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58 金刚经讲录(道源)▪P5

  ..续本文上一页买我花园可以,你得用黄金铺地,用金砖把我的花园铺满,这个事谁做得到,我就卖给他。」他不晓得这给孤独长者,有的是黄金,就怕你没有价钱,你开出价钱,我绝对不还价,因此他毫不犹豫的回答太子说:「好,一言为定,你是一国的太子,你说话得有信用,我一定要用黄金铺地。」他家养的象,如中国人养的牛一样,一下子把几百只长鼻子的大象牵出来,打开金库,让这些大象拖这黄金,就往祇陀太子的花园运来,又叫工人给他铺这些黄金,就是把黄金铺满了整个花园的地。有人去告诉太子,太子一听真有这回事,他一看是真的,就对给孤独长者说:「这是我跟你开的玩笑,你怎么认真做起来了呢?」答曰:「你是一国太子,怎能说戏语呢?你叫我黄金铺地,就不能更改。」太子说:「你不要黄金而要我的花园,要请什么……啦!」答曰:「请佛,他一说法,我们舍卫国的人民都得到利益,我的黄金算得了什么呢!你安心吧,你只管收下黄金,我给你摆满你就收起来吧。」经这一说,黄金是这么多,简直是把太子看得很轻,也因此把祇陀太子感动了。他急说:「花园我不能卖你,我是一国太子,你如一定要,我就送给你好了,我不能要你的黄金呀!这个名堂太难听了。」长者是初发心的居士,他珍惜这个功德,他答说:「那不行,你答应过,你要卖,我就要买。」他一定要买,祇陀太子更加感动了,黄金硬是不要,于是就想起一个理由:你的黄金只能铺到我空地上,花园里有很多树,树的上下你可没有铺到,树是我的,树我没有卖给你,那么,你要是光买我的花园,我把树拔掉,这一来,一点也不庄严了,也不好看了。因此太子建议说:「这样好吗?功德算是我们两个的,树算是我布施,花园空地算是你黄金铺地买的,这样子好不好?」长者答应了,答应了就起讲堂,起了讲堂就把佛请来,诸大弟子也都跟著佛来听经闻法了。佛一到来,一看花园所盖的讲堂,盖得很庄严,很清幽,就问起了这一段因缘,花园是黄金铺地买的,树是祇陀太子布施的,于是请佛题一个名,就叫「祇树给孤独园」,因为祇陀是太子,就把他的名字摆在前面,「给孤独」长者就摆在后面,这是「给孤独园」这个名号的因缘。还有「祇树」这个「只」字,还没有讲出来,梵语祇陀,翻到中国话叫战胜,他是波斯匿王的儿子,波斯匿王跟外国打仗,战胜了回来,回到宫里,皇后生了个小孩,为了纪念他的战功,就为孩子取名为「祇陀」意即战胜,这是他名字的来源。以上「处成就」讲完。

  「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这是众成就,六种成就最后的一种。佛是说法的主人,也有了说法的处所,若没有大众听经,也不成法会呀!所以一定要有这个「众」成就。「与」这个字是同在的意思。佛在这里讲「金刚经」「与大比丘众」同在一处的意思。「大比丘」是梵语,翻到中国话有三种意思,一、是怖魔,二、是乞士,三、是破恶。凡是一个出了家的比丘要受比丘戒,登比丘坛的时候,魔王的宫殿要震动,魔王指的是谁呢?就是欲界第六层天,他化自在天的天主名叫「波旬」。他心里头一惊说:「啊!又有一个人出家了」,多一个人出家受比丘戒不是很好吗?他恐怖些什么呢?惊惧些什么呢?这个魔王他认为欲界的众生都是他的子孙,这一个人出了家,就是要超出三界,自然先超出欲界,他的子孙也就少了一个。这种心理就等于我们现在的父母亲听说儿子要出家会吓一跳,就是信佛的居士,他也不可能会把亲生儿子欢欢喜喜送来出家的,假使一听说他儿子要出家,同样也会吓一跳的。「吓一跳」是土话,就是恐怖也就是「怖魔」的意思。出家人必须守戒律,凡是家里所有的财产都要舍掉,是舍掉财产出家的,但他还是个凡夫,还得要吃饭的,吃饭怎样吃呢?于是托钵去乞食,化饭吃,所以叫做「乞士」。这个「士」字,就是有学问、有道德的人之称。这与我们社会上一般的乞丐并不一样,他不是贫穷,他家里有很多财产,他舍掉,他是很有学问、道德的出家人。身为比丘须实行出家的戒律,佛叫他这个样子去做的,所以他就叫「乞士」。第三叫「破恶」,他出了家,把家产都舍掉了,天天去托钵化饭,受这种劳苦干什么呢?这是为了破除烦恼恶法,要了生脱死,超出三界,这叫做「破恶」。「恶」就是恶法,也就是烦恼。以上所说的是指著「比丘」两字,「比丘尼」也是这三种意思的解释。「尼」者女也,叫做「比丘尼」,若是顺著中国话的口气则叫「尼比丘」。「比丘」两字,翻译成中国话有三种意思故不能翻,这叫「含多义不翻」是五种不翻的一种。这「比丘」前面还有个「大」字,「大比丘」就是回小向大的比丘。比丘是声闻乘的比丘,声闻乘本来是小乘,可是这「金刚法会」是大乘法会,他们这些小乘比丘连阿难尊者都算上,都是小乘,以及这「一千二百五十人」都是小乘比丘,如今这大乘的「金刚法会」他们怎会来参加呢?因为他们都回小向大,回小乘向大乘,所以现在称他们为「大比丘」,这是标出人数。还有「众」字没有讲,「与大比丘众」的「众」字是指僧伽的「僧」。我们晚上念的「弥陀经」,那个字没有翻译成中国话,就叫做「大比丘僧」,你念「阿弥陀经」要注意呀!他是个僧没有翻译过来,若翻译中国话,就是「众」字。但这个「众」字得有个解释,他叫「和合众」,不是普通社会上很多人称为「大众的人」的那个「众」,这里的「众」是「和合众」。这「和合众」有理和、有事和,大家出了家,同是要去追求无为之理,证无为之理,目的是一个,而且是和的,所谓和即和而不争,这叫理和。这「事和」就指著在事相上和,这「事和」含有六种叫「六和僧」「六和」是指那六种呢?就是身、口、意、戒、见、利,这六种事相都是和的。

