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河沙數叁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
實言告汝,說在此而意注下科,使知下文所說持說之福,更多于此,是真實語,不可不信。古文中之爾所,即今人行文所謂如許。如許者,指點之詞,即滬諺之格許多,北諺之這默些格也。
恒河無量,河沙無邊。爾所恒河沙數,猶言無量無邊也。須菩提深領佛旨,知上來所說,無非借有爲法之極大福德,作一比例。以顯持說之無爲法,福德更大于此。意原不在于此。故但答曰甚多,不加別語。
(子)叁,顯持經勝。
【佛告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爲他人說,而此福德,勝前福德。】
受持及四句偈之義,前已具說。四句偈等,極言持說極少之經,尚且福德勝前。則持說全經,其福更勝,不待言矣。受持,則能自度。爲他人說,則能度他。自度度他,是菩薩行。故福德極大也。持經說法,福德勝過布施,其義有通有別。通者,無論持何經,說何法,莫不皆然。別者,專就此經說也。
今先明通義。約自度言,布施若不知離相,福德大至極處,亦不過生天而已。故名爲有漏功德。即是言其尚漏落在生死輪回道中,說不上自度也。若能受持經義,能開智慧,能知輪回可畏而求脫離。行布施時,亦知離相。則是福慧雙修,能達彼岸,了生死,證聖果。視彼但能生天,仍不免入輪回,相去天淵。所以雖僅受持一四句偈等,其福便勝于充滿無量無邊大千世界之寶施,何況受持全經者耶!
約度他言,財施不及法施,具含多義,茲略明之。(一)財施,施者受者未必有智。法施,非有智不能施,亦非有智不能受。(二)財施,施者得大福,受者只得眼前小益。法施,則施與受者皆得大福。(叁)財施但益人生命,法施則益人慧命。(四)財施伏貪,法施斷惑。(五)財施雙方不出輪回,法施雙方可了生死。(六)財施雙方之受用有盡,法施雙方之受用無窮。(七)財施施小則所益者小,法施可以少施獲大益。問:然則但行法施,不行財施,可乎?曰否。菩薩攝受衆生,財施亦不可無。但宗旨在行法施,不以財施爲究竟耳。以上爲通明持說一切經法二利之益也。下科正別明持說此經之益。須知金剛般若,直指本性。若能見性,便可成佛。豈但自己了生脫死,令衆生了生死而已。直可度無量無邊衆生,皆令成佛。紹隆佛種,莫過此經。其福德之大,不可思議,又豈止勝前滿無邊大千世界寶施之福德已哉!
(癸)次,顯勝所以。分二:(子)初,明隨說福;次,明盡持福。
(子)初,明隨說福。
【「複次,須菩提!隨說是經,乃至四句偈等,當知此處,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皆應供養,如佛塔廟。】
凡言複次,雖是別舉他義,實以成就前義,前已詳言之矣。隨者,不限定之意,略言之有五:曰隨人,無論僧俗聖凡。曰隨機,無論利根鈍根。(此即淺深互說意。或說第一義,或說對治。)曰隨文,無論多少廣略。曰隨處,無論城鄉勝劣。曰隨時,無論晝夜長短。曰隨衆,無論多人一人。如遇宜說機緣,即爲說之。此之謂隨說。當知者,警誡不可輕忽之意。此處即指說經之處,說經處如此,說經人可知矣。下科雲:當知是人雲雲。故知言處,兼言人也。總之,聞經者不可不存恭敬心。何以故?尊重法故,不忘所自故。而說經者卻不可存此心,何以故?遠離名利恭敬故,不應著相故。此則雙方皆應知之者。又如大般若經雲:帝釋每于善法堂,爲天衆說般若波羅蜜法。有時不在,天衆若來,亦向空座作禮供養而去。此即諸天遵依佛說,恭敬說經處之事實也。又大品雲:諸天日作叁時禮敬,六齋日彌多。經所在處,四面皆令清淨。
世間猶言世界。間者,間隔之義。如言一間屋,是明屋之界限。若其無界,何名一間。故說世間,無異乎說世界也。世是豎義,叁十年爲一世也。界是橫義,各方各處各有其界也。今曰一切世間,明其豎窮未來,橫遍十方。即是盡未來,遍法界義。
言天言人,意即赅攝叁界所有衆生。而言天言修羅,意即赅攝天龍八部也。故名雖舉叁,意包一切。皆應二字,正與當知相呼應。雲何當知,以皆應也。應者,非如此不可,故當知也。
供養有二:(一)事供養,略說十事。即香、花、璎珞、末香、塗香、燒香、幡蓋、衣服、伎樂、合掌禮拜,是也。說經之處,乃是道場,故應如是莊嚴恭敬。(二)法供養,即是如法修行,利益衆生,(如聞而展轉爲他人說,或以經贈送等。)攝受衆生,(如勸人來聽,分座與人等。)乃至不舍菩薩業,(如遇阻難,亦必來聽,即是不舍。)不離菩提心(如發起大願大行,不違般若正智。不離者,不與經旨相違也。)等,是也。
如佛塔廟者,言皆應如供養佛塔佛廟一般的供養。供養塔廟,人所共知。說經之處,或忽視之。故舉塔廟爲例。以明說經即是道場,便與塔廟一般無二,故皆應供養也。(何以便是道場,下文更鄭重明之。)總以發明說法人是佛所遣,所說法本是佛說。故代佛宣揚,即同佛在。法華雲:「能爲一人說法華經,乃至一句。是人則爲如來所遣,行如來事。」法華然,一切經皆然,金剛般若更無不然。上文曰當知者,指此。若其知是人爲佛遣,法是佛說,自知皆應恭敬供養矣。
