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58 金剛經講錄(道源)▪P28

  ..續本文上一頁是記載佛法的,法是佛親口所宣的,因此見法即是見佛,所以說:「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對「隨說是經」的人或處所,「皆應供養」,就像供養佛塔佛廟一樣。「當知此處」的「此處」是指著受持金剛經之處,以及爲他人解說金剛經之處。心印疏上對「隨說是經」以四種義理來解釋:第一、隨說之人,第二、隨說之義,第叁、隨說之經,第四、隨說之處。第一、隨說之人,講經說法一定要有發心的人,不管是僧俗凡聖都可以發心講經說法。僧是出家人,俗是在家人,凡是凡夫,聖是聖人。換句話說,就是不管你是出家人也好,在家人也好,凡夫也好,成道的聖人也好,只要你能發心去讀誦、受持爲他人解說金剛經,這個功德都是無量無邊的。第二、隨說之義,只要你能依著金剛經的正確法義來解說,不管你所顯的是事相或理性,經義的廣狹深淺,或解說修行次第的義理,只要你不違背金剛經的正確佛法去爲他人解說,功德是無量無邊的。第叁、隨說之經,不定章句的前後,你說一章也好,說一句也好,或者你解說前面的一段也好,你解說後面的一段也好,只要是金剛經,不規定是那一章那一句,你能解說,功德將是無量無邊。第四、隨說之處,講經說法得有個處所才能成就,這個處所不拘限在山林,就是在城市都可以,你的功德也是無量無邊。

  前面第十一分是贊歎受持、讀誦爲他人解說金剛經的這個人所得的福德。第十二分是贊歎說經之處。「當知此處」是指受持金剛經的處所。「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皆應供養」。其實,「一切世間」是包括了叁界六道的衆生,這裏爲什麼只說了叁善道即「天、人、阿修羅,皆應供養」?爲什麼叁惡道的衆生不來供養呢?因爲叁惡道的衆生,他要不是不懂得供養,就是因爲沒有時間來供養。這又怎麼說呢?因畜生道的衆生,他束縛在愚癡之苦裏面,你這個地方在講經說法,他根本不知道你在作什麼,他又怎會來供養呢?餓鬼道與地獄道的衆生,他正受著熾然的無間痛苦,而沒有停息,根本空不出時間來供養,所以這裏沒有舉出叁惡道的衆生來供養。

  佛教所說的供養是以什麼來供養呢?有十種供養,即香、花、燈、塗、果、茶、食、寶、珠、衣物等供養。供養可以隨力隨分,隨你所能做得到的範圍內,拿來供養,但是這供養要發出虔誠的恭敬心,這樣福報就會很大,才有殊勝無上的意義。爲什麼供養佛塔佛廟要發出那樣的虔誠恭敬心呢?因爲塔是供佛舍利子的地方,廟是供養佛像的地方。這裏有一點常識大家應該要知道,就是在印度有廟就有塔,塔廟是不分的,塔廟對印度來說是一個名詞。佛教傳到了中國,塔是塔,廟是廟就分開了。

  中國漢明帝請印度的兩位高僧,迦葉摩騰與竺法蘭兩位尊者到中國來,佛教的經典也跟著這兩位尊者由印度傳入中國。這兩位尊者初到中國時,就請他們住在「鴻廬寺」。當時的「鴻廬寺」就等于我們現在的外交部,那時中國還沒有寺廟,因爲聘請兩位高僧住在那裏,于是外交部就搬遷,讓給這兩位高僧住。這兩位尊者就在鴻廬寺,開始翻譯佛經,如四十二章經就是在這裏翻譯出來,佛法也就從這時起,才開始深入普遍于中國。佛門經典,最初傳到中國,是由迦葉摩騰與竺法蘭兩位尊者,用白馬馱經,並將佛的舍利和佛的畫像,帶到當時的中國首都洛陽。爲了紀念這兩位尊者與白馬馱經這殊勝的因緣,就把鴻廬寺改名爲「白馬寺」用以紀念佛經是用白馬馱運來的。現在我們中國的塔廟都叫寺,但是在印度國內,他並不叫寺,他叫做塔廟。廟本來就是佛門的名字,看金剛經上所記載「如佛塔廟」就能證明這一點,因此作爲一個佛弟子,見到了佛塔佛廟,都應生起恭敬心,虔誠禮拜。這一段經文,佛陀告訴我們,如果有講說金剛經的地方,或受持讀誦金剛經的地方,我們也要去恭敬供養,就好像供養佛塔佛廟一樣。

  己二、何況盡持

  【「何況有人,盡能受持,讀誦。須菩提!當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經典所在之處,即爲有佛,若尊重弟子。」】

