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58 金剛經講錄(道源)▪P6

  ..續本文上一頁他降服住了,毒龍就在山上護他的法。他起了惡心,心想:你要住到我這裏,就是命中該你死。因此對佛說:「你想住下來可以,我這裏只有一處可安歇,叫做火龍洞不曉得你怕不怕?」他不說毒龍,以便用它好來對付釋迦佛。釋迦佛不當一回事說:「不怕」,外道說:「你不怕的話,可以住下來。」于是答應釋迦佛的要求。這個外道弟子中有慈悲心的,聽別人講道理講得很好,但我們的師父硬不服氣,這已不對,而今人家借宿一晚上,叫他住在火龍洞,那個火龍定會加害他的,覺得很不忍心,就跟師父說:「啊!那個火龍洞怎能住人呢?那個毒龍定會把他害死。」外道說:「害死他,那是他該死,他自己要住,我跟他說明白了。」這就是外道心腸惡毒,釋迦佛當然無所畏,當天晚上一口氣就答應,就住到火龍洞。洞內這只火龍,一見有生人進來洞內,又不是他擁護的道士,于是就放火要燒釋迦佛。當時佛就一下子入火光叁昧,這火燒不了,火龍無可奈何,于是又動起嗔念,口裏噴出毒氣,想要毒害釋迦佛,釋迦佛于是入了慈心叁昧,他毒不了。火也燒不了,毒氣也毒不了,就這樣把這條火龍降服住了。這條毒龍乖乖的盤繞在釋迦佛打坐的地方,擁護到第二天。

  相反的,這老外道,一夜沒睡好覺,他心想到夜裏來跟我辯論道理的釋迦佛一定會死在火龍洞,天一亮,立即叫弟子去看,認定會給毒龍燒死、毒死的釋迦佛。可是一看,釋迦佛威嚴十足的盤坐著,而那條毒龍卻乖乖的盤繞在佛座下,這時候,優樓頻螺迦葉才心服口服承認釋迦佛真是智慧神通廣大,因此率領了他的弟子一共五百位,皈依了釋迦佛,並且都出了家。在這裏附帶講講佛教的規矩,要是你沒有神通,你不能說你有神通,這叫「未得謂得,未證謂證」,犯大妄語根本戒,是不通忏悔的,小妄語還可以忏悔,也就是:「見言不見,不見言見」此是小妄語。要是真正得了神通呢?還不許隨便顯神通。要到什麼時候才可以顯呢?要到爲了要降服外道才可以顯神通,好比釋迦佛他有神通,他要度化優樓頻螺迦葉,他跟他們見面,並沒有一下子就顯神通,而是爲了外道叫他住火龍洞,用火龍來加害他,他才顯出神通,爲要降服火龍,使得優樓頻螺折服,所以要降服外道才可顯神通。像我們佛教是在漢明帝時代傳進中國的。當時摩騰及竺法蘭二位高僧受請來中國,翻譯了「四十二章經」,並且講經說法,他們也沒有顯神通,直到了五嶽道士,要來跟佛教鬥法、比賽,比個高低,那時候就不得不顯神通了,這才一舉把道士降服住了。

  釋迦佛度了優樓頻螺和他的弟子出了家,這就增加了五百比丘,他還有兩個弟弟,就是伽耶迦葉和那提迦葉,他們一聽說他大哥跟著佛出家,也發心跟著佛出家,他們二位也是外道頭子,各有二百五十弟子,二人一共是五百,這又度了五百比丘,這合起叁迦葉,就有一千個比丘。再又度化了舍利弗跟目犍連二位外道頭子,他們二人各有一百個弟子,這樣又增加了二百個比丘。再又度了耶舍長者子,他有五十個朋友,先是學外道,後來也跟著出家,這共有五十比丘。經上所說:「一千二百五十人」,就是指這一班人,還有佛最初在鹿野苑度的五比丘也在內,可是經上把這五個人都經略掉,不說:「一千二百五十五」,只說:「一千二百五十」。這叫常隨衆,過去修行外道,而毫無所得,受些無益的苦行,到了遇見佛後,聽佛一說法,就證了阿羅漢果,因爲感念佛恩難報,發願要當佛一生一世的侍者。無論佛走到什麼地方,他們就跟到什麼地方,所以佛經上一說就是「千二百五十人」。只有這「一千二百五十人」嗎?不是的,這是佛的侍者,是佛的常隨衆。其他的弟子很多,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在聽經時,有四衆弟子,並不是只有「一千二百五十人。」講到此把「衆成就」講完,也就是把六種成就都講完了。以上證信序﹝通序﹞竟。

  乙二、發起序(別序)

  【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弟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

  現在講序分的第二科叫做別序,也叫做發起序,這一段經文是能發起正宗分的經文,所以叫做發起序。每一部經都有一段發起序的經文,但是發起講經的因緣各有不同,因而發起序也有所不同,因爲每一部經都有各別不同的因緣說法,是故發起序又名別序。別序者是別在此經。這一部經的發起序是怎樣來的呢?就是佛到了吃飯之時,托著缽去化飯,化飯回來,洗洗足,就打坐,是借此平常的日常生活發起的。

  「爾時」,就是在那個時候。那是什麼時候呢?也就是要說「金剛經」而尚未說,已到了要吃飯的時候,叫「爾時」。「世尊」就是佛的尊稱。佛有十個德號,即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禦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大家做晚課,拜八十八佛時,先念此段,「世尊」就是佛的十個德號之一的尊稱。在這十個德號裏,「世尊」就有兩種解釋,第一種解釋連世尊算上十個,具足前面九個德號,這就叫做「世尊」。第二種解釋連世尊算上十一個,即具足前面十個德號,這才叫做「世尊」。這裏所講的「世尊」就是爲世出世間之所尊。此「世尊」包括世間六道凡夫,屬于世間的衆生,還包括了出世間的叁乘聖人,即聲聞、緣覺、菩薩,也就是說佛的德號都是超九法界而獨尊,而九法界的衆生都尊重這個佛,所以叫做「世尊」。

