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念动中禅 第六日法谈
圣者、八圣道、受
1. 现在是法谈的时间。请放松身心,眼睛自然的张开,以觉性来听讲。
2. 经过不断的练习,我们的觉性在起伏中增长着,有高潮也有低潮,我们不要在意这些情绪的起伏,我们只要努力地划着桨,乘风破浪,往涅槃的正确目标前进,终必到达目的地。波涛汹涌时,我们不用惊惧,风平浪静时,我们不用心喜,我们要超越苦乐的波涛,不随喜忧的感受而起舞。即使我们已拔除了身见、戒禁取以及怀疑这三个烦恼,已成为圣人,仍然还要一直觉知自己的动作、继续培养自己的觉性,要一直培养到觉性圆满。
3. 佛法中的圣人,有下列几种:预流的圣者、一来的圣者、不还的圣者、阿罗汉圣者、独觉圣者、菩萨圣者以及佛陀,这些圣者都不是凡夫,他们都是走在八圣道的路上,他们都已经亲证真理了。
4. 八圣道是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及正定。此中,由觉性生起的智慧,如实看清身心实相,就是正见。依靠正见,而没有贪欲、瞋恚、伤害的心理,这是正思惟。以正确的思惟,发起如法的言论,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这便是正语。行住坐卧、衣食住行,都能在正念正知下,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这是正业。如法的过活,不作邪命,这是正命。继续不断的去恶向善,拔除剩余的烦恼,这是正精进。继续培养觉性,摆脱昏沈、掉举,这是正念。使觉性持续不断,得到心的喜悦与自在,这是正定。因此,在生活中,禅修者不断实践八圣道,使觉性达成圆满,灭除所有的烦恼与痛苦。八圣道就是中道。佛陀所走的正道,就称做中道。我们也要走相同的中道。如何走在中道呢?就是要走在觉性的道路上;如果不这么走,痛苦就会生起。
5. 在禅修的路上,不同层次的烦恼要依次拔除。身见、戒禁取以及怀疑是最初的三个烦恼,称做三结。其次是欲贪及瞋二个结,以上五个结称做「五下分结」。打开这五个结,所有欲界的束缚力就灭除了。不还的圣者的一个特色,就是已打开这「五下分结」。另外五个结,称做「五上分结」,是色贪、无色贪、慢、掉举、无明。这五上分结一打开,所有色界及无色界的束缚力就灭除了。阿罗汉的一个特色,就是五上分结也打开了。因此,要从三界中脱离,不外是将五下分结及五上分结这十个结打开。当结打开时,内心就有大的转变,这是自证自知的。动中禅的目的,就是将心中这十个结打开。如何打开?就是不断的动手、动脚,将觉知一直持续,最后就必定打开这十个结。
6. 有的学员问及神通。
我们不排斥神通,也不执着神通。六种神通是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漏尽通。此中,最重要的是漏尽通。当你体证无我,灭尽烦恼,就得到了漏尽通。一般有所谓的「隐形」,例如隐形人、隐形飞机,这种隐形仍然是会被找到的。但是当一个人体证「无我」时,这才是真正的隐形、真正的神通,因为谁也找不到「我」了。
7. 众生由于轮回在三界内,不能脱离三界的束缚而受苦。三界是欲界、色界及无色界。色界有四个禅那,第一个禅那,称做初禅,具有五个心理:寻、伺、喜、乐、心一境性。二禅是喜、乐和心一境性。三禅是乐和心一境性。四禅是不苦不乐受和心一境性。无色界有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以及非想非非想处四个境界。投生到色界和无色界的凡俗众生,都是利用专注力使内心达到非常的宁静,因此,如果对禅定仍有所执着,就会投生到这些地方,还不能够脱离三界的束缚。要想脱离,必须对禅定也不执着。正念动中禅的训练,便是要使我们直接脱离欲界、色界及无色界的束缚,所以,要训练出强而有力的觉性,不被欲望和宁静所束缚。
8. 在日常生活中,想要任何时候,做任何事都具有觉性是不容易的。说是容易,做起来却是不容易。尽管如此,任何人还是可以做得到。我们要在任何日常工作中,以耐心和决心来培养我们自己的觉性。由于我们整天都在动,因此在工作时,保持对肢体的觉知,我们的觉性就会愈来愈增加。这是一个简单的方法。它是一条快捷方式,没有典礼仪式。我们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来练习。
9. 在任何时候,觉知自己肢体的动作,就是一种最好的业、最好的行为。在一个吵杂的地方,我们仍然能用这方法来培养觉性,并能面对问题。
