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58 金剛經講錄(道源)▪P27

  ..續本文上一頁的時候,就是「觀照般若」,你在念這幾句詞的時候,就叫做「文字般若」。後來禅宗又換了一句話頭,「父母未生我以前,如何是我本來的面目。」,意即父母生我以後,才有我這個人,父母未生我以前,如何是我本來面目,這個話頭也是從六祖的這個因緣而來的。

  六祖接引惠明上座分別離開以後,六祖就躲入獵人隊裏有十五年之久,時常隨緣給獵人講說佛法。後來到了廣東,才正式出家,正式受戒,從出家以後,他才開始大轉*輪,把禅宗大興于中國。中國頓教禅宗就是從六祖這裏大興,六祖的開悟是從五祖那裏印證出來的,他才傳承了祖師的衣缽。沒有見五祖以前,六祖就開悟了,他在那裏開悟?就是賣柴時聽那一位居士念金剛經,念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一句經文,當下就大徹大悟。金剛經的經文有一段說:「須菩提,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法,皆從此經出。」,由這一段的經文,我們更能證明,金剛經接引衆生明心見性,是真實不虛的。六祖惠能大師,就是從這經文的八個字,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而開悟的。所以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八個字是金剛經的經眼,是金剛經的經心。

  我們依文解義懂了,還要再去深究,怎樣才能生出「應無所住」的這個心。生了心還是無所住,這是什麼心?這就是經上所說的「生清淨心」。你有所住,就會住于六塵,會被六塵把你染汙。你有住著,你說你證入最高深境界,還是個法塵,總而言之,你離不開六塵。心一有住著,就被六塵汙染,就不能生清淨心,這叫「但有一些些,便有一些些。」,所以要「應無所住」。心無所住著,這個心就是清淨心。這是推廣無住的道理,推廣那裏呢?就是推廣前面第四分「妙行無住」的這一分裏面,「菩薩于法,應無所住,行于布施。」。雖然心無所住,你還是要去行六度萬行,莊嚴因地,那個布施包括六度在內,不教你住著色來行六度,應該無所住著而行六度,由這地方把它推廣開來。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不是叫你住到虛空裏,你還要去弘法利生,自利利他,行六度萬行,財施、法施、無畏施,隨緣隨份的去廣修功德,莊嚴自己的因地。但是不要著相,這樣你的清淨菩提心就會生起來,而永不退轉。你把這個道理研究清楚以後,你自己就知道,怎樣來修行佛道了。其實所謂「修行」,就全在修我們的心,你的心修清淨了,就是真心,你的心染汙了,就是妄想心,修行的功夫就是要把妄想心轉成真心。一動妄想心,貪嗔癡慢就熾燃不停,這就是養無明,無明越養越深厚,你就越不能脫離凡夫位。你現在發菩提心要修行佛道,你必須勇猛精進的,去廣修六度萬行來養這個清淨心。清淨心越養,你的智慧會越開,福德會越來越深厚,這樣子永不退轉的修下去,最後決定會圓滿的成就佛道。你這樣子「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遠離六塵,一念不生,才不致落入斷滅空,而能在「心無所住」之下,很自在的行六度萬行,無所障礙。現在再把前面第四分與這裏合起來,就曉得這裏是推廣前面第四分的道理。前面第六分,「正信希有」,叫我們要生信解,由那個信心才能開悟。由什麼信心呢?由那個清淨的信心,就是一念清淨心生出來,你才能開悟。信心很重要,你相信叁寶的功德,你才會來皈依佛法僧。你對叁寶有正信了,就永遠的不會去皈依天魔外道。這裏是更深一層叫你「淨信」。清淨的信心是怎樣去信呢?「不偏于空,不偏于有」,「不落于常,不落于斷」。你執著有,有變了一個常見的外道邪見,你說什麼都沒有,偏于空,就落入了斷滅空的外道邪見。外道的六十二種邪見,就是以這個斷常二見爲根本。這種外道邪見,不是落于常,就是落于斷。這裏要你生「淨信」不偏于空,「生其心」不偏于有,而「無所住」,這叫做「淨信」之心。由「淨信」開悟,悟到清淨無住的道理。這樣子去學佛法,才能學到佛法的真實處,不會走到錯路上去。不偏于空,不偏于有,而無所住,這才叫做「中道第一義谛。」。這個中道第一義谛,就是「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清淨心。講到這裏爲止已把「總以結示」,爲什麼「授記無住」,「嚴土無住」,「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樣心中才不會生起我、人、衆生、壽者相,這樣才可稱爲「菩薩」,才可稱爲「摩诃薩」的道理解釋清楚。下面就講到第二科得果無住。

  己二、得果無住

  【「須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須彌山王,于意雲何?是身爲大不?」須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說非身,是名大身。」】

