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57 金剛經中道了義疏(慈舟)▪P4

  ..續本文上一頁以車乘爲喻,喻一心叁大,可以自利利他,任重致遠。序分敘此大乘,流通分流通此大乘。若依叁分,此下二十九分皆正宗。今獨標此爲正宗者,此分總答叁請,以下別答叁請,總別皆正宗故。

  【佛告須菩提:「諸菩薩摩诃薩,應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衆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我皆令入無余涅槃,而滅度之;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衆生,實無衆生得滅度者。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此分略答叁問。對上是略中之廣,對下是廣中之略。廣度衆生,即答發心。令入涅槃,即答雲何住。無能度所度,即答雲何降心。所有一句爲總,總明菩薩所度之衆生。叁界爲能有,衆生爲所有,此所有衆生,但指六凡衆生。五蘊和合曰衆生;又、諸趣受生,種類受生,曰衆生。

  又、心意意識轉故,名曰衆生。下十句別有九類:卵生、胎生、濕生,唯欲界有;化生通叁界;有色通欲色二界;無色指空無邊處天,滅色歸空,無身相故;有想指識無邊處天,亦通叁界,叁界未了生死衆生,通有想故;無想指無所有處天。色界亦有無想外道天,自說無想,亦並非無想,以著心于無想也。其無想喻如搬石壓草,雖將草壓倒,而其根尚在,移石滋芽發生也。若非有想非無想,指非想非非想處天。開則爲二,如楞嚴雲:非有想,即蒲盧等;非無想,即土枭破鏡等。

  我皆令入無余涅槃而滅度之,涅槃有四,皆不生不滅之理:一、性淨,即十界本具之理。二、有余,即聲聞所證之我空理。叁、無余,即菩薩所證之二空理。四、無住處,即諸佛常用而常寂之理。菩薩願度衆生同己,曰無余涅槃。如是滅度二句,此明度即無度也。何以度即無度呢?下二句反釋,四相依五陰起,如執五陰有我曰我相,執我是人曰人相,執人爲五陰共生曰衆生相,執一生壽命短長曰壽者相。不了四相唯識如夢故有,皆是凡情。依圓覺經義,我證涅槃曰我相,悟知我空之悟心曰人相,了悟不執之能了爲衆生相,覺了非智認智爲命根是壽者相。此權小如夢,不了迷智四相而作聖解,故不得理智一如。今佛教實教菩薩,不著凡情聖解,故能降伏一切迷識迷智之能所對待,會歸中道也。

  ○妙行無住分第四

  行,音恨,即事業也。妙,不可思議也。無住而行六度,故曰妙行。

  【「複次、須菩提!菩薩于法應無所住,行于布施,所謂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須菩提!菩薩應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何以故?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須菩提!于意雲何?東方虛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須菩提!南西北方四維上下虛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須菩提!菩薩無住相布施,福德亦複如是不可思量。須菩提!菩薩但應如所教住。】

  菩薩修行六度法,無法執;度衆生,無能所,即叁輪體空。六度,每度各分種種,概括說爲萬行。今文中舉一施行,以例余行。布施有叁:一、以財物施。二、以佛法施。叁、以無畏施,謂衆生在生死險道,以無畏精神令離怖畏故。又內施,外施,內外施,皆不住之福,量等虛空。衆生迷昧不覺,生死輪回,諸苦交集,執有能所,不知如夢。菩薩應知:衆生皆爲一夢心所造,一夢心所現,非夢心外,實有衆生,故以六度,廣度衆生,實無衆生得滅度者。末一句結上文應無所住,是佛所教。教不住六度叁輪,住于無住也。出世六度法尚不應住,何況世間非法?世法如病,病愈而後舍藥,即舍執藥之心,非舍妙行。叁輪不空,亦非無福,但有漏有限量故。然不住相,非大智慧不可。學人行時,宜作叁輪體空觀之,庶幾可矣。

  ○如理實見分第五

  如理見相也。理,即妙有非有之真空;相,即真空不空之妙有。

  【「須菩提!于意雲何?可以身相見如來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何以故?如來所說身相,即非身相。」佛告須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

  凡所有相,即有爲所成之相。有漏有爲所成,即六凡依正果相。無漏有爲所成,即四聖依正果相。首句雙征離相施與離相佛,以探其意。觀其所答,乃已領佛意。施因,佛果,皆應離相。佛說丈六身,叁十二相,非遍計所執,即妙有非實有,即是真空之相。今舉佛身有爲妙相,教人不著,余九界果相,豈可著乎?如下文所謂:「法尚應舍,何況非法」。若有智人,見十界所有依正等相,皆幻化不實,即見如來隨緣不變之法身真我。何以故?十界依正等相,無非法身真我隨緣所成之妙有,智者見此妙有非有,即是真空,故曰如理實見分。

