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58 金刚经讲录(道源)▪P31

  ..续本文上一页六分上过来的,须菩提听到第五分结词上「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世尊说这话时,他还恍恍惚惚的勉强相信这句话,因为这是出自佛的金口所说,可是他还没有开悟,没有「深解义趣」;又担心别人听了这个道理,不容易相信。所以他下面就开口说:「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这个「颇有」二个字,就是他的疑心,表示他没有真正的信入,才会用「颇有」二个字问。所以那时候如来就告诉他,你说得不对。如来呵斥他说:「须菩提!莫作是说。」如来不随便赞叹人家的,你说得对,他才赞叹你「如是如是」;你说得不对,就叫你「莫作是说」。如来纠正须菩提的错误说:你不要疑惑,现在有人闻是章句,能生信心,就是到了法运的「最后五百岁」,还是有「持戒修福」的人,「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就从这个地方起,须菩提受了一顿开示后,就小心谨慎的听法,听到了现在,是「深解义趣」了,一点疑惑也没有了。现在他敢肯定地说:不但他自己「深解义趣」「不足为难」,就是现在法会里面,也还有人能得到这个「第一希有功德」,就是到了末法时代,也还有人对金刚经会得到「深解义趣」,能得到「第一希有功德。」现在他不说「颇有众生」了,这就表示他这个时候,已没有一点的疑惑了。现在须菩提自己「深解义趣」,解悟到跟佛说的法一样无差别。

  须菩提在第十四分的结词上,肯定的说:「离一切相,即名诸佛。」因为「若见诸相非相」不也就是「离一切诸相」吗?「即见如来」,不也就是「即名诸佛」吗?因此须菩提这一句「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是对的,佛就赞叹他,为他印证说:「如是如是」。佛前面说:「即见如来」,他这里说:「即名诸佛」,文字虽不同,但意思是相同的;这就是佛也「如是」,须菩提也「如是」。这句「如是如是」在禅宗下叫做「以心印心」。前面的「即见如来」,那是佛心;这地方「即名诸佛」是须菩提的心。以佛心印证须菩提的心,所以下句佛就说:「如是如是」。

  我们研究金刚经,一定要文熟义熟,不然看到后头忘失前头,这样一来,义理就很难贯串了。要怎样才能文熟义熟呢?这就要不断的去受持读诵。受持其义,才能义理熟;读诵其文,才能经文熟。学佛法没有讨便宜的事,不用功,你怎么能得到佛法的真实利益呢?这是劝诸位,要多去研究,这样才能把道理研究清楚,同时你还须要去多多的受持读诵,才能学到那里,悟到那里。如释迦世尊所开示:「以是名字,汝当奉持。」就是告诉我们,受持读诵者的功德,是不可思议的。受持其义,读诵其文都熟悉了以后,这样你看到后头,你才会连想到前头,才会知道这经文是打从那儿来的。释迦如来说法,不是说到后头就忘了前头,他说法说到这个地方,一定有一个来源的。由此我们知道,佛经上的经文都是有脉络的;这脉络就像我们身上的血管一样,血管在那里,血液就流通循环到那里。你讲经讲到后头,忘了前头,这就好像那血管的脉络被阻塞不通一样。再说我们读诵受持金刚经,主要是求般若智慧。可是有些人诵经,却只求诵经的福报;当然,诵经有诵经的福报。如果你能更进一步的去通达经文的义理脉络,懂得道理后,你再去读诵经文,这样你就可以任运自在的去随文作观,那就是「观照般若」;你能用这种方法去读诵修持金刚经,这样所得的利益,才是真正的功德。释迦如来赞叹须菩提「如是如是」,意思就是说:我讲的道理与你讲的道理,是一样的。下面是释迦如来再把他推广开来说:「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希有。」假使有后来的众生,听闻了金刚经的道理,他对金刚经上所说的「我空」、「法空」、「空空」的道理,不起惊骇、不恐怖、不畏惧,对经上的道理,完全相信,完全接受,那么这个人真正是「甚为希有」了。

  己二、征起转释

  【「何以故?须菩提!如来说第一波罗密,即非第一波罗密,是名第一波罗密。】

  先说什么是「六度波罗密」?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是为「六度波罗密」。

  「第一波罗密」就是修行六度,由「般若度」来引导前五度的修行,这样的波罗密,叫做「第一波罗密」。在六度波罗密中,前五度如盲,「般若度」如导;前五度的修行,就像瞎子走路一样,要有个明眼的导师来引导他,他才能走到正路上。在修行的道路上,假如你只修前五度,不修「般若度」,那你所修的福德,都会落在人天福报中,那你就到不了究竟的「波罗密」彼岸上。何以故?因为你所修行的一切,没有「般若度」为前导,所修的福报,都变成有漏的福报。所以在修行的道路上,必须要有「般若度」给你做引导,这样才能修成,无漏的成佛果实,才能到达解脱的彼岸。所以在六度万行中,「般若度」被称为「第一波罗密」。

