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58 金刚经讲录(道源)▪P27

  ..续本文上一页的时候,就是「观照般若」,你在念这几句词的时候,就叫做「文字般若」。后来禅宗又换了一句话头,「父母未生我以前,如何是我本来的面目。」,意即父母生我以后,才有我这个人,父母未生我以前,如何是我本来面目,这个话头也是从六祖的这个因缘而来的。

  六祖接引惠明上座分别离开以后,六祖就躲入猎人队里有十五年之久,时常随缘给猎人讲说佛法。后来到了广东,才正式出家,正式受戒,从出家以后,他才开始大转*轮,把禅宗大兴于中国。中国顿教禅宗就是从六祖这里大兴,六祖的开悟是从五祖那里印证出来的,他才传承了祖师的衣钵。没有见五祖以前,六祖就开悟了,他在那里开悟?就是卖柴时听那一位居士念金刚经,念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一句经文,当下就大彻大悟。金刚经的经文有一段说:「须菩提,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由这一段的经文,我们更能证明,金刚经接引众生明心见性,是真实不虚的。六祖惠能大师,就是从这经文的八个字,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而开悟的。所以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八个字是金刚经的经眼,是金刚经的经心。

  我们依文解义懂了,还要再去深究,怎样才能生出「应无所住」的这个心。生了心还是无所住,这是什么心?这就是经上所说的「生清净心」。你有所住,就会住于六尘,会被六尘把你染污。你有住著,你说你证入最高深境界,还是个法尘,总而言之,你离不开六尘。心一有住著,就被六尘污染,就不能生清净心,这叫「但有一些些,便有一些些。」,所以要「应无所住」。心无所住著,这个心就是清净心。这是推广无住的道理,推广那里呢?就是推广前面第四分「妙行无住」的这一分里面,「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虽然心无所住,你还是要去行六度万行,庄严因地,那个布施包括六度在内,不教你住著色来行六度,应该无所住著而行六度,由这地方把它推广开来。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不是叫你住到虚空里,你还要去弘法利生,自利利他,行六度万行,财施、法施、无畏施,随缘随份的去广修功德,庄严自己的因地。但是不要著相,这样你的清净菩提心就会生起来,而永不退转。你把这个道理研究清楚以后,你自己就知道,怎样来修行佛道了。其实所谓「修行」,就全在修我们的心,你的心修清净了,就是真心,你的心染污了,就是妄想心,修行的功夫就是要把妄想心转成真心。一动妄想心,贪嗔痴慢就炽燃不停,这就是养无明,无明越养越深厚,你就越不能脱离凡夫位。你现在发菩提心要修行佛道,你必须勇猛精进的,去广修六度万行来养这个清净心。清净心越养,你的智慧会越开,福德会越来越深厚,这样子永不退转的修下去,最后决定会圆满的成就佛道。你这样子「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远离六尘,一念不生,才不致落入断灭空,而能在「心无所住」之下,很自在的行六度万行,无所障碍。现在再把前面第四分与这里合起来,就晓得这里是推广前面第四分的道理。前面第六分,「正信希有」,叫我们要生信解,由那个信心才能开悟。由什么信心呢?由那个清净的信心,就是一念清净心生出来,你才能开悟。信心很重要,你相信三宝的功德,你才会来皈依佛法僧。你对三宝有正信了,就永远的不会去皈依天魔外道。这里是更深一层叫你「净信」。清净的信心是怎样去信呢?「不偏于空,不偏于有」,「不落于常,不落于断」。你执著有,有变了一个常见的外道邪见,你说什么都没有,偏于空,就落入了断灭空的外道邪见。外道的六十二种邪见,就是以这个断常二见为根本。这种外道邪见,不是落于常,就是落于断。这里要你生「净信」不偏于空,「生其心」不偏于有,而「无所住」,这叫做「净信」之心。由「净信」开悟,悟到清净无住的道理。这样子去学佛法,才能学到佛法的真实处,不会走到错路上去。不偏于空,不偏于有,而无所住,这才叫做「中道第一义谛。」。这个中道第一义谛,就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清净心。讲到这里为止已把「总以结示」,为什么「授记无住」,「严土无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样心中才不会生起我、人、众生、寿者相,这样才可称为「菩萨」,才可称为「摩诃萨」的道理解释清楚。下面就讲到第二科得果无住。

  己二、得果无住

  【「须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于意云何?是身为大不?」须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说非身,是名大身。」】

