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鑿言之,使知其義。至後人所注,或以叁身釋,或以叁般若釋,則義欠親切圓滿矣。成就者,言有成就此法之可能也。是人,即通指隨說是經,盡能受持,及聞經而能受持,能隨說之人。當知二字,統貫下文。若就本句說,謂如是之人福慧並修,自他兩度,便得直趨寶所,大有成就,不可輕視。如知得是人成就不可思議,便知其福德遠勝于以充滿無邊無量大千世界之七寶布施者。一有漏有爲,一無漏無爲,所以致異者在此,奚足怪乎。
(寅)次約熏習結成。
【「若是經典所在之處,則爲有佛,若尊重弟子。」】
中國經字,本有路徑之義。典者,軌則之義。是經所明,皆是發菩提心者不易之正軌,共遵之覺路。行此路,依此軌,自然直達寶所。故此經所在之處,便是寶所。既成寶所,故佛及一切賢聖,莫不在此。若尊重弟子,猶言以及一切賢聖。若者,及也。尊重弟子,或曰指迦葉、目連、諸大弟子。或曰指文殊、普賢、諸大菩薩。總之,佛所在處,便有大衆圍繞而爲說法,譬如衆星捧月。故尊重弟子,是統謂一切賢聖、菩薩、羅漢、盡攝在內,不必分別專指也。大般若雲:般若所在之處,十方諸佛常在其中。故欲供養佛,當知供養般若。般若與佛,無二無別。知十方諸佛皆在于此,則知遍虛空盡法界之一切菩薩羅漢,無不盡在于此矣。總以明此經殊勝,在處處貴,在人人尊而已。
綜上來數科觀之,初顯說經之處,次顯受持之人。至此,則知所以顯處顯人,實爲顯此經之功。經功非他,即是般若正智。則所以顯經,又複實爲勸人供養此經,讀誦此經,受持此經,廣爲人人說此經,以期由文字起觀照,證實相耳。佛之說法,眼光四射,面面俱圓,如此。
又初顯處時,說皆應供養如佛塔廟,是明說經即是住持叁寶也。今則言凡經之所在處,便爲有佛,及一切賢聖,是明常住叁寶也。而中間乃曰,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是明其成就自性叁寶也。合而言之,便是因住持叁寶,證自性叁寶,成常住叁寶。亦即因常住故住持,因住持故常住。且雲何住持,雲何常住,全仗自性以成就之耳。
又上言成就殊勝,以顯福德殊勝之所以然。今更言熏習殊勝,以顯成就殊勝之所以然。何以故?以經典所在,既是佛菩薩等所在。則持說之者,便是親近諸佛菩薩等大善知識。如此時時熏習自性,豈有不大獲成就者乎。
又初言如佛塔廟,雲何說經之處如佛塔廟乎。今則曰經所在處,佛及賢聖皆在,豈非顯明上文如佛塔廟之所以然乎。總之,既曰如佛塔廟,又曰佛及賢聖皆在,皆明此經是叁寶命脈所關。故不憚詳言,至再至叁,使一切衆生尊重此經耳。
又上言成就,即接言經典在處,則爲有佛,若尊重弟子。此又顯明是人之成就,最上則如佛,次亦如一切賢聖,而爲第一希有。何以故?發無住心者,當證無爲果,故一切賢聖皆以無爲法而有差別,故持說無爲實相之經,豈不成就此法乎。
此數科經文,文字無多,妙義無窮,發揮難盡。茲不過略略言之,已如上述。是在人人善于領會之矣。
又前次校量顯經,以一大千世界寶施,比較顯其福德。今則以無量無邊大千世界寶施,比較顯其福德。何以前後相差若此,其義雲何?蓋前次顯勝,是說在能生信心之後,且曰一切諸佛及諸佛無上正等正覺法,皆從此經出。是明其如能聞是章句,信心清淨,便是趨向佛智,故有如是福德。然不過初發淨信之心,未能深入,所以只以一大千世界寶施顯勝。今則不然,乃是說在開解之後。雲何開解?所謂生清淨心,無所住而生其心,是也。且曰當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複曰則爲有佛,若尊重弟子。是明其如能領解無住生心,生心無住之真實義,便有大大成就的可能。因解得經義,便得綱要。以視前之但具信心,未得綱要者,相去天淵。故以無量無邊大千世界寶施比較顯勝。是明此人之福德,超過前人無量無邊倍矣。何以故?一是初發信心,粗知名字。一是深解經義,漸能入觀故。須知此經專明實相,直指本心。受持之者,果能直下承當,依經起觀,則生福滅罪,徑證菩提,功德何可稱量!而前半部五次校顯,若經功有大小者,實因持誦者功行之淺深,成此差別,非經功有差別也。
(辛)叁,請示名持。分二:(壬)初,請;次,示。
(壬)初,請。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當何名此經?我等雲何奉持?」】
向下文義皆細,應當谛聽。因文相關涉前後,須合前後統觀而互說之,其義乃徹。既是綜合前後而說,故義意繁密。恍惚聽之,便難領會。
爾時者,前言已竟之時。意顯領會得綱要時,便當行持,不容稍懈。所謂解時即是行時,是也。結經家特標爾時,意在于斯。
又本經中凡標爾時,須菩提白佛言句,皆表更端之意。(俗雲另行起頭。)以示本科所說,更進于前,令人注意也。然語雖另起,意亦蹑前。因上來屢顯此經福德殊勝。乃至經所在處,佛與賢聖同在其處。殊勝如此。不知其名可乎?屢言受持此經,即一四句偈等,皆有極大福德。乃至盡能受持,成就無上菩提之法。然則應雲何持乎?此皆學人所急當知者。故問當何名此經?我等雲何奉持?
