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己又能夠深深的解悟到佛經的義理和歸趣,因此深爲感動而流淚悲泣。金剛經的正宗分,分四大科:第一生信分,第二是開解分,第叁是起修分,第四是成證分,這都有經文證明。前面所講的,從第二分到第八分是第一科。講到第六分時就生起了清淨信心,生起淨信之心的功德,等于供養過百千萬億諸佛所種諸善根的功德,這是爲了要開導我們,叫我們也能生起清淨信心。現在講到第二科,「深解義趣」,須菩提已深深的解悟到金剛經的道理與歸趣,這在經上有明文證明的。這科雖然是一直延伸到第十六分,但是說到第十叁分,本意已說完,經文上就用了結歸之詞,下面第十五、十六分是推廣前面的道理,所以這一科講到第十叁分,就來個總結。當機者聞到這裏,已經「深解義趣」了。在教下來說,稱爲「大開圓解」;所謂「教下」,就是指研究教理的人,如果在禅宗,這就叫做「大徹大悟」。再解釋經文,「爾時」,就是指釋迦世尊說法說到,「以是名字汝當奉持」,取了經名之後,再說「佛說般若波羅密,即非般若波羅密,是名般若波羅密。」再去除疑惑,說微塵非微塵,說世界非世界,乃至叁十二相,亦是非相。再較量此經的功德,恒河沙數身命布施,不及受持金剛經的一小段經文,以及爲他人說一小段的經文,功德就無量無邊。「爾時」就是講到這裏的時候,須菩提就深深的解悟到金剛經所說的義理與歸趣。歸趣到什麼地方去呢?須菩提已經了解到,此經是要人歸趣到「實相般若」上去的。你講金剛經,依文解義,這還是「文字般若」,因此你得去「觀照」,不去「觀照」,你怎麼會開悟呢?「聞說是經」,所聞的是「文字般若」,「深解義趣」就是能夠深深的解悟此經的義理與歸趣。「深解」二個字,就是他起了「觀照般若」,才能有這麼深入的解悟。解悟到什麼呢?解悟到此經義理的歸趣,就是「實相般若」。須菩提因深解到「實相般若」的義理了,于是大受感動,「涕淚悲泣而白佛言」,因爲他深深地感激佛陀教化的法恩,感歎這部經典,含有很深奧的實相義理,而且自己又在今天,能夠大開解悟。才從心裏感激出來,眼中充滿熱淚,以抒發內在純潔的悲仰。因爲這是發自真情的流露,所以只有無聲之泣。要是大嚎大哭,就不能說出話來了。他這時就開口贊歎一聲,「希有!世尊」。在第二分也贊歎過,「希有!世尊」。名字雖是相同,但意義上卻不同。在第二分是贊歎世尊,能把般若的妙用,表現在日用尋常的穿衣吃飯,出入往返裏面,真是希有微妙!這第十四分所贊歎的「希有!世尊」這句,卻是須菩提贊歎他自己的。贊歎他自己,已得了很深很深入的解悟,佛說金剛經的義理與歸趣,這是他以前沒有解悟過的,今天解悟了。所以他很感歎的說「世尊!佛說如是甚深經典」小乘經叫淺的經典,權教所說的經典叫做深的經典,而不叫做「甚深經典」。這個地方說:「佛說如是甚深經典」就是由權教大乘的義理,而解悟到實教大乘的歸趣,所以才說「甚深」。怎麼知道呢?因爲須菩提「聞說是經,深解義趣」了。上面有個「深」字,所以這底下再加個「甚深」,這是表示他「甚深」的解悟,是悟到實教大乘。他怎樣贊歎自己「希有!」呢?「我從昔來所得慧眼」,自從我證得阿羅漢果以來;阿羅漢是得到了「我空」的道理,得到了「我空」的智慧眼,得了智慧眼,應該是了解一切法了,可是還沒有得聞,像這部經典所說的法,那麼深奧。我今天既然得聞這個深奧「希有」之法,聞到了我還能夠深深的解悟到他的義理與歸趣,所以這是甚爲「希有」的,這個「希有」是須菩提感歎他自己的。
戊二、贊歎信解功德(分二)
己一、現前信解功德
【「世尊,若複有人,得聞是經,信心清淨,即生實相。當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世尊!是實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來說名實相。】
這是先贊歎,現前同一法會裏的大衆。「若複有人」除了我須菩提外,假使另外有人,「得聞是經」,也能聞到這部金剛經,「信心清淨,即生實相」。前面第六分的經文說:「如來滅後,後五百歲,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爲實。當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叁四五佛而種善根,已于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聞是章句,乃至一念生淨信者;須菩提!如來悉知悉見,是諸衆生得如是無量福德。」這段經文是強調說,對金剛經能生信心,乃至一念的淨信,這個功德就超過了承事供養百千萬億諸佛的功德。爲什麼那個一念淨信之心,有那麼多的功德呢?因爲由這一念的淨信,「能生實相」。「實相」就是「實相般若」。這個「實相般若」是怎樣生起來的呢?是由你的清淨信心生出來的。所以第一大科要你生信,就是生這個清淨信心。第二大科才開解,而悟入了「實相」之理。怎麼會解悟出這個「實相」之理呢?就是由你信心清淨,才生出來的。
