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己又能够深深的解悟到佛经的义理和归趣,因此深为感动而流泪悲泣。金刚经的正宗分,分四大科:第一生信分,第二是开解分,第三是起修分,第四是成证分,这都有经文证明。前面所讲的,从第二分到第八分是第一科。讲到第六分时就生起了清净信心,生起净信之心的功德,等于供养过百千万亿诸佛所种诸善根的功德,这是为了要开导我们,叫我们也能生起清净信心。现在讲到第二科,「深解义趣」,须菩提已深深的解悟到金刚经的道理与归趣,这在经上有明文证明的。这科虽然是一直延伸到第十六分,但是说到第十三分,本意已说完,经文上就用了结归之词,下面第十五、十六分是推广前面的道理,所以这一科讲到第十三分,就来个总结。当机者闻到这里,已经「深解义趣」了。在教下来说,称为「大开圆解」;所谓「教下」,就是指研究教理的人,如果在禅宗,这就叫做「大彻大悟」。再解释经文,「尔时」,就是指释迦世尊说法说到,「以是名字汝当奉持」,取了经名之后,再说「佛说般若波罗密,即非般若波罗密,是名般若波罗密。」再去除疑惑,说微尘非微尘,说世界非世界,乃至三十二相,亦是非相。再较量此经的功德,恒河沙数身命布施,不及受持金刚经的一小段经文,以及为他人说一小段的经文,功德就无量无边。「尔时」就是讲到这里的时候,须菩提就深深的解悟到金刚经所说的义理与归趣。归趣到什么地方去呢?须菩提已经了解到,此经是要人归趣到「实相般若」上去的。你讲金刚经,依文解义,这还是「文字般若」,因此你得去「观照」,不去「观照」,你怎么会开悟呢?「闻说是经」,所闻的是「文字般若」,「深解义趣」就是能够深深的解悟此经的义理与归趣。「深解」二个字,就是他起了「观照般若」,才能有这么深入的解悟。解悟到什么呢?解悟到此经义理的归趣,就是「实相般若」。须菩提因深解到「实相般若」的义理了,于是大受感动,「涕泪悲泣而白佛言」,因为他深深地感激佛陀教化的法恩,感叹这部经典,含有很深奥的实相义理,而且自己又在今天,能够大开解悟。才从心里感激出来,眼中充满热泪,以抒发内在纯洁的悲仰。因为这是发自真情的流露,所以只有无声之泣。要是大嚎大哭,就不能说出话来了。他这时就开口赞叹一声,「希有!世尊」。在第二分也赞叹过,「希有!世尊」。名字虽是相同,但意义上却不同。在第二分是赞叹世尊,能把般若的妙用,表现在日用寻常的穿衣吃饭,出入往返里面,真是希有微妙!这第十四分所赞叹的「希有!世尊」这句,却是须菩提赞叹他自己的。赞叹他自己,已得了很深很深入的解悟,佛说金刚经的义理与归趣,这是他以前没有解悟过的,今天解悟了。所以他很感叹的说「世尊!佛说如是甚深经典」小乘经叫浅的经典,权教所说的经典叫做深的经典,而不叫做「甚深经典」。这个地方说:「佛说如是甚深经典」就是由权教大乘的义理,而解悟到实教大乘的归趣,所以才说「甚深」。怎么知道呢?因为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了。上面有个「深」字,所以这底下再加个「甚深」,这是表示他「甚深」的解悟,是悟到实教大乘。他怎样赞叹自己「希有!」呢?「我从昔来所得慧眼」,自从我证得阿罗汉果以来;阿罗汉是得到了「我空」的道理,得到了「我空」的智慧眼,得了智慧眼,应该是了解一切法了,可是还没有得闻,像这部经典所说的法,那么深奥。我今天既然得闻这个深奥「希有」之法,闻到了我还能够深深的解悟到他的义理与归趣,所以这是甚为「希有」的,这个「希有」是须菩提感叹他自己的。
戊二、赞叹信解功德(分二)
己一、现前信解功德
【「世尊,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即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世尊!是实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
这是先赞叹,现前同一法会里的大众。「若复有人」除了我须菩提外,假使另外有人,「得闻是经」,也能闻到这部金刚经,「信心清净,即生实相」。前面第六分的经文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这段经文是强调说,对金刚经能生信心,乃至一念的净信,这个功德就超过了承事供养百千万亿诸佛的功德。为什么那个一念净信之心,有那么多的功德呢?因为由这一念的净信,「能生实相」。「实相」就是「实相般若」。这个「实相般若」是怎样生起来的呢?是由你的清净信心生出来的。所以第一大科要你生信,就是生这个清净信心。第二大科才开解,而悟入了「实相」之理。怎么会解悟出这个「实相」之理呢?就是由你信心清净,才生出来的。