  ○正信希有分第六

  正信,信上二分正法;此法希有,信亦希有。不可當面錯過,切忌妄自承當。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衆生得聞如是言說章句,生實信不?」佛告須菩提:「莫作是說!如來滅後,後五百歲,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爲實。當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叁四五佛而種善根,已于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聞是章句,乃至一念生淨信者,須菩提!如來悉知悉見,是諸衆生,得如是無量福德。何以故?是諸衆生,無複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無法相,亦無非法相。何以故?是諸衆生,若心取相,即爲著我人衆生壽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衆生壽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衆生壽者。是故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以是義故,如來常說:汝等比丘,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舍,何況非法。】

  問:或有衆生聞以前四五分章句能信不?莫作是說,乃教莫輕慢今後衆生也。如來滅後二句,從如來成道至一千年,爲正法時;二千年爲像法時;此後爲末法時。又、第一五百年,學佛法人證果決定,曰解脫堅固;第二五百年,學人見性決定,曰禅定堅固。俱爲正法。第叁五百年,學人善說法,曰論議堅固;第四五百年,學人喜造寺,曰塔寺堅固。俱爲像法。後五百年,即末法時,末法一萬年,學人多鬥诤,曰鬥诤堅固;言雖學佛法,而各分門戶派別,互相攻擊故。如上皆各據多分說,故于鬥诤堅固時,猶有善根深厚,諸惡不作而持戒者,衆善奉行而修福者,于上第四分離相,第五分無相二章,叁十七句之教義,信爲真實者可贊。

  當知是人下七句,正贊希有。見佛多,聞法興供之福慧亦多。一念,即念劫圓融之念,故一念淨信功德,即豎窮橫遍,同于實相,與佛感應道交,爲佛知見。得如是無量福德者,即雙指所信實相,及感佛福德。

  何以故下,有叁征釋:第一順征釋叁空;征雲:一念信何以有如是福德?釋雲:不著四相我見者,即我空。不著文字相,曰無法相,即法空,皆不偏于有故。不著斷滅相,曰亦無非法相,不偏于空故。又者,叁乘是非不倒,曰法相;凡夫是非顛倒,曰非法相。

  第二反征釋二空;征雲:何以上文我說信者無四相,無法、非法相?釋雲:心取我執四相,是人我執;心取法執四相,是法我執。

  第叁反征釋空空非法相;征雲:何以我說亦無非法相?釋雲:執有我法皆空之空,仍爲空執之我也。是故下,結成人法空叁,皆不可取。然于法人我執未空者,須依法修行,故曰如筏喻者。經中四非法,前二指空執,後二雙指人空二執。

  ○無得無說分第七

  無得者,自本具故,無佛可成。無說者,他亦本具故,無法可說。又得即無得,說即無說,是究竟無爲也。

  【「須菩提!于意雲何?如來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耶?如來有所說法耶?」須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說義,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何以故?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賢聖,皆以無爲法而有差別。」】

  恐人疑第四、五分因果俱不可以有無取,佛雲何修因證果?又因何說修因證果之法?試問尊者,亦有此疑否?阿等九字與第二分同,但因果不同耳。答中,一、直答解義雲:證果,不可定取有無身相,名果法。修因,不可定取有無叁輪,名因法。二、征釋解意雲:佛所說因果,俱可以有無取,說非法即無,非非法即有。叁、重征釋征意雲:既不可取,佛雲何取,修因證果?又、雲何說修因證果呢?釋雲:一切賢聖皆以無爲無差別之理而有。蓋以六凡,惑業顛倒,取舍差別;又因翻倒取舍差別,而成四聖;取舍至極,方與無爲無取舍無能所之中道相應,故曰無得無說。若佛偏于不取不說,衆生雲何能翻倒成正?一切賢聖者,小乘五停心、別想念、總想念,爲賢。初二叁四果,爲聖。大乘十住、十行、十回向,爲賢。十地、等、妙,爲聖。此等皆依無差別之無爲實相法修行,故隨行定位,而有賢聖差別。同證本有,仍無差別。無爲法,即人人本具中道實相,不可以有無是非說之也。

  ○依法出生分第八

  諸佛之菩提涅槃果法,皆依此文字教法所诠理行而生也。

  【「須菩提!于意雲何?若人滿叁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甯爲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來說福德多。」「若複有人,于此經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爲他人說,其福勝彼。何以故?須菩提!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法,皆從此經出。須菩提!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

  文中先以財法二施較量功德,次釋法勝所以,後教離相圓融。叁千大千世界者,如東半球、西半球,爲一南洲。與此相等者,更有西北東叁洲,如是四洲,合爲一小世界,如是一千小世界爲小千世界,合千小千爲一中千,合千中千爲一大千,合上叁千曰叁千大千世界;爲一化身佛教化衆生之處。積滿叁千大千之七寶財施,猶爲有量,故福德亦有量,不如以稱性之法施,故福德亦稱性無量矣。

  性即實相,實相無相,如虛空無相,而能包含萬有,至大無外,不可度量,故大千界不如性大。

  四句偈者,凡四句皆爲一偈,…

《57 金剛經中道了義疏(慈舟)》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