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心都有很大的幫助。每天自己可以檢討一下:「一天下來,自己覺知動作的時間多,還是妄想的時間多」。如此常常激勵自己,使自己在日常生活中,能夠保持覺性。久了,你將發現到在處理日常生活中突然冒出來的問題,愈來愈能得心應手,迅速而正確,這便是修行的一個結果,這結果是自然成熟的。
25. 有的學員問:已經生氣了,該怎麼辦?
已經生氣了,我們就更要努力回到覺知自己的肢體動作。事實上,正念動中禅也是一個保護自己的方法:我們只要一直活在當下,覺知自己肢體的動作,那麼,當生氣剛要生起的那一剎那,覺性就會看到它,它就自然跑掉了。能保護我們的心的,就是覺性。
26. 有的學員問:一個滅苦的人,死後那裏去?是不是往生淨土?
滅了苦的人,臨終時,自己清清楚楚的知道:如果有那裏可以去,他就去那裏;如果沒有那裏可以去,他就不去那裏。當他活著時,他體證了涅槃,他超越了生與死。因此,最重要的是:好好把握活著的當下,不用擔憂死時到那裏去。要好好的耕耘,就像我們種樹,要不斷的去灌溉一樣,我們要不斷的覺知手部的動作,使覺性一直成長。只要種下正確的因,正確的果就會出現,這是大自然的道理。因此,好好的覺知當下的肢體動作。
27. 有的學員問:經典上提到七清淨,也就是一、戒清淨,二、心清淨,叁、見清淨,四、度疑清淨,五、道非道智見清淨,六、行道知見清淨,七、智見清淨。這些如何達成呢?
要知道這些內容,不超出戒、定、慧叁學,而這叁學含攝在圓滿的覺性當中,因此,我們只要好好的培養覺性,那麼,增上戒學,增上心學及增上慧學,或七清淨自然都可以具足。將樹的種子,好好灌溉,就會長出根、莖、葉、花及果,多麼神奇。同樣的,一直覺知肢體的動作以培養覺性,就會得到智慧、慈悲,這是自然的道理。
28. 真實的東西只能被真實的人來證實。依照自然的本性,人整天都在動著,因此,當我們活著時,要用這自然的方法去證實真實的東西。
29. 有的學員想了解十六階智,也就是一名色識別智,二緣攝受智,叁思惟智,四生滅隨觀智,五壞滅隨觀智,六怖畏現起智,七過患隨觀智,八厭離隨觀智,九欲解脫智,十審察隨觀智,十一行舍智,十二隨順智,十叁種姓智,十四道智,十五果智,十六省察智。
這些南傳論典所提到的智慧名相,並不是要我們去記誦,而是要我們去自證自知,只要我們不斷的覺知自己的動作,把覺性持續如煉,那麼,所有的內觀智慧自然就會生起,層層上增,此時配合經論,我們將知道自己擁有什麼樣的智慧,因此,在禅修時,以培養自己的覺性爲首要之務。
30. 有的學員問:在修行的路上,會經驗到什麼?會碰到什麼障礙呢?我想先做好准備。
我們希望禅修者自己去體驗,這樣就永遠不會忘記這些體驗。修行路上的障礙,經典上提到了五蓋等等。這條路是一直覺知當下肢體的動作。任何阻礙我們知道肢體動作的,就是蓋。例如,昏沈、懶惰、懷疑、妄念等等。碰到任何障礙,記得回到覺知自己的動作,與覺性同在,就能帶你到安全的地方。
31. 有的學員問:正念動中禅要修多久才能滅苦呢?
當年釋迦牟尼佛成佛後,觀察衆生的根性,有上中下叁根,利鈍不同。就像蓮花,有的浮出水面,有的與水面齊,有的居于水面下,衆生也是如此。因此,依據根性的利鈍,要修多久才能滅苦會有所不同。隆波田禅師說,善良而用功的人,不出叁年將證苦滅。至于不用功的人,就是十年也沒用。
32. 有一天,佛陀宣稱四個月後,他就要入滅了。很多尚未證得聖位的比丘,感到很傷心,就整天緊緊追隨在佛陀的身邊。但是有一位比丘名字叫做「提沙」卻沒有整天跟著佛陀,反而到靜僻的地方禅修。其他的比丘帶他去見佛陀說:
「世尊!提沙比丘不像我們這樣敬愛您、尊重您。他躲在一邊,自行其是。」
提沙比丘說:
「我只是加緊用功,希望在佛陀入滅前,證得聖位,達成滅苦的目標。」
佛陀聽完後,加以贊歎說:
「凡是敬愛和尊重我的人,應該效法提沙比丘。比丘們!奉行我所教導的出世間法,精進禅修的人,才是真正的尊敬我。已經嘗到佛法的滋味而喜悅的人,將免于恐懼和邪見。」
33. 最後,將以上所談的,作一個總結。動中禅的訓練,就是培養八聖道,使禅修者能夠在日常生活中,以覺性走在中道的路上。在禅修的路上,有十個結或十個根本煩惱要拔除,這十個結綁住我們。使我們在叁界內不得自在。透過覺性,可以將這十個結松綁。當我們培養出強的覺性後,才能在根塵接觸的當下,不生起「我」「我所有」的錯覺,而不會被苦受或樂受拉著跑,因而不會繼續打結。
34. 不管是新學員、舊學員,都要好好的培養自己的覺性。好好的灌溉自己心中覺性的種子,使它成長、茁壯。請繼續用功、繼續用功。
《正念動中禅 第六日法談 聖者、八聖道、受》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