塔是梵語,具雲塔婆,其音少訛,實是窣堵波也。義雲高顯處,亦翻方墳圓冢。塔必高顯者,所以表勝也。佛塔多種,今且明四。所謂生處塔,成道塔,轉*輪塔,般涅槃塔,是也。今教供養如塔,即攝此四種塔之義也。何以言之。此經是明實相。實相者,佛之法身也。又曰:一切諸佛從此經出,則此處豈非佛生處之塔乎。聞法而後知修因證果。而此經生福無量,夙罪皆消,當得無上菩提。故此處便同佛成道處之塔也。代佛宣揚大乘最上乘法,是此處正爲佛轉*輪處之塔矣。般涅槃者,義雲無爲,亦爲生滅滅已,理事究竟之義。而此經所說皆無爲法,令聞者滅生滅心,證究竟果,所謂令入無余涅槃而滅度之。謂此處即是佛般涅槃處之塔,不亦可乎。
廟者,貌也。意明供佛像處,梵語爲支提。凡是佛塔,必供佛舍利。舍利即佛真身。凡供佛像之廟,必有經法,必有僧衆。言一廟字,即是住持叁寶所聚之處。今雲如佛塔廟,是明說經人代佛宣揚,便同真佛在此。說此大法紹隆佛種,便是住持叁寶。故曰佛塔廟,皆應供養。上文曰爲他人說福德勝前者,因此之故。由此可證經雖說處,意實在人。然而尊重說經人若此。倘說經人非法說法,法說非法,妄談般若,誤法誤人,其罪業之大,亦不可言喻。從經之正面,即可看到反面。此又說經人所當知,應兢兢自審,不可少忽者也。故下文又曰:何況盡能受持雲雲。受者,謂領納真實義也。持者,謂依義修持也。然則不能修持,便是能說不能行,如數他家寶,自無半錢分矣。且不能修持,亦必不能領納。因甚深微妙真實義,決非能從文字上領會得的。不能領會而說,勢必至于妄談般若,淺說般若矣。警戒說經人,可不謂之深切著明乎哉。
(子)次,明盡持福。分二:(醜)初,正明盡持;次,正明所以。
(醜)初,正明盡持。
【「何況有人盡能受持讀誦。】
言受持,複言讀誦者,明其必能領納修持,方爲真能讀誦。不然,讀誦之益小矣。且既能受持,還須讀誦,以經中義蘊無窮,時時讀誦,更能熏習增長,則受持之力日益進步也。上言說,此言受持,一不同也。上言隨說四句偈等,此言盡能受持讀誦,二不同也。而言有人,不若另是一人,初未指定即是說經之人者言。何況,亦是顯明盡能受持讀誦之人,更勝于隨說之人。然而世尊如此分而說之者,一以明其受持功大,使人皆知趨重此點。二以明其能說,必由能受持來。隨說,必由盡能受持來。若非盡受盡持,豈能頭頭是道,爲大衆隨時隨處隨機隨文而說耶!叁以明盡能受持,必應遇有宜說之機會,即須爲人說之。非但盡能受持,便是更勝也。故上文與此科之文相雖別,義實互相彰顯。則如來之意,實欲人人既能說,又能受持。既能受持,又能說。不可分而爲二,各行其一。此意雲何知之?于下言成就二字上,便可了然。蓋世尊說此經法,原望人人成就。而成就必須自度度他,二利圓滿,方可。若但知說,或但知受持,是于利他與自利,偏在一邊,尚有成就之望乎!故知經文,話雖分說,義實一貫。讀經聞法,不應執著文字相,必應如是領會真實義。此之謂依義不依文。又先言隨說一段,與經初先言度盡所有一切衆生之意正同。意明菩薩發願,未能度己,先欲度他。度他即是度己也。次言何況盡能受持,亦與經初言,複次菩薩應無住法而行六度之意正同。意明度他還要自度,而自度原爲度他也。若不領會得自他不二之義,尚能謂能受乎,尚安有成就可期乎?世尊說法,如牟尼珠,面面俱圓。若不如此領會,豈不辜負此文。須知各經之文,無不說得極其周到詳密。特恐人粗枝大葉,一知半解,不能盡空諸見,靜心體會。必致取著片面,昧其全體,自誤誤他。所謂依義者,是教人必須融會貫通,明其真義所在。而不依文者,即是不可聞得一言半語,便斷章取義耳。
(醜)次,正明所以。分二:(寅)初,約成就正顯;次約熏習結成。
(寅)初,約成就正顯。
【「須菩提!當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
最上第一希有之法,何法乎,即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法也。此法爲究竟覺自證之法。成就此法,亦即成佛之意。彌陀經雲:釋迦牟尼能爲甚難希有之事,能于五濁惡世中,得阿耨菩提。甚難希有,即第一希有也。更無在佛之上者,故曰最上。若分言之,阿耨菩提,義爲無上正等正覺。正覺者,從來不覺,而今能背塵合覺,非希有乎。正等者,等是平等之義。今不但自覺,而能覺他,自他不二,空有不著,平等法界,是第一義,故曰第一。無上者,徑達寶所,證究竟覺,所謂無上菩提。無上即最上義也。古注渾簡,現爲確…
《53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義(江味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