「实相」本来无生无灭,本来具有的,因为被无明烦恼所盖覆住了。今天你的信心清净了,由这一念清净信心,对般若妙法就有了相应作用,所以把「实相」显发出来了。我们学金刚经,释迦如来说「以是名字汝当奉持」意思就是要我们依著「文字般若」起「观照般若」;起「观照般若」就是要求我们的信心清净。这个信心一清净,「实相般若」就会显出来。所谓信圆果满,就是这个意思。须菩提尊者,他感叹自己「希有」,能够在今天,「大开圆解」,解悟到此经甚深的义理与归趣。同时又赞叹别人,闻到这个经典的功德「希有」。能够「得闻是经」这是他前生前世种了善根,今生今世,才会碰到,得闻般若法门的殊胜因缘。他闻了经就是闻慧,他能信心清净就是思慧。「即生实相」这就入于修慧。他修行什么呢?就是修行「实相般若」的这个法身。「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前面讲的七宝布施,乃至身命布施,都是得福多,这叫福德,是培养福报。这里的「功德」与前面的福德有何不同呢?功德就是用功修行,完全是般若智慧的成就,他闻了经,信心清净,就依文解义,随义入了观想,这种用功修行的功德,才叫功德,这功德不是普通的功德,是「第一希有」的功德,因为这种用功,能生「实相」。「世尊!是实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顾名思义,称为「实相」者,它就是「真实之相」。「真实之相」就一定不是虚妄之相。我们知道,「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但是「实相般若」是离一切相的真如妙性,是个真空理体之相,他不是虚妄之相,才说「即是非相」不是虚妄之相。能知非相则不住于相、不取著于相、不执著于相。以此因缘而得入「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如来为了要拣别不是那个虚妄之相,才给他取个名,叫「真实之相」。
己二、当来信解功德(分二)
庚一、正以赞叹
【「世尊!我今得闻如是经典,信解受持不足为难,若当来世后五百岁,其有众生得闻是经,信解受持,是人即为第一希有。】
现在是讲到第二小科上,这是赞叹未来的众生所得的功德。须菩提拿自己做譬喻说:「世尊!我今得闻如是经典,信解受持不足为难。」为什么呢?第一、我善根深厚,能与佛同时出世,第二、我能依著我的善根修行,大家证了阿罗汉果,我也证了阿罗汉果;而且我是解空第一的阿罗汉,在小乘法上,我是解空第一,因为有这个基础,对于大乘法的解空,就很容易领悟,这是我宿世的善根所致。在我自己用功修行来说,不算很难,为什么呢?因我是亲自听佛金口说法,佛的身口意三业殊胜,会加被我须菩提。我因能闻佛说法,当时就得到利益。所以我须菩提「信解受持」也还「不足为难」。可是到最后「后五百岁」的时候,也就是法运到了末法时代最后的五百年,「其有众生得闻是经」这时候有善根的众生,还是能得闻金刚经。「信解受持」他不但对此经深信不疑,而且信心清净;对此深奥的经典也能有甚深的解悟,他又能受持这个金刚经的义理。「是人即为第一希有」这样的人,在末法时代,在凡夫中,他不但能被称为「第一希有」,就是在一般的佛弟子中,也算是「第一希有」。何以故?因为他,生到末法时代的「后五百岁」,离佛出世已经很远了,但是他居然还能闻到金刚经,而且又能「信解受持」,这不是非常的「第一希有」吗!因此他也能得到「第一希有功德。」
庚二、展转征释
【「何以故?此人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
是什么原因这个人能得到「第一希有的功德」呢?「此人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因为这个人,他信心清净了,对金刚经有了甚深解悟,因此他四相都空了,他已经没有我等四相的执著。是因为他依著般若空慧,舍离我等四相的执著,所以才说他也能得到这个「第一希有的功德」。「所以者何?」这是为什么呢?我怎会说「后五百岁」这个人,他没有我等四相呢?因为「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因为我等四相在真谛法上说,当体都是空的。何以故呢?「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能「离一切诸相」,是那一切诸相呢?包括了前文所说的,我执四相、法执四相、空执四相。这三种四相,也就包括了,一切虚妄之相,通通远离了,「即是诸佛」这个人虽然还没有成佛,但是他所悟的理,跟佛无二无别。
戊三、如来印许证释(分二)
己一、正与印证
【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希有。】
「如是如是」这是佛给须菩提印证的话。须菩提说得对,佛才给他印证「如是如是」;印证佛说的法与须菩提说的法一样,佛说什么法,须菩提就解悟到什么地方,上一个「如是」,是佛说自己也「如是」。下一个「如是」就是赞叹须菩提你也「如是」。
这一段经文,是从第…
《58 金刚经讲录(道源)》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