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好好地修行法吧!
当一个人变得纯净,成为佛陀,成为阿罗汉,已经完全从贪欲、瞋恨、无明中解脱出来,这样的人充满了无限的慈悲心。以大慈悲心,他体现了纯净的法。他不仅体现法,他还教导人们如何修行法。可能已有很多人都如此传教:我们应该净化心灵,但我们要如何净化心灵呢?我们该如何在内心的根本,不断发生习性制约之处,改变这心的染污性质呢?我们该如何根除内心深处的负面情绪呢?有修行方法可以办到,我们必须学习这个方法。
觉悟者,释迦摩尼佛,发现了这样一个净化内心的绝妙修行方法-内观法门。透过修行内观,染污烦恼可以从内心深处根除。但是这个普遍共通的科学方法,是必须要修行的,要正确而认真地修行,而不止于空谈或赞美。
如果一个人希望保持身体强壮健康、无病无痛,就必须做一些身体运动。要学习如何正确地运动,必须去健身房。要免于文盲,必须进入学校。要学习医药,必须进入医学院。要学任何科学,必须进入某些机构去学习。
同样地,要学会净化内心的方法,必须到内观中心,从过着如法生活,对于佛陀教法的精髓-内观的理论及实修都了解的人学习。每个人都必须下此功夫,以正确的方式去努力。任何一个这样做的人,就是在修行法。透过这样的修行,内心的染污烦恼随之日益清除,我们的正法基础也日益稳固。我们会愈来愈感到快乐安详。任何人,只要学习并实际修行正法,就能体验到真正的安详、真正的快乐,并从所有的痛苦中解脱出来。
问与答
-- 葛印卡老师答 --
问:葛印卡老师,您在佛陀入灭后二千多年才在缅甸学得此内观法门,您如何确知并证明您的修行方法一直保持原貌而未受修改﹖
答:证明布丁是否是甜的,只有靠吃。今天我们这传承的内观禅修者所得的结果与佛陀时期所得的相同。除非是这修行方法一直维持它的纯粹原貌,所得到的结果才会一样。
历史的证据显示,大约佛灭二百三十年,在阿育王时期佛法传到了缅甸。佛灭五百年,印度本土已无纯粹的内观法门。大约佛灭一千二百年后,缅甸北部已没有原先的佛法;有一名为阿新阿罗汉的比丘来到北缅甸的巴冈(阿里玛达拿布罗),使当地的阿瑙罗塔国王相信纯粹的佛法存在于南缅甸,史上记载着,阿瑙罗塔国王将经典与比丘们从南缅甸迎来并在国内建立佛法后,这位伟大的内观禅修比丘阿新阿罗汉便去缅甸中部,定居在萨盖陵,即今日的曼达垒(瓦城)附近,在他的余生,他不断禅修并教导几位比丘内观法门。一般人相信,当地的师生间将纯粹的内观传下来,虽然修习的人不多。在一百年前,此地伟大的论师雷狄
萨亚道比丘从传承师父学到此修行方法,并传给他人。早先此法门只传比丘们,但雷狄
萨亚道首先将此传给在家居士,其主要弟子之一就是来自南缅甸的在家居士萨亚
铁吉。萨亚
铁吉接着传此法门给很多的比丘及居士,萨亚吉
乌巴庆是他的主要弟子之一,随后开始传授内观,此修行方法从他传给我及其它的人。佛陀至萨亚吉
乌巴庆之间,虽然没有历代祖师的详细传记,但是由此修行方法所获得的效果,可以证明它是纯净的修行方法,目前,科学研究对本修行方法的成效评价,更加强这个信念。再者,内观的训练非常符合四念住及其它的经典,这点也使人相信这修行方法就是佛陀所教导的纯净修行方法。
问:为何内观修行方法在佛灭五百年后消失于印度﹖
答:我想主要的理由是:这修行方法不再维持它的纯粹性。若不是修行者不再强调觉知感受,就是修行者虽觉知感受,但忘记对感受要保持平等心,要了解其无常、苦、无我的身心特性;会如此发生偏失,可能是他们将许多宗派或哲学教条以及其它的修行方法加到这合乎科学的内观修行方法上,因为我们发现,在今日仍然有人这么做。许多不同宗派的老师来参加内观课程,学习本修行方法,但未学好这修行方法的纯粹原貌就开始去教别人;由于执着他们宗派哲学的信仰,他们把他们的信仰加在本修行方法上,使它扭曲了;结果,这修行方法就失去它的功效,在过去也应是如此发生过。当修行方法失去它的功效,人们自然不再修行它,它就在这个国家消失了。
问:佛法是普遍性的,并且每一个人都能修行吗﹖
答:是的!整个佛法都是普遍性的。其教导是依据八圣道,它的每一步骤,就是戒律、禅定及智能,也都是普遍性的。任何宗派的个人,都能修行戒律而无困难;也都能修行禅定及智能,这两种是以个人所能体验的实相作为禅修对象-也就是呼吸及感受-任何人都能修行这个而无困难,因为这两种禅修的对象是普遍性的,同时,每个人必将得到相同的结果。这就是为什么佛法是普遍性的,这是毫无疑问的;也就是这个理由,我强调内观适用于任何宗派的每一个人。
问:经由修行内观,我们可以达成佛果吗﹖
答:是的,那些想成佛、走菩萨道的人,对他们而言,内观是核心的,且是有帮助的。菩萨必须保持他的心免于贪、瞋、痴等心理不净,而后强烈的慈悲心及善意才能生起。我们难以想象在充满贪、瞋、恶意或敌意的心理时,会有慈悲心。内观可以去除这些不净的心理而使心清净,使慈悲及无我的服务心生起,并加强。因此,内观有助于那些想早日解脱成阿罗汉的人,以及那些想以慈悲心服务大众,走在菩萨道上想究竟成佛的人。
问:经由观察我们身上的感受,我们如何能去除烦恼并改变我们的习性﹖直接观察我们的心,不使恶念生起不是较容易吗﹖
答:将恶念改成善念以净化心,当然是一种好的练习。在佛陀之前及以后,许多其它的老师都这么教。但这并不是佛法的深处。观察心是不容易的,观察感受则是容易的,感受不外是任一剎那心理状态的呈现。如果你忽略觉知身上的感受,而毫不予以重视,那么,你就忽略了「缘起」的重要教导。事实的真相是:在较深的层面,由身上的感受产生了贪心与瞋心(受缘爱),这是佛陀的体验。他发现到心中生起任何想法时,身上就开始有感受的流动。《增支部》说:「心中生起的法,伴随着感受。」他的教导是要人们觉知感受而不贪着,要保持平等心、不执着于它,如此,就能从产生束缚及痛苦的旧习性中脱离出来。将恶念改变成善念的练习,只能净化意识层面,而随眠烦恼(心深层的染污不净)以及心的习性仍未触及。因此,佛陀对身上的感受这么重视(因为它与潜意识中的随眠烦恼相关连)。
《「法」是要修行的》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