  何況有人,能夠受持、讀誦全部的金剛經。「受」是受其文,「持」是持其義。領納于心叫「受」,憶念不忘叫「持」。「受」與「持」都是受持其義。對著本子念叫「讀誦」,不看本子,把經文背誦到心裏面去,朗誦于口,叫「誦經」。我們早上起來作早課叫「課誦」,不叫課讀,因爲這都是背在心裏,而誦出口的。「須菩提!當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再叫一聲當機者,「當知其人」,你應當知道這個盡能受持讀誦金剛經的人。「成就」二字就是圓滿具足,無欠無缺,這叫「成就」。成就「最上」之法,也就是已親證了如來的法身,成就了法身之法。那麼法身之法又是什麼法呢?他就是無漏無爲法,此法離名絕相,再無一法能加之其上,所以叫「最上」。法身是無漏無爲法,無法替他取名,也不能指出他是什麼相,他本身是離名絕相的,但是爲了要讓衆生知道,給他取個「法身」這個名字,實際上,這個名字也是勉強安上的。法身是絕相離名的無相之身,一切世出世法,無法高于其上,故叫做「最上之法」。「第一」二字是講報身之法,心印疏解釋他叫做「萬德莊嚴」,有無量的相好,爲衆聖中尊,可堪稱爲第一。這個報身佛的身,是由萬種功德所莊嚴出來的,有無量數的相好。身有無量相,相有無量好。登了初地的菩薩就是聖人,二地叁地乃至八地九地,乃至等覺都叫聖人。這些地上菩薩都叫衆聖,佛在衆聖之中稱爲獨尊,沒有人能超過佛,所以才稱爲「第一之法」。「希有」是指化身之法,又叫隨類現身,希奇少有,所以叫做「希有之法」。這個應化身,他在天上說法就現天人之身,在人間說法,就現人身。佛在人間應化身所現的叁十二相,八十種好的相,是轉輪聖王的相。轉輪聖王是人間第一有福德相的人,但是還是個人相。釋迦佛到天上說法,如地藏經是在忉利天說的,這時佛所現的相好,絕不只叁十二相,八十種好而已,這是他按天上的人而現的佛相。如果應化身要去度六道的衆生,他就示現六道衆生的相去度他們,他可以神通自在的,隨類現身去度化一切衆生,所以說他爲「希有之法」。合足來說佛的法身、報身、應化身之法,通通圓滿具足成就了,就稱爲「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誰能成就呢?就是盡能受持、讀誦全部金剛經的人,這有包括爲他人如法解說金剛經的人,是這個人所成就的。

  再看經文,「若是經典所在之處,即爲有佛,若尊重弟子。」倘若這個地方有金剛經在,這個「所在之處」不管是在什麼地方,無論是在講堂、佛殿,凡是有放著金剛經的地方,就應該恭敬供養。爲什麼呢?因爲「經典所在之處」就是叁寶所在之處。要知道經典就是法寶,「即爲有佛」。這怎說呢?因經典能傳達佛法,法是佛之慧命法身,爲佛金口所宣;研讀經典就等于佛在當面爲你說法,因爲經典就是佛的法身舍利一樣,所以說「即爲有佛」,就如同佛寶一樣。「若尊重弟子」,「若」字,作「及」字解。「尊重弟子」,即如來之可尊可重之弟子,指一切賢聖僧,也就是僧寶。因此有金剛經所在之處,具有叁寶備足,就可知道此處之殊勝,到此將戊二、「取劣況勝」一科講完。

  如法受持分第十叁

  戊叁、請示經名(分二)

  己一、當機請名奉持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當何名此經?我等雲何奉持?」】

  這段經文須菩提共提出了二個問題,一是經題,二是怎樣奉行、受持此經。金剛經共分叁十二分,現在才講到第十二分而已,怎麼會在這時候就提出爲經題名的事呢?其實大科的略示周足,講到第十分,都已把經的道理講完了。經的道理是什麼道理呢?就是當機者所請問的降心之法,及住心之法。前面第一大科所講的是略示降心及住心之法,而這第二大科就是推廣前面所講的道理,更進一步詳細說明降心及住心之法。講到第十分這裏都已講完了,就不必繼續再講下去了。但是下面所講的道理還是推廣前面所講的道理,所以這還是叫略示周足,意思是經義都已周備具足了,只是再次的推廣而已。既然周備具足了條件,因此也就可以給經題個名字了。明白了經名之後,我們還得依經的義理去奉行受持。但是要怎樣去奉行受持呢?對這個修行法門到底要怎樣下手呢?須菩提就針對這二個問題向世尊請示,世尊也就依著他所提出的問題,一一的給予開示。

  己二、如來如請爲示

  【佛告須菩提:「是經名爲金剛般若波羅密,以是名字,汝當奉持。所以者何?須菩提!佛說般若波羅密,即非般若波羅密,是名般若波羅密。】

  須菩提問佛二個問題,而佛歸納後只答他一個問題。佛先給經題個名字叫「金剛般若波羅密經」。經名的意義就是有了如同金剛一般堅固猛利的般若智慧,這樣才能夠到達解脫、自在的彼岸。爲什麼呢?因金剛寶其用最利,其體最堅,能壞一切物;般若智慧也是如此,能斷除一切煩惱,能破一切無明。煩惱與無明一斷除,當下就能登上菩提的彼岸。「波羅密」叫「到彼岸」。因此你想要斷煩惱、證菩提,到彼岸,那你就要受持、讀誦金剛經,從而吸取金剛經內的般若智慧。釋迦佛親自爲此經題名叫「金剛般若波羅密」,「以是名字汝當奉持」。意思就是說所有的修行方法都在經文裏面,你憶持經的名字,這就是一個修行妙法。由憶持經名,心中就會連鎖的生起經文中的般若妙慧。何以故?因爲全部金剛經就是「文字般若」,你的心只要依著這文字所現的般若妙慧,而去起智慧觀照,這就是「觀照般若」,你所觀照的理境,就是「實相般若」。「叁般若」當下在一念中,同時現起,如如不二,這就是「金剛般若波羅密」。同時因爲經題就含攝了全部經文的意義在裏面。全部經文解釋什麼呢?就是解釋這個到彼岸的智慧,猶如金剛一樣。因此只要你能由「文字般若」而去起「觀照般若」,再由「觀照般若」去證入「實相般若」,一證入…

《58 金剛經講錄(道源)》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