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53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義(江味農)▪P36

  ..續本文上一頁斷無明。無明者,不覺也。因不覺故念起。故斷無明即是斷念。必須斷得一分無明,乃證一分法身而登初住。自初住以上,無非此智逐步增長,使無明分分斷,法身分分證,位次亦分分增高。經曆四十位次,而至第十地後心,此智更堅更利,名曰金剛道,而登等覺。(第四十一位。)登等覺後,複用此智以斷最後一分極細無明,乃登妙覺而成佛。通常專以等覺之智,爲金剛智。等覺以下,仍名無塵智。實則此智之名,顯其能斷耳。若不具此智,便不能斷一分無明,證一分法身,而登初住。故初住以上,實皆具有此智。不過位位增勝,至于等覺,此智圓滿。遂致等覺之智,獨彰此名耳。此理不可不知。由上來所說觀之。必到相當程度,始能斷念。而念若不斷,便不能證法身,而轉凡成聖。以及斷念之前,必須先修種種前方便,其義昭昭明矣。

  本經自詳談至此,已經將經義數次總結,而每結各明一義。所以如此者,無非欲聞者融會貫通,多得點受用。且以明經中義蘊無窮,發揮難盡。上來種種宣說,亦不過大海之一滴耳。

  此離名字,離言說,兩科經旨,茲將上來所明者概括之,以便記憶。即(一)先須了徹無有定法,以清妄念之源。此是智慧。(二)更須破除攀緣心想,以截妄念之流。此是能斷。此以是金剛般若波羅蜜名字奉持之所以然也。至于作觀,念佛,乃能斷之方便。此之方便,仍爲兩科經旨中所具有,並非外來。能觀無念者,則爲向佛智。佛智者,般若波羅蜜則非般若波羅蜜也。佛說般若,是令依文字起觀照。奉持,即是令大衆作觀照功夫。而離名言,即是令離念。豈非明明令觀無念乎。奉持,有拳拳服膺之意。即是應念念不忘佛說,念念不違如來。念念不忘佛說,即是一心念佛也。念念不違如來,則不但念應化身佛,且令念法身實相佛矣。又不覺,故念起。令了徹無有定法,便是令其覺。故曰清源。以不覺,是起念之源也。次令破除妄想,是離念。故曰截流,以起念是從不覺而出也。而不覺念起之後,遂有能見所見之分,而成人我差別之相。今則全在對治不覺念起上用功。即是在我見的根本上下手。根本既拔,我見自無矣。此奉持以斷我見之所以然也。

  又此兩科,是明空如來藏也。空有二義。(一)性體本空。(二)空其妄念。此中曰般若則非般若,曰如來無所說,說性體本空也;而離名字相,離言說相者,空其妄念也。故此兩科,正明空如來藏義。下兩科,則是明不空如來藏。空,明體;不空,則明用。下兩科不壞假名所以明用也。蓋根身器界,皆是性德所現之用。故是不空如來藏義。

  (醜)次,示不壞假名。分二:(寅)初,示不著境相持;次,示不著身相持。(寅)初,又二:(卯)初,問答;次,正示。

  (卯)初,問答。

  【「須菩提!于意雲何?叁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塵,是爲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

  名者,名字。凡一切法,皆有差別之相。就其差別,安立名字。故名字之言,是就相說。相是幻有,則名爲假名。幻有者,明其非有而有,有即非有之意。不壞者,不斷滅意。相是體起之用,何可斷滅。雖不斷滅,然而相實非體,故仍不應取著。因體是不變,相常變動。體是本,相是末。不應舍本逐末,迷相忘體,故不應著也。離與不著,乍聆似同;審不同。各不相涉,曰離。于顯用時而不爲其所縛,是曰不著。上兩科曰離者,是明修行人重在證體。而體之與相,本來渺不相涉也。此下兩科曰不著者,又明修行人先應證體,明必須達用,不可壞相。然雖達用,終應會歸于體,故又不可著相也。此中所說,莫但作解釋標科會。般若妙旨,已盡在裏許矣。適才是明離與不著,命意不同。又須知意雖不同,宗旨則同。其同爲何,斷念是也。何以故?上兩科言離名字言說者,是離攀緣心,其義前已廣說,離心緣者,所以斷念也;此兩科明境身,亦即依正二報,皆不可著者,著則又起念矣。雖不壞,卻不著,亦所以斷念也。其余要義甚多,入後逐層說之。

  上科之般若波羅蜜,乃六度之一,固是佛法之名,然亦爲性具理智之稱。性體空寂,名字言說本來無安立。上科既就此性具理智上立說,固應遣一切相。所以只說則非,說無可說,而不說是名。即複性本非相,本來與相無涉,故說離也。此下兩科,境之與身,本是依正二報,幻相俨然。就此立說,于顯明不壞假名之義便。故微塵、世界、叁十二相,皆說是名。然而究是幻相,虛妄不實,故皆說非而不應著也。

