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般若波罗密经讲义
浙江天童宏法禅寺沙门 圆瑛 述
今解此经略分为三 初释经题 次释译人 后释正文
初,释经题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此题八字,为一经之总,具有通别、能所、法喻三对,须略加解释,俾题中之宗旨既明,而经内之诸义易了。上七字是所诠之法,为别题,他部非此名故。后一字是能诠之文,为通题,全藏皆名经故。金刚二字是喻,般若五字是法,此经按古德所判,七种立题中,是法喻立题,法中般若深义难明,故假金刚譬喻以显之。
金刚者,以真金久炼而成刚,具有坚固、光明、锐利三义,以显般若之体,坚固不坏,永劫常住;般若之相,光明遍照,无所障碍;般若之用,锐利能断一切烦恼。此假世间金刚,坚明利三义易知者,以显般若,体相用三大难知之义。至于帝释有金刚王宝,三义更胜,能坏一切,一切无能坏他,般若如之。
般若二字,是梵音,字已翻而音未翻,即四种翻译中,翻字不翻音;五种不翻中,尊重不翻。若欲翻之,当翻妙智,或翻妙慧。以智慧二字,尚不足以尽其义,故留梵音不翻。世间之科学,能发明无线电,飞机,唱琴等,亦智慧也,然只合于世间法,而不合于出世间法,因其只能令物质文明之进步,而不能令生死轮回而了脱,故不及出世般若。
般若有三:曰实相般若,观照般若,文字般若。实相者,一相也,乃是平等相,而非差别相。即吾人本觉真心,而非分别妄心。世人之心,略说亦三:一为肉团心,在人身中,状如倒挂莲花,昼开夜合,此假名为心,无有思想功用,世人皆认为真者,一错也;复认此心有思想者,二错也;此心果有思想,其人方死,此心仍在,何以不思?以此证之,知无思想功用,不可认此肉团,以为真心。
二为妄想心,即第六意识,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根各有识,此居第六。依意根所起之识,故名第六意识。有同时意识,独头意识之分。同时者,同五识齐起,而缘五尘境界,缘境之时,如摄影相似,摄之即交独头意识,种种分别,而起憎爱之惑,此心功用甚大,众生不了虚妄生灭,认为真心。楞严经,佛告阿难:此非汝心,乃是前尘虚妄相想,惑汝真性,由汝无始,认贼为子,失汝元常,故受轮转。此心起惑造业,乃生死根本。
三真如心,即实相般若,体性广大,犹如虚空,无在无所不在,能为诸法所依,诸法莫不依此而得建立。(一)实相无相,空一切虚妄之相,而本体不空。(二)实相无不相,不坏一切俗谛之相,而自体不变。(三)实相无相无不相,真空不碍妙有,妙有不碍真空,真俗圆融,如镜照像。若言其有,妙有非有;若言其空,真空不空,是之谓实相般若。
观照般若者,即依实相理体,所起观照智用。心光内凝,照了诸法,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而能照空妄相,方见实相,是之谓观照般若。
文字般若者,即经中始从经题,终至作礼而去。其中所有文字,而能诠理,具有妙用,而实相之理,非此莫显,是之谓文字般若。
上述三种般若,不即不离,而三而一。实相般若,能为观照、文字二所依故;观照般若,能观文字所诠之理,而契入实相故;文字般若,能诠实相本体,与观照妙用故。
此三种般若,体性坚凝,如金刚王,常住不坏,光明遍照,照见诸法本空,能断一切烦恼,即如金刚,所具坚明利三义,故以喻之。
波罗密,译彼岸到。彼岸者,对此岸说。烦恼是此岸,菩提是彼岸;生死是此岸,涅槃是彼岸;凡夫是此岸,诸佛是彼岸。今依此经实相般若本体,而起观照般若妙用,照彻心源,究竟得离此岸,而到彼岸矣。又智照现前,照了一切,照见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凡夫即诸佛,自可不离此岸,而登彼岸,此乃上上根人,头头是道,处处逢源矣。
又有古德,以金刚二字,不作譬喻解释,即指金刚心,具足金刚观智,力用坚强,能破根本无明,得超生死此岸,而到涅槃彼岸。金刚心,即实相般若之体,依体而起观照般若之用,故得到彼岸也。以上别题七字解竟。
经字,梵语修多罗,译为契经。契者合也,上契诸佛之理,下契众生之机,具有贯摄常法四义。贯者,贯穿所应知义理;摄者,摄化所应度众生;常者,三世不能易其说;法者,十界所应遵其轨。又经者径也,即修行成佛之路径也,始从凡夫地,终至如来地,必须依此经文字所诠之观照妙用,而契实相本体,方登妙觉。此经是成佛所必由之路径也。初,释经题竟。
次,释译人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次释译人。此经结集于西干,流通于东土。姚秦者,纪翻译之时也,拣非嬴秦符秦,乃后秦姚兴在位时也。若言正统,当是东晋。以译经在秦,故曰姚秦。三藏者,经律论也。经契一心,为定学藏;律规三业,为戒学藏;论甄邪正,为慧学藏。法者,轨持之义。师者,模范之称。若受持三藏之法,以为自己师承,此自利释;若通达三藏之法,能为人天师范,此利他释。译主兼二,故以称之。
