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般若波羅密經講義
浙江天童宏法禅寺沙門 圓瑛 述
今解此經略分爲叁 初釋經題 次釋譯人 後釋正文
初,釋經題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此題八字,爲一經之總,具有通別、能所、法喻叁對,須略加解釋,俾題中之宗旨既明,而經內之諸義易了。上七字是所诠之法,爲別題,他部非此名故。後一字是能诠之文,爲通題,全藏皆名經故。金剛二字是喻,般若五字是法,此經按古德所判,七種立題中,是法喻立題,法中般若深義難明,故假金剛譬喻以顯之。
金剛者,以真金久煉而成剛,具有堅固、光明、銳利叁義,以顯般若之體,堅固不壞,永劫常住;般若之相,光明遍照,無所障礙;般若之用,銳利能斷一切煩惱。此假世間金剛,堅明利叁義易知者,以顯般若,體相用叁大難知之義。至于帝釋有金剛王寶,叁義更勝,能壞一切,一切無能壞他,般若如之。
般若二字,是梵音,字已翻而音未翻,即四種翻譯中,翻字不翻音;五種不翻中,尊重不翻。若欲翻之,當翻妙智,或翻妙慧。以智慧二字,尚不足以盡其義,故留梵音不翻。世間之科學,能發明無線電,飛機,唱琴等,亦智慧也,然只合于世間法,而不合于出世間法,因其只能令物質文明之進步,而不能令生死輪回而了脫,故不及出世般若。
般若有叁:曰實相般若,觀照般若,文字般若。實相者,一相也,乃是平等相,而非差別相。即吾人本覺真心,而非分別妄心。世人之心,略說亦叁:一爲肉團心,在人身中,狀如倒挂蓮花,晝開夜合,此假名爲心,無有思想功用,世人皆認爲真者,一錯也;複認此心有思想者,二錯也;此心果有思想,其人方死,此心仍在,何以不思?以此證之,知無思想功用,不可認此肉團,以爲真心。
二爲妄想心,即第六意識,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根各有識,此居第六。依意根所起之識,故名第六意識。有同時意識,獨頭意識之分。同時者,同五識齊起,而緣五塵境界,緣境之時,如攝影相似,攝之即交獨頭意識,種種分別,而起憎愛之惑,此心功用甚大,衆生不了虛妄生滅,認爲真心。楞嚴經,佛告阿難:此非汝心,乃是前塵虛妄相想,惑汝真性,由汝無始,認賊爲子,失汝元常,故受輪轉。此心起惑造業,乃生死根本。
叁真如心,即實相般若,體性廣大,猶如虛空,無在無所不在,能爲諸法所依,諸法莫不依此而得建立。(一)實相無相,空一切虛妄之相,而本體不空。(二)實相無不相,不壞一切俗谛之相,而自體不變。(叁)實相無相無不相,真空不礙妙有,妙有不礙真空,真俗圓融,如鏡照像。若言其有,妙有非有;若言其空,真空不空,是之謂實相般若。
觀照般若者,即依實相理體,所起觀照智用。心光內凝,照了諸法,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而能照空妄相,方見實相,是之謂觀照般若。
文字般若者,即經中始從經題,終至作禮而去。其中所有文字,而能诠理,具有妙用,而實相之理,非此莫顯,是之謂文字般若。
上述叁種般若,不即不離,而叁而一。實相般若,能爲觀照、文字二所依故;觀照般若,能觀文字所诠之理,而契入實相故;文字般若,能诠實相本體,與觀照妙用故。
此叁種般若,體性堅凝,如金剛王,常住不壞,光明遍照,照見諸法本空,能斷一切煩惱,即如金剛,所具堅明利叁義,故以喻之。
波羅密,譯彼岸到。彼岸者,對此岸說。煩惱是此岸,菩提是彼岸;生死是此岸,涅槃是彼岸;凡夫是此岸,諸佛是彼岸。今依此經實相般若本體,而起觀照般若妙用,照徹心源,究竟得離此岸,而到彼岸矣。又智照現前,照了一切,照見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槃,凡夫即諸佛,自可不離此岸,而登彼岸,此乃上上根人,頭頭是道,處處逢源矣。
又有古德,以金剛二字,不作譬喻解釋,即指金剛心,具足金剛觀智,力用堅強,能破根本無明,得超生死此岸,而到涅槃彼岸。金剛心,即實相般若之體,依體而起觀照般若之用,故得到彼岸也。以上別題七字解竟。
經字,梵語修多羅,譯爲契經。契者合也,上契諸佛之理,下契衆生之機,具有貫攝常法四義。貫者,貫穿所應知義理;攝者,攝化所應度衆生;常者,叁世不能易其說;法者,十界所應遵其軌。又經者徑也,即修行成佛之路徑也,始從凡夫地,終至如來地,必須依此經文字所诠之觀照妙用,而契實相本體,方登妙覺。此經是成佛所必由之路徑也。初,釋經題竟。
次,釋譯人
【姚秦叁藏法師鸠摩羅什譯】
次釋譯人。此經結集于西幹,流通于東土。姚秦者,紀翻譯之時也,揀非嬴秦符秦,乃後秦姚興在位時也。若言正統,當是東晉。以譯經在秦,故曰姚秦。叁藏者,經律論也。經契一心,爲定學藏;律規叁業,爲戒學藏;論甄邪正,爲慧學藏。法者,軌持之義。師者,模範之稱。若受持叁藏之法,以爲自己師承,此自利釋;若通達叁藏之法,能爲人天師範,此利他釋。譯主兼二,故以稱之。