  這裏說了一個譬喻,是說有一個人他的身體像須彌山王那麼高。梵語「須彌」,翻成中國話叫做「妙高」,他是四寶所成叫做「妙」,出水八萬四千由旬叫做「高」,高出了七金山叫做「王」。意即譬如有一個人,他的身體像須彌山王這麼高,你說這個人的身體算是大還是不大呢?須菩提說:「很大啊!世尊。」。這是須菩提順著世俗的譬喻,在一問一答之間而說的。其實須菩提也知道佛所問的用意,並不在這個像須彌山王,這麼大的「大身」叫做「大」。下面須菩提自己加以解釋,因爲「佛說非身」,才是名爲「大身」。「非身」是什麼身呢?是無相之身。「無相之身」又是什麼身呢?無相之身就是法身。前面說有人身如須彌山王,是指報身。報身最大,但是他還有數目,譬如他高得像須彌山王,八萬四千由旬這麼高,但是如果又有一個人,他的身體是八萬五千由旬而超過了他,這樣一來,他就算是比後者的他小了。所以說,凡是有個數目字可數的,這個不叫「甚大」。真正的大身,是非身,是無相之身的法身,是沒有數目字的。法身無相,你要怎樣才能證得這個法身呢?在「得果無住」這個科文上會告訴你,你得了法身,就是證得了佛果。證得了佛果你就得到了這個「非身」的大身。但是你還是不可以住著,何以故?因爲你一住著,又落到「相」上去,一落到相上了,你那個大身就不是大身,你所證的法身就有問題了。爲什麼呢?因爲法身是無相的,你怎麼會有個相在呢!所以說,證了果也不許住著,講到這裏,已把戊二「推廣住心之法」這一科講完。

  無爲福勝分第十一

  丁二、略示周足(分叁)

  戊一、校量持福(分二)

  己一、能校量(分二)

  庚一、極顯恒河沙多

  【「須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數,如是沙等恒河,于意雲何?是諸恒河沙,甯爲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諸恒河沙尚多無數,何況其沙?」】

  恒河是印度一條大河,最寬的地方有四十裏,恒河翻到中國話叫「天堂來」,因爲他的水源很高,從雪山流下來的,就像從天上下來一樣,這與我們中國贊譽形容黃河之水天上來的意思是一樣的。釋迦佛時常在恒河兩岸說法,每逢講到數目字大的地方,就用恒河沙來做譬喻,而且印度的恒河沙很細,細得像面粉一樣。

  佛說:「須菩提!如果用恒河中所有的沙數來做比喻,以一粒沙比喻一條恒河,你意下以爲怎樣呢?那麼所有恒河內的沙數多不多呢?」須菩提回答說:「非常多!世尊。以一沙各爲一恒河,恒河尚且就有無數,何況是所有恒河中的所有沙數呢!」這段經文是極顯恒河沙數目之多。

  庚二、極顯寶施福多

  【「須菩提!我今實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寶滿爾所恒河沙數叁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

  須菩提!我現在真實的告訴你,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一粒沙當作一個叁千大千世界,用充滿如恒河沙數那麼多的叁千大千世界的七寶布施,這個善男子善女人,他所得的福德多不多呢?須菩提回答說:「當然很多!世尊。」

  己二、所校量

  【佛告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爲他人說,而此福德,勝前福德。】

  佛告訴須菩提,假使有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這本金剛經,甚至于只受持一小段經文,就是四句偈等一小段的經文,或爲他人解說,「爲他人說」是利他,叫法布施。那麼這個法布施的人,自己受持金剛經,還爲他人解說金剛經,他所得的福德,遠勝過前面以充滿恒河沙數那麼多叁千大千世界七寶布施的那個人所得的福德。現在已把經文消完了,但是大家還要注意,「我今實言告汝」這句經文,就是佛要老實的告訴你,持金剛經的功德,這是因爲怕你信心不夠,所以在此先告訴你,這是佛金口所說,佛絕對是不會有虛妄之言的。受持般若經的福德,爲他人解說金剛經的福德,確確實實有這麼多的福德,確實遠超過前面那個以七寶布施的福德。何以故?因爲你以七寶布施所得福德,終于會有享盡的一天,這是屬于有漏的福德相。你受持金剛經,或爲他人解說金剛經,自己可以明心見性,可以成佛;又可以引導別人修行佛道,讓一切衆生斷煩惱,了生死,轉凡成聖,破迷啓悟,這種無漏的功德法性,就不能用數目字來計算了,這是無盡的實相智慧功德,這種福德就如虛空,不可限量的,所以「此福德勝前福德」也。前面佛也親口說:「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法,皆從此經出。」由這一段經文就可以更進一步的去證明,法施的法性功德,是遠比寶施有漏的福德相,勝過太多了。明白了這一點,我們就有十足的信心,會腳踏實地的去受持金剛經,爲別人講解金剛經。到此將戊一「校量持福」一科講完。

  尊重正教分第十二

  戊二、取劣況勝(分二)

  己一、隨說尚勝

  【「複次,須菩提!隨說是經,乃至四句偈等,當知此處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皆應供養,如佛塔廟。】

  佛再進一步的說:須菩提呀!如果你能隨緣隨處讀誦、解說金剛經,甚至于解說金剛經裏頭的一小段經文,就算是四句偈等,不管你是僧、俗、凡、聖,隨著你解說讀誦金剛經的地方,一切的天龍八部,人天鬼神,都應該恭敬禮拜,就像對著佛塔佛廟那樣的虔誠供養。爲什麼呢?因爲你講經說法就是代佛宣揚佛法。經…

《58 金剛經講錄(道源)》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