他經請問經名,多說在全部之末。今獨說在中間,何故?須知此經後半部之義,是從前半部開出。其義前半部中已有,不過說之未詳耳。若非長老再爲請問,則說了前半部,便可終止。以是之故,此經經名雖似說在中間,卻實是說于前半部之末,仍與他經無別也。
當何名此經者,當以何名名此經也。亦可倒其句曰:此經當何名。義既殊勝,其名亦必殊勝。言下便有名必副實,若知其名,益可顧名思義之意。奉者,遵依。持,即修持,行持。請示持法,以便大衆遵依,故曰我等奉持。奉持,猶之乎奉行也。凡言及行,便具二義。(一)自行。(二)勸他行。故古人釋持字義曰任弘。任者,擔任,指自行而言也。弘者,弘揚,指勸他人行而言也。說到行持,便牽及上來所說矣。試觀上來自詳談起,開口便說應降伏其心。雲何降伏,即是發大願,行大行,不住六塵境界,廣行六度,度盡無邊衆生成佛,而不取度生之相。乃至法與非法,皆不應取。如是層層披剝,愈剝愈細,結歸到不住六塵,生清淨心。(此八字,即應生清淨心及不住六塵生心縮語。亦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注腳。)凡此所說種種義門,皆觀門也,皆行門也,即皆應奉持也。然則我世尊開示大衆雲何奉持,亦已至詳至晰,何以須菩提長老複于此處請問雲何奉持耶?豈上來所說諸義,但令領解,非令奉持乎?抑奉持上來所說,猶有未盡,故今重請乎?頃言必須前後統觀綜合說之者,正在于此。此等處若未徹了,其奉持必不得力,不但容易發生如上所說之誤會而已。須知長老今之請問雲何奉持者,別有深意。
(一)佛所說法,無不理事圓融。圓融者,說理即攝有事,說事即含有理。所謂理外無事,事外無理,是也。故學佛之人,亦必解行並進。解屬理邊,行屬事邊。必須並進,始與圓融相應。但衆生根性,千差萬別。自有人即解即行;亦自有人雖解而未能行;或雖行而未能相應。須知解而未行,行而未應者,實未真解。真能領解,將不待勸而自行。行亦自能相應。長老欲爲此輩人更進一解,故複請問,此之謂婆心太切。
(二)請問經名,即是請求開示上來種種言說章句之總題。請問雲何奉持,亦原是請求開示上來所說諸義,有無總持之法。若得總持,持此總題,豈不更爲扼要麼。此之謂聞法無厭。明得此中第一層道理,便知上來雖未請問雲何奉持,並非專令領解,已攝有奉持在內。今雖請問奉持,亦仍攝有更求領解之意在內。明得第二層道理,則知前既奉持,今亦何妨更請。然則前後豈但不沖突,不重複,且更可顯發前義矣。
說至此處,恐人複生他疑,今當徹底更一言之。問:上來所說,既一一皆應奉持。今又明明請問雲何奉持。何以第一大科,判爲生信;今第二大科,判爲開解;至第叁大科,方判爲進修耶?(詳說中,先判爲兩總科,初約境明無住,次約心明無住。再將此兩總科,判分爲四。即一生信,二開解,叁進修,四成證。)答:開經以來,實皆可起修。然修持之究竟法,則在第叁大科。故但予第叁大科以進修之名耳。且此乃依經而判,非敢臆說。如第一大科中,明明點出持戒修福,能生信心。是明信心之初起也。故判爲生信。第二大科,于請示名持之後,點明深解義趣。是明不但生信,且開解矣。故判曰開解。至第叁大科將完,又明明點出以無我人衆壽修一切善法,則得阿耨菩提。且曰:如來說善法,非善法,是名善法,則並善法之相亦複不取。此之謂究竟修法。如此而修,謂之究竟者,以其合于諸法如義故也。故判之曰進修。
須知不曰起修,而曰進修,具有深義。蓋明其乃深進之修持。兼明上來諸義,並非只是生信開解,不是起修耳。更有一義,不可不知者。信解行叁事,不能定說無次第,不能定說有次第。人必具有信心,而後研求佛法。亦必明得佛法真實之義,而後方知真實修行。此固明明有前後之次第也。然克實而論,若其亳無功行,則障深慧淺,決不能領會甚深佛法。必須功行愈進,解理乃隨之而愈深。且若非有解有行,其信心亦若有若無,不能說是信根成就。由是言之,信解行乃是同時並進,豈有前後次第之可言。間遇有人,無端而能信佛。或初不學佛,一聞甚深佛法,便得明了。並有佛法一亳不明,而能發心精進勇猛修行者。此皆夙世本有功行,今遇因緣,遂爾發現,非偶然也。即以證說,證者憑證。凡親眼見得,親身做到之事,則謂之證。故必真實如法做到,始名曰行。真實見到佛理,始名爲解。真實知得皈依叁寶之益,始名曰信。然則一言信解行,皆已含有證的意義。但向不名之爲證。惟證法身,始予以證字之名耳。可見是名義上之分別,若論實際,無往而非證也。即以證法身言,雲何爲證?亦不過解行二事之功效。解行做到究竟,名之曰究竟證得。除解行…
《53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義(江味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