「實相」本來無生無滅,本來具有的,因爲被無明煩惱所蓋覆住了。今天你的信心清淨了,由這一念清淨信心,對般若妙法就有了相應作用,所以把「實相」顯發出來了。我們學金剛經,釋迦如來說「以是名字汝當奉持」意思就是要我們依著「文字般若」起「觀照般若」;起「觀照般若」就是要求我們的信心清淨。這個信心一清淨,「實相般若」就會顯出來。所謂信圓果滿,就是這個意思。須菩提尊者,他感歎自己「希有」,能夠在今天,「大開圓解」,解悟到此經甚深的義理與歸趣。同時又贊歎別人,聞到這個經典的功德「希有」。能夠「得聞是經」這是他前生前世種了善根,今生今世,才會碰到,得聞般若法門的殊勝因緣。他聞了經就是聞慧,他能信心清淨就是思慧。「即生實相」這就入于修慧。他修行什麼呢?就是修行「實相般若」的這個法身。「當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前面講的七寶布施,乃至身命布施,都是得福多,這叫福德,是培養福報。這裏的「功德」與前面的福德有何不同呢?功德就是用功修行,完全是般若智慧的成就,他聞了經,信心清淨,就依文解義,隨義入了觀想,這種用功修行的功德,才叫功德,這功德不是普通的功德,是「第一希有」的功德,因爲這種用功,能生「實相」。「世尊!是實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來說名實相。」顧名思義,稱爲「實相」者,它就是「真實之相」。「真實之相」就一定不是虛妄之相。我們知道,「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但是「實相般若」是離一切相的真如妙性,是個真空理體之相,他不是虛妄之相,才說「即是非相」不是虛妄之相。能知非相則不住于相、不取著于相、不執著于相。以此因緣而得入「實相」。「是故如來說名實相」如來爲了要揀別不是那個虛妄之相,才給他取個名,叫「真實之相」。
己二、當來信解功德(分二)
庚一、正以贊歎
【「世尊!我今得聞如是經典,信解受持不足爲難,若當來世後五百歲,其有衆生得聞是經,信解受持,是人即爲第一希有。】
現在是講到第二小科上,這是贊歎未來的衆生所得的功德。須菩提拿自己做譬喻說:「世尊!我今得聞如是經典,信解受持不足爲難。」爲什麼呢?第一、我善根深厚,能與佛同時出世,第二、我能依著我的善根修行,大家證了阿羅漢果,我也證了阿羅漢果;而且我是解空第一的阿羅漢,在小乘法上,我是解空第一,因爲有這個基礎,對于大乘法的解空,就很容易領悟,這是我宿世的善根所致。在我自己用功修行來說,不算很難,爲什麼呢?因我是親自聽佛金口說法,佛的身口意叁業殊勝,會加被我須菩提。我因能聞佛說法,當時就得到利益。所以我須菩提「信解受持」也還「不足爲難」。可是到最後「後五百歲」的時候,也就是法運到了末法時代最後的五百年,「其有衆生得聞是經」這時候有善根的衆生,還是能得聞金剛經。「信解受持」他不但對此經深信不疑,而且信心清淨;對此深奧的經典也能有甚深的解悟,他又能受持這個金剛經的義理。「是人即爲第一希有」這樣的人,在末法時代,在凡夫中,他不但能被稱爲「第一希有」,就是在一般的佛弟子中,也算是「第一希有」。何以故?因爲他,生到末法時代的「後五百歲」,離佛出世已經很遠了,但是他居然還能聞到金剛經,而且又能「信解受持」,這不是非常的「第一希有」嗎!因此他也能得到「第一希有功德。」
庚二、展轉征釋
【「何以故?此人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離一切諸相,即名諸佛。」】
是什麼原因這個人能得到「第一希有的功德」呢?「此人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因爲這個人,他信心清淨了,對金剛經有了甚深解悟,因此他四相都空了,他已經沒有我等四相的執著。是因爲他依著般若空慧,舍離我等四相的執著,所以才說他也能得到這個「第一希有的功德」。「所以者何?」這是爲什麼呢?我怎會說「後五百歲」這個人,他沒有我等四相呢?因爲「我相,即是非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即是非相。」因爲我等四相在真谛法上說,當體都是空的。何以故呢?「離一切諸相,即名諸佛。」能「離一切諸相」,是那一切諸相呢?包括了前文所說的,我執四相、法執四相、空執四相。這叁種四相,也就包括了,一切虛妄之相,通通遠離了,「即是諸佛」這個人雖然還沒有成佛,但是他所悟的理,跟佛無二無別。
戊叁、如來印許證釋(分二)
己一、正與印證
【佛告須菩提:「如是如是!若複有人,得聞是經,不驚、不怖、不畏,當知是人,甚爲希有。】
「如是如是」這是佛給須菩提印證的話。須菩提說得對,佛才給他印證「如是如是」;印證佛說的法與須菩提說的法一樣,佛說什麼法,須菩提就解悟到什麼地方,上一個「如是」,是佛說自己也「如是」。下一個「如是」就是贊歎須菩提你也「如是」。
這一段經文,是從第…
《58 金剛經講錄(道源)》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