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好好地修行法吧!
當一個人變得純淨,成爲佛陀,成爲阿羅漢,已經完全從貪欲、瞋恨、無明中解脫出來,這樣的人充滿了無限的慈悲心。以大慈悲心,他體現了純淨的法。他不僅體現法,他還教導人們如何修行法。可能已有很多人都如此傳教:我們應該淨化心靈,但我們要如何淨化心靈呢?我們該如何在內心的根本,不斷發生習性製約之處,改變這心的染汙性質呢?我們該如何根除內心深處的負面情緒呢?有修行方法可以辦到,我們必須學習這個方法。
覺悟者,釋迦摩尼佛,發現了這樣一個淨化內心的絕妙修行方法-內觀法門。透過修行內觀,染汙煩惱可以從內心深處根除。但是這個普遍共通的科學方法,是必須要修行的,要正確而認真地修行,而不止于空談或贊美。
如果一個人希望保持身體強壯健康、無病無痛,就必須做一些身體運動。要學習如何正確地運動,必須去健身房。要免于文盲,必須進入學校。要學習醫藥,必須進入醫學院。要學任何科學,必須進入某些機構去學習。
同樣地,要學會淨化內心的方法,必須到內觀中心,從過著如法生活,對于佛陀教法的精髓-內觀的理論及實修都了解的人學習。每個人都必須下此功夫,以正確的方式去努力。任何一個這樣做的人,就是在修行法。透過這樣的修行,內心的染汙煩惱隨之日益清除,我們的正法基礎也日益穩固。我們會愈來愈感到快樂安詳。任何人,只要學習並實際修行正法,就能體驗到真正的安詳、真正的快樂,並從所有的痛苦中解脫出來。
問與答
-- 葛印卡老師答 --
問:葛印卡老師,您在佛陀入滅後二千多年才在緬甸學得此內觀法門,您如何確知並證明您的修行方法一直保持原貌而未受修改﹖
答:證明布丁是否是甜的,只有靠吃。今天我們這傳承的內觀禅修者所得的結果與佛陀時期所得的相同。除非是這修行方法一直維持它的純粹原貌,所得到的結果才會一樣。
曆史的證據顯示,大約佛滅二百叁十年,在阿育王時期佛法傳到了緬甸。佛滅五百年,印度本土已無純粹的內觀法門。大約佛滅一千二百年後,緬甸北部已沒有原先的佛法;有一名爲阿新阿羅漢的比丘來到北緬甸的巴岡(阿裏瑪達拿布羅),使當地的阿瑙羅塔國王相信純粹的佛法存在于南緬甸,史上記載著,阿瑙羅塔國王將經典與比丘們從南緬甸迎來並在國內建立佛法後,這位偉大的內觀禅修比丘阿新阿羅漢便去緬甸中部,定居在薩蓋陵,即今日的曼達壘(瓦城)附近,在他的余生,他不斷禅修並教導幾位比丘內觀法門。一般人相信,當地的師生間將純粹的內觀傳下來,雖然修習的人不多。在一百年前,此地偉大的論師雷狄
薩亞道比丘從傳承師父學到此修行方法,並傳給他人。早先此法門只傳比丘們,但雷狄
薩亞道首先將此傳給在家居士,其主要弟子之一就是來自南緬甸的在家居士薩亞
鐵吉。薩亞
鐵吉接著傳此法門給很多的比丘及居士,薩亞吉
烏巴慶是他的主要弟子之一,隨後開始傳授內觀,此修行方法從他傳給我及其它的人。佛陀至薩亞吉
烏巴慶之間,雖然沒有曆代祖師的詳細傳記,但是由此修行方法所獲得的效果,可以證明它是純淨的修行方法,目前,科學研究對本修行方法的成效評價,更加強這個信念。再者,內觀的訓練非常符合四念住及其它的經典,這點也使人相信這修行方法就是佛陀所教導的純淨修行方法。
問:爲何內觀修行方法在佛滅五百年後消失于印度﹖
答:我想主要的理由是:這修行方法不再維持它的純粹性。若不是修行者不再強調覺知感受,就是修行者雖覺知感受,但忘記對感受要保持平等心,要了解其無常、苦、無我的身心特性;會如此發生偏失,可能是他們將許多宗派或哲學教條以及其它的修行方法加到這合乎科學的內觀修行方法上,因爲我們發現,在今日仍然有人這麼做。許多不同宗派的老師來參加內觀課程,學習本修行方法,但未學好這修行方法的純粹原貌就開始去教別人;由于執著他們宗派哲學的信仰,他們把他們的信仰加在本修行方法上,使它扭曲了;結果,這修行方法就失去它的功效,在過去也應是如此發生過。當修行方法失去它的功效,人們自然不再修行它,它就在這個國家消失了。
問:佛法是普遍性的,並且每一個人都能修行嗎﹖
答:是的!整個佛法都是普遍性的。其教導是依據八聖道,它的每一步驟,就是戒律、禅定及智能,也都是普遍性的。任何宗派的個人,都能修行戒律而無困難;也都能修行禅定及智能,這兩種是以個人所能體驗的實相作爲禅修對象-也就是呼吸及感受-任何人都能修行這個而無困難,因爲這兩種禅修的對象是普遍性的,同時,每個人必將得到相同的結果。這就是爲什麼佛法是普遍性的,這是毫無疑問的;也就是這個理由,我強調內觀適用于任何宗派的每一個人。
問:經由修行內觀,我們可以達成佛果嗎﹖
答:是的,那些想成佛、走菩薩道的人,對他們而言,內觀是核心的,且是有幫助的。菩薩必須保持他的心免于貪、瞋、癡等心理不淨,而後強烈的慈悲心及善意才能生起。我們難以想象在充滿貪、瞋、惡意或敵意的心理時,會有慈悲心。內觀可以去除這些不淨的心理而使心清淨,使慈悲及無我的服務心生起,並加強。因此,內觀有助于那些想早日解脫成阿羅漢的人,以及那些想以慈悲心服務大衆,走在菩薩道上想究竟成佛的人。
問:經由觀察我們身上的感受,我們如何能去除煩惱並改變我們的習性﹖直接觀察我們的心,不使惡念生起不是較容易嗎﹖
答:將惡念改成善念以淨化心,當然是一種好的練習。在佛陀之前及以後,許多其它的老師都這麼教。但這並不是佛法的深處。觀察心是不容易的,觀察感受則是容易的,感受不外是任一剎那心理狀態的呈現。如果你忽略覺知身上的感受,而毫不予以重視,那麼,你就忽略了「緣起」的重要教導。事實的真相是:在較深的層面,由身上的感受産生了貪心與瞋心(受緣愛),這是佛陀的體驗。他發現到心中生起任何想法時,身上就開始有感受的流動。《增支部》說:「心中生起的法,伴隨著感受。」他的教導是要人們覺知感受而不貪著,要保持平等心、不執著于它,如此,就能從産生束縛及痛苦的舊習性中脫離出來。將惡念改變成善念的練習,只能淨化意識層面,而隨眠煩惱(心深層的染汙不淨)以及心的習性仍未觸及。因此,佛陀對身上的感受這麼重視(因爲它與潛意識中的隨眠煩惱相關連)。
《「法」是要修行的》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