  (一)身和同住,即行、住、坐、卧都要一样的规矩,要起床大家一齐起床,做早课一起做,这是按我们现在中国的规矩,要吃饭大家一起吃,要休息大家一起休息,睡觉也是一样的。总之这身体的行动是一致的,这叫「身和同住」。

  (二)口和无诤,即出家人学佛法要讲佛法的话,讲佛法的话,目的是一个,即都要学无为之理,有不懂的大家互相讨论,没有起诤论的地方,叫「口和无诤」。

  (三)意和同悦,即两个人口没有吵架,但心里起嫉妒,你不高兴我,我不高兴你,这叫「意不和」。心意不和就发生不欢喜,一见面就互相瞪眼,把脸拉得很长,大家都不欢悦,这叫没烦恼找烦恼,所以要「意和同悦」,大家看到都是同学,都是办道,在这末法时代,尤其在这里,大家能够出了家,能在同一个佛学院学佛,这很难得,因此都要彼此尊敬,彼此相爱,彼此和悦欢欢喜喜的学佛法。出了家还嫉妒些什么呢?既不争名又不夺利,因此要「意和同悦」。以上这三个叫身、口、意,还有下面三个戒、见、利。

  (四)戒和同修,即以比丘来讲,大家互相受了戒,比丘戒是一样的,一样就共同修持,这叫做「戒和同修」。

  (五)见和同解,见是知见,这知见是正知正见,要学无为之理,目的是一个,大家依著佛经来研究佛理,这个知见都相和的,解释佛的道理也是无诤的,没有两样的,要是解释有两样,就不是佛理,这叫「见和同解」。

  (六)利和同均,即我们所得的利养,佛有个规矩,就是出家弟子不许做生意买卖,也不许种田种地,要吃饭就向在家弟子化饭吃,而在家弟子因为可以做生意买卖、种田种地,所以出家弟子就由在家人来供养。那么出家弟子得了利养,大家平均分,这叫「利和同均」。虽然佛法到了今天,这个样子还可以看到,但不讲,就不知道是怎么一回事,也就是说我们吃饭吃菜要一样,有人打斋送衬钱也要一样,为什么呢?因为这叫「利和同均」。身、口、意、戒、见、利,这叫做「六种事和」,再合起理和就叫「和合众」,也叫「和合僧」。

  现在讲「千二百五十人俱」,这「俱」字跟「与」字一样是「同在」的意思。这「千二百五十人俱」,就是佛成道后,先到鹿野苑度五比丘,就有了五个出家弟子。次度三迦叶,佛弟子中有五个迦叶,行头陀行的,站在佛像旁边的老比丘,就是摩诃迦叶,也叫大迦叶。另外在五比丘里面有个叫十力迦叶,还有就是现在要讲的三迦叶。三迦叶就是优楼频螺迦叶,伽耶迦叶,那提迦叶。这里要提一下。就是「迦叶」的「叶」字,一定要念「摄」,那提迦叶也要注意「那」是这个那个的「那」,但要读「ㄋㄨㄛˊ」,不是这个那个的﹝ㄋㄚˋ﹞,这跟寺院职事「维那」的那字读音相同,这是为了要合乎梵音故。你不能说我过去念书都是念这个音,那你这是存心来抬杠子的,你念那﹝ㄋㄚˋ﹞,比如维那师,你念维ㄋㄚˋ师,你就念白念错了,不但白而且错,故应念那﹝ㄋㄨㄛˊ﹞提迦叶。现在言归正传,这三迦叶,是亲兄弟,学外道,都很有本事,都带了很多弟子,尤其是优楼频螺迦叶,他的名气在印度很大,若依我们中国话来说,就等于是成仙了。释迦佛当时要去度他,于是就跟他论起道来,无论说什么道理都胜过他,论道论理都能超过他,但是他还是不接受,他跟他的弟子老是有一句话,就是:「他的道没有我的道高明」,明明别人讲得比他的道理高,他硬是不承认,硬是不服,这就是外道的执著,不可以理喻。他不讲道理是不行的,于是释迦佛就得用神通降服他,这个神通是不能随便显的。最后释迦佛就跟他说:「我跟你辩论了很多,今天晚上,准备在你这儿住一晚上。」优楼频螺迦叶跟释迦佛辩论道理输了,心里已经很不高兴,再听释迦佛要住下来,更增加了讨厌佛的心理,于是回答佛说:「我看你还是走吧!」佛说:「你要我走,天这么晚了,我走到那里去呢?我住一个晚上,随便那个地方都可以,我打打坐,天一亮我就走。」这个外道因此起了恶心,这外道还有外道的本事,这山上有条毒龙,口会吐毒气,还会放火,这外道把…

《58 金刚经讲录(道源)》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