鸠摩羅什,譯主名,具雲鸠摩羅耆婆什;此翻童壽,謂童年有耆德故。有謂什父鸠摩羅炎,母名耆婆,連父母爲名。什者,善識此方文字之稱。
譯者,易也。謂易天竺之語,而爲中華之言。周製掌四方之語,各有其官,北方曰譯,漢時譯官,兼善西語,因以稱焉。
譯主既生,母即出家,得證初果。什年七歲,母亦令出家。日誦千偈。九歲隨母到罽賓國,依槃頭達多法師,習小乘經論。十二歲,其母攜還,至月氐北山,有羅漢見而異之,謂其母曰:此子當善守之,如過叁十五不毀戒,度人當不減[毛@匊]多,若破戒,只爲才明[什-十+隽]藝法師而已。博通四圍陀典,五明諸論,陰陽星算等術,莫不窮微盡奧。及還龜茲,名蓋諸國。又從須利耶蘇摩,咨禀大乘,乃知從前學小之非,于是傳習大乘,廣求要義。後其母知龜茲運衰,辭往天竺,進證叁果。臨行謂什曰:方等深教,當闡秦都,但于自身少有不利奈何!什曰:菩薩之行,利物亡軀,大化得行,雖當爐镬無恨。乃留龜茲,止新王寺,複到罽賓,爲其師槃頭達多,具說一乘妙義,達多感悟,反禮爲大乘師焉。自是道播西幹,聲流東震,我國亦景仰師名。
符秦建元九年,有異星現于西域分野。太史奏曰:當有大智德人,入輔中國。符堅曰:朕聞龜茲有羅什,得非此人耶?于是遣骁騎將軍呂光,率兵七萬,往伐龜茲。謂曰:朕非貪地用兵,若得什師,即便退兵。龜茲王勸師入秦,至西涼。呂光聞符堅爲姚苌所殺。乃自據涼上,即叁河王位。苌即位,聞師名,屢請,光不允。子興立,複請不允。光卒,呂隆立。姚興伐涼,迎師至長安,待以國師之禮。乃集大德沙門八百余人,從什受學。當弘始叁年,因見舊譯經論,多與梵本不相應,乃新譯經論九十八部,凡叁百九十余卷。所譯此經,名金剛般若波羅密。
此經共六譯,一、什師,于姚秦弘始四年,居草堂寺所譯,是今名。二、菩提留支,于元魏時,住永甯寺譯,與什同名。叁、真谛,于陳朝住廣州製止寺譯,名亦同。四、笈多,于隋朝住東都上林園譯,名金剛能斷般若。五、玄奘,于唐貞觀十九年還國,文帝迎住西京弘福寺譯,名能斷金剛般若。六、義淨,于天後證聖乙未還國,至睿宗景雲二年譯,與奘師同。
什師爲七佛以來,譯經法師,何以知之?昔道宣律師問天人陸玄暢曰:什師所譯經論,何以迄今受持轉盛?答曰:此師,爲七佛以來譯經法師,甚得佛意。又什師臨滅,集衆誓曰:自以闇昧,謬充翻譯,若所傳無謬,當使焚身,舌根不壞。果如其言。師舌當同諸佛廣長舌相也。次,釋譯人竟。
後,譯正文,分爲叁分:
Ⅰ、序分 Ⅱ、正宗分 Ⅲ、流通分
此叁分,始于道安法師,證于親光之論。安師將經分爲叁分,人多譏毀自恃聰明。後親光菩薩論,譯至中華,亦有叁分。海內學者,始信安師有先見之明。自後凡解經者,皆遵之。序分者,序述此經之緣起故。正宗分者,正明一經之宗要故。流通分者,流通經法于今後故。
Ⅰ、序分,又分二
﹝Ⅰ﹞通序,亦名證信序 ﹝Ⅱ﹞別序,亦名發起序
﹝Ⅰ﹞通序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衆千二百五十人俱。】
此通序,通于諸經皆有故,共有四義,(一)遵佛囑,當時佛將入涅槃,阿難悲痛萬分。無貧尊者謂曰:汝是持佛法人,不可過哀,宜往佛前,請問後事。阿難曰:雲何後事?無貧曰:當問:佛在世時,依佛而住,佛滅度後,依何而住?佛在之日,依佛爲師,佛滅度後,依誰爲師?佛在之日,惡性比丘,佛自調伏,佛滅度後,如何調伏?佛所說法,理宜結集,一切經首,當安何語?阿難承教,一一咨問,佛答曰:我滅度後,汝等依四念處住;依戒爲師;惡性比丘,默而擯之;一切經首,當安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某處,與弟子若幹人俱。
(二)斷衆疑,阿難結集經藏時,高升法座,忽感相好如佛,衆起叁疑:一疑佛重起說法,二疑他方佛來,叁疑阿難成佛,至聞說如是我聞等,乃知阿難是承佛加被,叁疑頓息。
(叁)息诤論,阿難與衆,德業齊等,若不推從于佛,難免诤論,今雲如是之法,乃我從佛所聞,言非自作,故息诤論。
(四)異外教,西域外道經初,皆置阿歐二字,阿者言無,歐者言有,彼謂萬法雖多,不出有無,故置經首。今則不爾,故異外教。
又雲證信序者,以具足六種成就,證明是法可信故。「如是」即信成就,以信則言如是,不信則言不如是,佛法大海,信爲能入,故居其首。
「我聞」,即聞成就,法若無聞,安能結集流通。
「一時」,即時成就,時節若至,其理自彰。
「佛」,即說法主成就,唯佛乃能究盡諸法實相,應機宣說。
「舍衛國」,即處成就,不有處所,安成法會。
「與大比丘衆」,即衆成就,若無大衆,法將誰聞。總上六種,成就法益,故雲六成就。六種既具,證明是法可信,是爲證信序。
…
《59 金剛般若波羅密經講義(圓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