  这里说了一个譬喻,是说有一个人他的身体像须弥山王那么高。梵语「须弥」,翻成中国话叫做「妙高」,他是四宝所成叫做「妙」,出水八万四千由旬叫做「高」,高出了七金山叫做「王」。意即譬如有一个人,他的身体像须弥山王这么高,你说这个人的身体算是大还是不大呢?须菩提说:「很大啊!世尊。」。这是须菩提顺著世俗的譬喻,在一问一答之间而说的。其实须菩提也知道佛所问的用意,并不在这个像须弥山王,这么大的「大身」叫做「大」。下面须菩提自己加以解释,因为「佛说非身」,才是名为「大身」。「非身」是什么身呢?是无相之身。「无相之身」又是什么身呢?无相之身就是法身。前面说有人身如须弥山王,是指报身。报身最大,但是他还有数目,譬如他高得像须弥山王,八万四千由旬这么高,但是如果又有一个人,他的身体是八万五千由旬而超过了他,这样一来,他就算是比后者的他小了。所以说,凡是有个数目字可数的,这个不叫「甚大」。真正的大身,是非身,是无相之身的法身,是没有数目字的。法身无相,你要怎样才能证得这个法身呢?在「得果无住」这个科文上会告诉你,你得了法身,就是证得了佛果。证得了佛果你就得到了这个「非身」的大身。但是你还是不可以住著,何以故?因为你一住著,又落到「相」上去,一落到相上了,你那个大身就不是大身,你所证的法身就有问题了。为什么呢?因为法身是无相的,你怎么会有个相在呢!所以说,证了果也不许住著,讲到这里,已把戊二「推广住心之法」这一科讲完。

  无为福胜分第十一

  丁二、略示周足(分三)

  戊一、校量持福(分二)

  己一、能校量(分二)

  庚一、极显恒河沙多

  【「须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数,如是沙等恒河,于意云何?是诸恒河沙,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诸恒河沙尚多无数,何况其沙?」】

  恒河是印度一条大河,最宽的地方有四十里,恒河翻到中国话叫「天堂来」,因为他的水源很高,从雪山流下来的,就像从天上下来一样,这与我们中国赞誉形容黄河之水天上来的意思是一样的。释迦佛时常在恒河两岸说法,每逢讲到数目字大的地方,就用恒河沙来做譬喻,而且印度的恒河沙很细,细得像面粉一样。

  佛说:「须菩提!如果用恒河中所有的沙数来做比喻,以一粒沙比喻一条恒河,你意下以为怎样呢?那么所有恒河内的沙数多不多呢?」须菩提回答说:「非常多!世尊。以一沙各为一恒河,恒河尚且就有无数,何况是所有恒河中的所有沙数呢!」这段经文是极显恒河沙数目之多。

  庚二、极显宝施福多

  【「须菩提!我今实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

  须菩提!我现在真实的告诉你,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一粒沙当作一个三千大千世界,用充满如恒河沙数那么多的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宝布施,这个善男子善女人,他所得的福德多不多呢?须菩提回答说:「当然很多!世尊。」

  己二、所校量

  【佛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而此福德,胜前福德。】

  佛告诉须菩提,假使有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这本金刚经,甚至于只受持一小段经文,就是四句偈等一小段的经文,或为他人解说,「为他人说」是利他,叫法布施。那么这个法布施的人,自己受持金刚经,还为他人解说金刚经,他所得的福德,远胜过前面以充满恒河沙数那么多三千大千世界七宝布施的那个人所得的福德。现在已把经文消完了,但是大家还要注意,「我今实言告汝」这句经文,就是佛要老实的告诉你,持金刚经的功德,这是因为怕你信心不够,所以在此先告诉你,这是佛金口所说,佛绝对是不会有虚妄之言的。受持般若经的福德,为他人解说金刚经的福德,确确实实有这么多的福德,确实远超过前面那个以七宝布施的福德。何以故?因为你以七宝布施所得福德,终于会有享尽的一天,这是属于有漏的福德相。你受持金刚经,或为他人解说金刚经,自己可以明心见性,可以成佛;又可以引导别人修行佛道,让一切众生断烦恼,了生死,转凡成圣,破迷启悟,这种无漏的功德法性,就不能用数目字来计算了,这是无尽的实相智慧功德,这种福德就如虚空,不可限量的,所以「此福德胜前福德」也。前面佛也亲口说:「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由这一段经文就可以更进一步的去证明,法施的法性功德,是远比宝施有漏的福德相,胜过太多了。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就有十足的信心,会脚踏实地的去受持金刚经,为别人讲解金刚经。到此将戊一「校量持福」一科讲完。

  尊重正教分第十二

  戊二、取劣况胜(分二)

  己一、随说尚胜

  【「复次,须菩提!随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当知此处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如佛塔庙。】

  佛再进一步的说:须菩提呀!如果你能随缘随处读诵、解说金刚经,甚至于解说金刚经里头的一小段经文,就算是四句偈等,不管你是僧、俗、凡、圣,随著你解说读诵金刚经的地方,一切的天龙八部,人天鬼神,都应该恭敬礼拜,就像对著佛塔佛庙那样的虔诚供养。为什么呢?因为你讲经说法就是代佛宣扬佛法。经…

《58 金刚经讲录(道源)》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