  「食時」即到了吃飯的時候,吃飯是在什麼時候呢?天亮以後,日中以前,這是出家人吃飯的時候。一天一夜在印度叫晝叁時、夜叁時,分爲六個時間。在我們中國叫子醜寅卯……等分十二個時,這十二個時辰中,六道的衆生各有個吃飯的時間,即是分爲:(一)醜、寅、卯這是天上的衆生吃飯的時候,(二)辰、巳、午是人吃飯的時間,(叁)未、申、酉,這是畜生吃的時間,(四)戌、亥、子這是鬼神吃的時間。懂得這個規矩,就知道放焰口沒有早起放的,齋天沒有晚上齋的道理。牛、羊、馬上午不吃沒有關系,下午要給他吃好的。至于人,社會上有一句土話說:「早起吃的好,中午吃的飽,晚上不吃也罷了」。這是養生之道。那麼,釋迦佛定的出家人吃飯是應在什麼時候呢?就是早晨天亮明相出了以後,日不過中,不是日不過午,我們的習慣話叫做持午,實際上應該叫持中。即是明相出現之後,日不過中以前是比丘吃飯的時候。佛本來不吃飯也可以,但他要以身作則,佛不現特別的相,吃飯跟我們比丘一樣吃,化飯也一樣的去托缽,因爲他要以身作則,給我們做榜樣。釋迦佛住在祇樹給孤獨園,那是給孤獨長者用黃金鋪地買的,難道他供養不起釋迦佛吃飯嗎?是佛叫他不要供養,因爲出家人不能養尊處優,要行苦行,而且出家人不能光說法度你一個給孤獨長者,要度的話,一切衆生都要去度。要吃飯的話,每天要到有人家的地方去托缽。人家請問佛法就跟人講一講,這就度了衆生,度衆生就是叫衆生植福培慧。他供養佛吃飯,供養比丘吃飯,就培了福。他請問佛法,得到佛法的開示,他就得了智慧。這就是給衆生求福求慧,並不是給孤獨長者供養不起佛,而是佛不叫他常供養,所以佛就提倡托缽化飯的規矩。他要以身作則,這叫以身教導。講經說法是以口教導,現在佛是以身教導來叫比丘們學他的樣子。「食時」就是明相出來以後,日不過中以前,是佛及比丘吃飯的時間。

  要去托缽化飯吃,要先「著衣持缽」。先講「著衣」二字,「著衣」現在叫披衣,就是袈裟。比丘有叁件衣:五衣、七衣、大衣。五衣梵語叫安陀會,它是五條格,一長一短,故叫五衣。五衣也叫作務衣,就是作務時所披的袈裟,因爲在印度的比丘沒有我們中國這些便服,也就是沒有我們現在穿的短衫乃至中褂和褲子。佛世時比丘沒有褲子,現在泰國的比丘還是不穿褲子,下邊穿的是件裙子,上邊披的是平常的作務衣,也就是五衣。就等于我們穿的小褂子和中褂這個樣子。第二件是七衣,梵語叫郁多羅僧,翻到中國話叫入衆衣。加入大衆要披七衣,他是七條二長一短,這叫七衣。譬如要跟大衆一齊誦經,在一塊兒參禅打坐,按現在規矩,就是做早晚課,過齋堂,都要搭七衣。這加入大衆所穿的衣,則叫做入衆衣。第叁叫做大衣,這名稱是我們中國隨便翻成的,梵語叫僧伽黎。這個衣分九品,即下叁品、中叁品、上叁品。下叁品的衣跟七衣一樣,二長一短、中叁品是叁長一短、上叁品是四長一短。我們現在講經說法都是披那二十五條衣,四長一短,共有一百廿五個框對起來的,這叫上上品的僧伽黎。它用來做什麼呢?有叁個用處。(一)見國王,入王宮,按現在來說去見總統,一定要披這個大衣。(二)講經說法(叁)托缽化飯都要用這個衣。「新眼疏」裏把僧伽黎翻譯成福田衣。因爲托缽化飯要叫衆生種福田。這袈裟的相,爲什麼要分條、要分長短呢?這是仿造種田的相,要種稻就得往稻田種,要種福,就得往福田裏種。比丘就是衆生的福田,所以叫「福田僧」,福田衣就是僧伽黎衣。比丘在廟裏跟大衆坐禅的時候搭七衣,作務的時候搭五衣,托缽化飯的時候披上僧伽黎,這是佛定的戒規,佛當然要以身作則。「著衣」二字,就是披上僧伽黎的袈裟。這再講「持缽」,「持」是手裏拿著叫持。「缽」是梵語的略稱,梵語叫缽多羅,中國話叫應量器,應量器就是體、色、量都要合法,合佛的規定。第一先講它的體,即鐵瓦二種爲體,或用鐵造,或用瓦造。現在我們傳戒還有這個紀念品,每個人還是給一個缽,雖是瓷做的,還是同于瓦。第二講它的色,它的色像斑鸠脖子的顔色,這色也要合法。第叁講它的量,量要看各人的飯量,小飯量就用小缽,中飯量就用中缽,大飯量就用大缽,這體、色、量都合法,才叫應量器。現在中國人用飯碗不用缽,這個缽可要失傳了。這個缽除了傳戒時做出一個紀念品,只是象征性而已。因傳戒總是叁衣一缽傳…

《58 金剛經講錄(道源)》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