10. 工作没有觉性的人,只依照他的习性,无意识地工作着。一旦问题来临了,就承受痛苦。如果我们有觉性,问题来时,我们不会受苦。虽然问题存在着,但我们不受苦。这并不是说,没有受苦的人就不会碰到问题。而是这些问题不能让他受到痛苦。换句话说,他超越了问题和痛苦。因此,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维持觉性,那么我们的工作将做得愉快而正常。
11. 每一个人都非常需要觉性,这跟他的国籍、语言无关。
12. 如果我们拥有觉性,那么,正定和智能就会生起,也自动会守戒。
13. 这个方法是一个快捷方式,有的人对此难以相信,因为看来这么简单,有的人则是执着典礼、仪式或外在的表相。而动中禅的方法是超越外在的形式的。
14. 练习动中禅之后,它的结果,常常超出原先的想象。禅修者将看清自己生命的实相,到达没有痛苦的境界,这是最大最高的果。
15. 要知道「痛苦」不怕任何人,不怕国王、不怕权势、不怕财富,但是只怕「觉性」。
16. 如果我们没有拥有觉性,那么,我们的生命不算完整,因为我们尚未得到生命的精华。这生命的精华,不是别人给我们的,也不是谁为我们创造出来的;我们只要往自身去寻找,就能得到并且证实的。
17. 真实的内在生命大家都是相同的。差异的只是世俗的表相,例如,我是出家人,你是在家人,我是男人,妳是女人等等。希望大家好好发掘自己内在的生命。
18. 人们的痛苦,都是来自执取,执取什么呢?执取快乐的感受,排斥痛苦的感受。结果,人们随着情绪的高高低低而起舞。感受由何处产生的呢?感受是来自根尘的接触,也就是内六处与外六处的接触。当眼看东西的这一刹那,有了接触。当耳听声音的这一剎那,有了接触。当鼻子闻到香味的这一剎那,有了接触。当舌头尝到味道的这一剎那,有了接触。当身体触到东西的这一剎那,有了接触。当内心想到一件事的这一剎那,有了接触。在接触的这一剎那,禅修者要了了分明,不可以生起「我」和「我所有」的无明,否则接下来就会对接触所生起的感受生起爱憎的心理而产生痛苦。因此,在禅修中,我们要培养出比闪电还要快的觉性,要在接触的那一剎那就能切除无明的生起。就像两人抢一个座位,力量强的就能占住。我们要使觉性成为强者,那么无明就不能坐到这位子上了。
19. 有的学员问:当我看到花园的东西,有的喜欢,有的不喜欢。我能否只是看而不生起喜欢或不喜欢的感觉?
当你感觉到喜欢或不喜欢时,是因为那一剎那你已忘了自己,未能知道自己的动作。如果已觉察到自己生起喜欢或不喜欢的感觉,就接受这个事实,同时不要与这些感觉认同,也就是说,不要把这些感觉当做是「我」或「我所有」。因此,最重要的是要先培养出强的觉性。
20. 有的人认为自己业障深重,整天愁眉苦脸。其实,过去的业已经做了,你就接受这事实,要将注意力移到现在的行为:要觉知当下你的肢体动作,培养出强而有力的觉性。如此,你开始做出正确的行为,做出正确的新业,因而能够有效的处理当下发生的事情,不再做出错误的行为。因此,动中禅的训练,使我们能够活在当下,不再造恶业,并且能够正面地面对各种逆境,解决问题。当觉性愈来愈强,自己的心就愈来愈清净,业障习性也就愈来愈薄了。我们以强的觉性,看清妄念的来源,当下妄念就无力生起,因而业障习性就薄弱了。这是一个直接净化的过程,这是一条快捷方式,这是佛法的精髓。我们常常觉得习性非常难改,这是因为觉性不够强的缘故。当贪心、生气一生起的时侯,若不能看清它,就会被习性拉着跑,因而一再地犯错而改不过来。因此,根本之道就是要培养出强的觉性,能在妄念刚要生起时,就立刻把妄念丢掉,这样习性就起不了作用了。
21. 有的学员问:我们一直觉知自己的肢体动作,这算不算是一种执着?
要知道,我们会执着,是因为不能觉知自己肢体的动作。能够觉知自己的肢体动作,就不会执着。我们愈能觉知肢体的动作,我们的觉性就愈强;我们的觉性愈强,就愈不会执着。
22. 有两种知道,一种是没有觉性的知道,一种是具有觉性的知道。没有觉性的知道,会以自己所知的引以为傲,会执着于所知道的,因而固执不化,反而会被所知道的迷惑。具有觉性的知道,则是不会执着于所知道的,不会被所知道的迷惑,不会对所知的自以为傲,如果我们能以这种方式知道,那么,我们知道得愈多,内心觉得愈舒适,愈没有疑惑,愈没有苦恼。这种知道,才是真正的知道。
23. 所有佛陀的八万四千法门或三藏经典,可以归到一句话:「灭苦」。我们不用去拥有什么东西,只要没有拥有「苦」就够了。
24. 有的学员问:在日常生活中,由于工作烦多,我每天早晚各练习一小时的动中禅,这样够不够?
能够每天保持这样的练习,当然也可以;能持续不断,那么你下一次再参加课程,就会进步很快。最好的情况是,你在日常生活中,能够把握住动中禅的原则,时时觉知你的肢体动作,一次一个部位,那么,你将发现生活就是禅修。饭后能够经行半小时,养成习惯之后,对自己的身…
《正念动中禅 第六日法谈 圣者、八圣道、受》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