果我們能以這種方式知道,那麼,我們知道得愈多,內心覺得愈舒適,愈沒有疑惑,愈沒有苦惱。這種知道,才是真正的知道。

  23. 所有佛陀的八萬四千法門或叁藏經典,可以歸到一句話:「滅苦」。我們不用去擁有什麼東西,只要沒有擁有「苦」就夠了。

  24. 有的學員問:在日常生活中,由于工作煩多,我每天早晚各練習一小時的動中禅,這樣夠不夠?

  能夠每天保持這樣的練習,當然也可以;能持續不斷,那麼你下一次再參加課程,就會進步很快。最好的情況是,你在日常生活中,能夠把握住動中禅的原則,時時覺知你的肢體動作,一次一個部位,那麼,你將發現生活就是禅修。飯後能夠經行半小時,養成習慣之後,對自己的身…

《正念動中禅 第六日法談 聖者、八聖道、受》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