鸠摩罗什,译主名,具云鸠摩罗耆婆什;此翻童寿,谓童年有耆德故。有谓什父鸠摩罗炎,母名耆婆,连父母为名。什者,善识此方文字之称。
译者,易也。谓易天竺之语,而为中华之言。周制掌四方之语,各有其官,北方曰译,汉时译官,兼善西语,因以称焉。
译主既生,母即出家,得证初果。什年七岁,母亦令出家。日诵千偈。九岁随母到罽宾国,依槃头达多法师,习小乘经论。十二岁,其母携还,至月氐北山,有罗汉见而异之,谓其母曰:此子当善守之,如过三十五不毁戒,度人当不减[毛@匊]多,若破戒,只为才明[什-十+隽]艺法师而已。博通四围陀典,五明诸论,阴阳星算等术,莫不穷微尽奥。及还龟兹,名盖诸国。又从须利耶苏摩,咨禀大乘,乃知从前学小之非,于是传习大乘,广求要义。后其母知龟兹运衰,辞往天竺,进证三果。临行谓什曰:方等深教,当阐秦都,但于自身少有不利奈何!什曰:菩萨之行,利物亡躯,大化得行,虽当炉镬无恨。乃留龟兹,止新王寺,复到罽宾,为其师槃头达多,具说一乘妙义,达多感悟,反礼为大乘师焉。自是道播西干,声流东震,我国亦景仰师名。
符秦建元九年,有异星现于西域分野。太史奏曰:当有大智德人,入辅中国。符坚曰:朕闻龟兹有罗什,得非此人耶?于是遣骁骑将军吕光,率兵七万,往伐龟兹。谓曰:朕非贪地用兵,若得什师,即便退兵。龟兹王劝师入秦,至西凉。吕光闻符坚为姚苌所杀。乃自据凉上,即三河王位。苌即位,闻师名,屡请,光不允。子兴立,复请不允。光卒,吕隆立。姚兴伐凉,迎师至长安,待以国师之礼。乃集大德沙门八百余人,从什受学。当弘始三年,因见旧译经论,多与梵本不相应,乃新译经论九十八部,凡三百九十余卷。所译此经,名金刚般若波罗密。
此经共六译,一、什师,于姚秦弘始四年,居草堂寺所译,是今名。二、菩提留支,于元魏时,住永宁寺译,与什同名。三、真谛,于陈朝住广州制止寺译,名亦同。四、笈多,于隋朝住东都上林园译,名金刚能断般若。五、玄奘,于唐贞观十九年还国,文帝迎住西京弘福寺译,名能断金刚般若。六、义净,于天后证圣乙未还国,至睿宗景云二年译,与奘师同。
什师为七佛以来,译经法师,何以知之?昔道宣律师问天人陆玄畅曰:什师所译经论,何以迄今受持转盛?答曰:此师,为七佛以来译经法师,甚得佛意。又什师临灭,集众誓曰:自以闇昧,谬充翻译,若所传无谬,当使焚身,舌根不坏。果如其言。师舌当同诸佛广长舌相也。次,释译人竟。
后,译正文,分为三分:
Ⅰ、序分 Ⅱ、正宗分 Ⅲ、流通分
此三分,始于道安法师,证于亲光之论。安师将经分为三分,人多讥毁自恃聪明。后亲光菩萨论,译至中华,亦有三分。海内学者,始信安师有先见之明。自后凡解经者,皆遵之。序分者,序述此经之缘起故。正宗分者,正明一经之宗要故。流通分者,流通经法于今后故。
Ⅰ、序分,又分二
﹝Ⅰ﹞通序,亦名证信序 ﹝Ⅱ﹞别序,亦名发起序
﹝Ⅰ﹞通序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
此通序,通于诸经皆有故,共有四义,(一)遵佛嘱,当时佛将入涅槃,阿难悲痛万分。无贫尊者谓曰:汝是持佛法人,不可过哀,宜往佛前,请问后事。阿难曰:云何后事?无贫曰:当问:佛在世时,依佛而住,佛灭度后,依何而住?佛在之日,依佛为师,佛灭度后,依谁为师?佛在之日,恶性比丘,佛自调伏,佛灭度后,如何调伏?佛所说法,理宜结集,一切经首,当安何语?阿难承教,一一咨问,佛答曰:我灭度后,汝等依四念处住;依戒为师;恶性比丘,默而摈之;一切经首,当安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某处,与弟子若干人俱。
(二)断众疑,阿难结集经藏时,高升法座,忽感相好如佛,众起三疑:一疑佛重起说法,二疑他方佛来,三疑阿难成佛,至闻说如是我闻等,乃知阿难是承佛加被,三疑顿息。
(三)息诤论,阿难与众,德业齐等,若不推从于佛,难免诤论,今云如是之法,乃我从佛所闻,言非自作,故息诤论。
(四)异外教,西域外道经初,皆置阿欧二字,阿者言无,欧者言有,彼谓万法虽多,不出有无,故置经首。今则不尔,故异外教。
又云证信序者,以具足六种成就,证明是法可信故。「如是」即信成就,以信则言如是,不信则言不如是,佛法大海,信为能入,故居其首。
「我闻」,即闻成就,法若无闻,安能结集流通。
「一时」,即时成就,时节若至,其理自彰。
「佛」,即说法主成就,唯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应机宣说。
「舍卫国」,即处成就,不有处所,安成法会。
「与大比丘众」,即众成就,若无大众,法将谁闻。总上六种,成就法益,故云六成就。六种既具,证明是法可信,是为证信序。
…
《59 金刚般若波罗密经讲义(圆瑛)》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