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心都有很大的帮助。每天自己可以检讨一下:「一天下来,自己觉知动作的时间多,还是妄想的时间多」。如此常常激励自己,使自己在日常生活中,能够保持觉性。久了,你将发现到在处理日常生活中突然冒出来的问题,愈来愈能得心应手,迅速而正确,这便是修行的一个结果,这结果是自然成熟的。
25. 有的学员问:已经生气了,该怎么办?
已经生气了,我们就更要努力回到觉知自己的肢体动作。事实上,正念动中禅也是一个保护自己的方法:我们只要一直活在当下,觉知自己肢体的动作,那么,当生气刚要生起的那一剎那,觉性就会看到它,它就自然跑掉了。能保护我们的心的,就是觉性。
26. 有的学员问:一个灭苦的人,死后那里去?是不是往生净土?
灭了苦的人,临终时,自己清清楚楚的知道:如果有那里可以去,他就去那里;如果没有那里可以去,他就不去那里。当他活着时,他体证了涅槃,他超越了生与死。因此,最重要的是:好好把握活着的当下,不用担忧死时到那里去。要好好的耕耘,就像我们种树,要不断的去灌溉一样,我们要不断的觉知手部的动作,使觉性一直成长。只要种下正确的因,正确的果就会出现,这是大自然的道理。因此,好好的觉知当下的肢体动作。
27. 有的学员问:经典上提到七清净,也就是一、戒清净,二、心清净,三、见清净,四、度疑清净,五、道非道智见清净,六、行道知见清净,七、智见清净。这些如何达成呢?
要知道这些内容,不超出戒、定、慧三学,而这三学含摄在圆满的觉性当中,因此,我们只要好好的培养觉性,那么,增上戒学,增上心学及增上慧学,或七清净自然都可以具足。将树的种子,好好灌溉,就会长出根、茎、叶、花及果,多么神奇。同样的,一直觉知肢体的动作以培养觉性,就会得到智慧、慈悲,这是自然的道理。
28. 真实的东西只能被真实的人来证实。依照自然的本性,人整天都在动着,因此,当我们活着时,要用这自然的方法去证实真实的东西。
29. 有的学员想了解十六阶智,也就是一名色识别智,二缘摄受智,三思惟智,四生灭随观智,五坏灭随观智,六怖畏现起智,七过患随观智,八厌离随观智,九欲解脱智,十审察随观智,十一行舍智,十二随顺智,十三种姓智,十四道智,十五果智,十六省察智。
这些南传论典所提到的智慧名相,并不是要我们去记诵,而是要我们去自证自知,只要我们不断的觉知自己的动作,把觉性持续如炼,那么,所有的内观智慧自然就会生起,层层上增,此时配合经论,我们将知道自己拥有什么样的智慧,因此,在禅修时,以培养自己的觉性为首要之务。
30. 有的学员问:在修行的路上,会经验到什么?会碰到什么障碍呢?我想先做好准备。
我们希望禅修者自己去体验,这样就永远不会忘记这些体验。修行路上的障碍,经典上提到了五盖等等。这条路是一直觉知当下肢体的动作。任何阻碍我们知道肢体动作的,就是盖。例如,昏沉、懒惰、怀疑、妄念等等。碰到任何障碍,记得回到觉知自己的动作,与觉性同在,就能带你到安全的地方。
31. 有的学员问:正念动中禅要修多久才能灭苦呢?
当年释迦牟尼佛成佛后,观察众生的根性,有上中下三根,利钝不同。就像莲花,有的浮出水面,有的与水面齐,有的居于水面下,众生也是如此。因此,依据根性的利钝,要修多久才能灭苦会有所不同。隆波田禅师说,善良而用功的人,不出三年将证苦灭。至于不用功的人,就是十年也没用。
32. 有一天,佛陀宣称四个月后,他就要入灭了。很多尚未证得圣位的比丘,感到很伤心,就整天紧紧追随在佛陀的身边。但是有一位比丘名字叫做「提沙」却没有整天跟着佛陀,反而到静僻的地方禅修。其他的比丘带他去见佛陀说:
「世尊!提沙比丘不像我们这样敬爱您、尊重您。他躲在一边,自行其是。」
提沙比丘说:
「我只是加紧用功,希望在佛陀入灭前,证得圣位,达成灭苦的目标。」
佛陀听完后,加以赞叹说:
「凡是敬爱和尊重我的人,应该效法提沙比丘。比丘们!奉行我所教导的出世间法,精进禅修的人,才是真正的尊敬我。已经尝到佛法的滋味而喜悦的人,将免于恐惧和邪见。」
33. 最后,将以上所谈的,作一个总结。动中禅的训练,就是培养八圣道,使禅修者能够在日常生活中,以觉性走在中道的路上。在禅修的路上,有十个结或十个根本烦恼要拔除,这十个结绑住我们。使我们在三界内不得自在。透过觉性,可以将这十个结松绑。当我们培养出强的觉性后,才能在根尘接触的当下,不生起「我」「我所有」的错觉,而不会被苦受或乐受拉着跑,因而不会继续打结。
34. 不管是新学员、旧学员,都要好好的培养自己的觉性。好好的灌溉自己心中觉性的种子,使它成长、茁壮。请继续用功、继续用功。
《正念动中禅 第六日法谈 圣者、八圣道、受》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