  外道的法门,也有类似佛门六度中的前五度,但是外道,他没有「般若度」。外道也讲布施,也行法施;讲他的外道经论,行外道法;他也很精进,只用一只脚站在地上不摇动,站了老半天,借此来精进苦行。外道也有外道戒,如持牛戒,持忌讳戒,受持一些不是趣向于正觉与解脱的戒。外道他也行忍辱,整天泡在冷水里,或是卧在荆棘刺上,忍受身体被折磨的痛苦。外道也修禅定,也打坐,甚至到达了非想非非想的外道定。可是外道的五度里头,因为没有「般若度」为引导,所以才把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这五度修错了,修到偏差的路上去了。佛门中的五度,因为有「般若度」做为引导,就不会落到像外道那样的愚痴、盲目的修行;就不会像外道盲修、瞎炼一场。外道修到最后,还是落在「束缚」里面,这是因为在因地中,就把方向搞错了。所以「般若度」对修行人是很重要的;失去了「般若度」,在修行的道路上,就好像失去了明亮眼睛一样,究竟走不上解脱的行程。外道他也求智慧,但是所求的都是邪知邪见,不是正知正见的「般若智慧」。为什么外道的修行,不能趣向正路呢?原因就是他缺乏了,像我们佛门中的「般若智慧」做为引导。

  佛在这里又告诉须菩提:「何以故?须菩提!如来说第一波罗密,即非第一波罗密,是名第一波罗密。」为什么佛会说这句话呢?前面经文说:「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希有。」为什么「得闻是经」的人,会不惊、不怖、不畏呢?就是他对如来所说的「第一波罗密,即非第一波罗密,是名第一波罗密。」,这个究竟的「义趣」,已完全的通达、明白,而且信受不疑,所以他才会不惊、不怖、不畏。「如来说第一波罗密」如来的意思是,要由「般若度」来引导前五度的修证,使之成为无漏的成佛之因,这样的「波罗密」就叫做「第一波罗密」。什么叫做「波罗密」呢?「波罗密」就是究竟圆满成就的意思。修行要怎样才能究竟圆满成就呢?由「般若度」来引导前五度的修行,修证这无漏成佛之因,这就是最圆满的修证,所以才称为「第一波罗密」。「即非第一波罗密」是什么意思呢?因为诸法因缘所生,缘生相生,缘灭相灭,无有自性,当体即空,无有一法可得,「第一波罗密」也是名假施设,法假施设,引导前五度,趣入「实相般若」的修证;「实相般若」是无生境界;无生境界,非取相证得,所以「第一波罗密」也不应取相住著,故说「即非第一波罗密」。「是名第一波罗密」,这样一来,就名副其实,诚如世尊所印证「离一切相,即名诸佛。」;「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离相妙行来降伏其心,安住真心,这就是「第一波罗密」的究竟义趣。下面要讲的,就是再推广到余度上的忍度。

  丁三、类明余度(分二)

  戊一、类明忍度(分二)

  己一、正以类明

  【「须菩提!忍辱波罗密,如来说非忍辱波罗密,是名忍辱波罗密。】

  这科是修「忍辱度」的引证,与修「般若度」是一样的修法。「忍」是能忍的心,「辱」是所忍之境。人家骂我、打我、嫉妒障碍我,这都是污辱我的境,我能忍辱下来。按世俗谛说「忍辱波罗密」,是有个忍辱的相。按真谛上说:「即非忍辱波罗密」,忍辱之法,是因缘所生,缘生相生,缘灭相灭,无有自性,当体即空,故说「即非忍辱波罗密」,不应执著这个「忍辱度」。我们修六度都要「三轮体空」,修「忍辱度」时,要内没有能忍之心,外没有能忍之境,中间也不住著打我、骂我、辱我的这些相,这样就是「三轮体空」,这样才合中道第一义谛上,所谓即空,即假,即中的「忍辱度」,「是名忍辱波罗密」,这就是「忍辱度」的圆满成就。下面释迦世尊再引证,他修「忍辱度」的事实来证明,先引证他最近的事。

  己二、引事证释(分二)

  庚一、详引近事

  【「何以故?须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何以故?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嗔恨。】

  前面说过「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是要我们修行「般若空慧」时,能远离一切相,而不去执著,因为一切相的执著,都是从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上面建立起来的;远离一切相,就是要我们远离这个四相的建立。要是我们,心不远离四相,这个「忍辱度」就修不来;在修行「般若度」上,更不能得到「实相般若」的真实妙用。这个释迦世尊,拿自己来作个证明:「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歌利王是梵语,翻成中国话叫「极恶的王」。释迦世尊过去世,在因地修行时,遇见了这位极恶的国王。有一天,正是天气晴朗,百花开放的日子,这位国王带了很多宫女,出城到山上游玩,游玩了一段时间,这个国王玩累了,竟坐在地上睡著了。宫女们看见国王睡著了,大家可以自由了,就不去惊醒他,各自散开,各人各找自己玩耍的地方。有一…

《58 金刚经讲录(道源)》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