  此問亦蹑上文來。蓋著相者聞無所說,將曰若無所說,何以教化叁千大千?且言說本來無相,縱可雲說無所說,而世界之大,其相宛在,豈得曰世界無世界乎?爲遮此疑,故發此問。問語甚妙,不問世界,而問所有微塵多否。意明世界是由衆多微塵集合,而現叁千大千之幻相耳。彼執大千世界之相爲實有者,亦可以恍然悟矣。答亦妙,長老深領佛旨,故答甚多。意明世界所有,無非衆多微塵耳。然則除多數微塵外,豈別有一世界哉。會得但是塵多,便知大千世界,有即非有矣。

  (卯)次,正示。分二:(辰)初,不著微細相;次,不著廣大相。

  (辰)初,不著微細相。

  【「須菩提!諸微塵,如來說非微塵,是名微塵。】

  此意比前問意更進。謂不但世界,並且微塵非微塵。此意是明微塵亦是假名也。楞嚴有雲:「汝觀地性,粗爲大地,細爲微塵,至鄰虛塵。」何謂微塵?何謂鄰虛塵?若如俱舍論正理論所說,則微塵之量,已爲目力能見之最細者。蓋七倍微塵爲一金塵,七倍金塵爲一水塵。金塵水塵者,謂能在五金之空隙,或水之空隙中往來也,則微塵之細可想。又七倍水塵,爲一兔毛塵,謂其細等于兔毛之尖,由此可悟微塵之細矣。殊不知此細極之微塵,仍可析之爲七個極微塵,則非肉眼所見。惟天眼以上能察之耳。至此已是色相之邊際,無可再析。然而若以慧眼觀察,更可析之爲鄰虛塵。鄰虛者謂其鄰近于虛空矣。此語猶今言之等于零也。由是可知微塵亦是七個極微塵集合而現,並非實物。故曰微塵,非微塵也。如此說法,乃是小乘之析空觀。析空觀者,謂須一一分析而觀之,方知其是空也。大乘則不然。惟就性體上觀察,便知無論大相小相,皆是緣生幻有,當下即空。何待分析方知。如是觀者名爲體空觀。本經是爲發大乘,發最上乘者說,故曰如來說。如來者性德之稱。如來說者,明其是依性體本空而觀。所謂體空觀是也。蓋約性而說,微塵本非實體,但不無幻相耳。本非實體,故曰非也,不無幻相,故曰是名也。

  (辰)次,不著廣大相。

  【「如來說: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知得微塵非微塵,但是假名。則世界非世界,但是假名,不待煩言而可解。此說法之善巧也。合此兩小科觀之,是令修持般若者,無論何種境界,或細如微塵之事,或大如世界之事,皆應不壞、不著。細如微塵,尚不應壞,大于此者,可知矣;大如世界,尚不應著,細于此者,可知矣。

  (寅)次,示不著身相持。

  【「須菩提,于意雲何?可以叁十二相見如來不?」「不也,世尊!何以故?如來說叁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叁十二相。」】

  此問亦是由上文生起。蓋不得意者,聞世界非世界,而是假名者,將謂佛之隨感斯應,現種種身,原爲教化大千世界衆生。若如上言,是世界有即非有,非有而有矣。然則佛現叁十二相之應化身何爲乎?豈應身亦爲有即非有,非有而有乎?爲遮此疑,故發此問。須知如來既已證性,而又現叁十二相之身者,因衆生各各以此如來藏爲體,惜其迷相,竟不自知。故由性體顯現應身之相,以教化大千世界,爲衆生開此寶藏。皆令回光返照,不著一切相,而自見本性耳。衆生此性,原與諸佛同體。所謂一真法界,是也。故若能自見本性,便是得見如來。若著于相,則所見乃是應身之相,非法身之體。何能謂之見如來哉。明得如來應雲何見,則知叁十二相亦由緣會而生,當下是空。當下是空,有即非有也。緣會而生,非有而有也。有即非有,故曰即是非相。非有而有,故曰是名叁十二相也。

  此處問語,與前第一大科中可以身相見如來否,語氣同,而語意不盡同。蓋前舉身相問,是佛與衆生並攝在內。今舉叁十二相問,則專約佛言也。

  答語不也,是活句。與前答可以身相見如來否中之不也,意同。言不可相見,亦得相見也。流通本不也下,有不可以叁十二相得見如來句。古本無之,是也。當知前科下文,但曰身相即非身相,故曰不可,又曰以身相得見如來。以明上之不也,下之身相即非身相,皆是活句,意思雙關。而此處下文,既曰即是非相,又曰是名叁十二相,已足表明不也是雙關之意。何須更贅一句,曰:不可以叁十二相得見如來乎?應從古本。

  舉如來說,明約性而說也。約性而說,即是非相,此明性體本非相也。若知體之非相,則叁十二相何可見如來耶?今雲約性而說,即是非相,是名叁十二相,此明名者,實之賓。叁十二相既但是名,可悟其體是性也。若知此理而能不著于相,則因相便可會體,何必滅相以見性哉!知此,則叁十二相本由性起,故不應壞;而性本非相,故不應著之義,亦得洞明矣。

  何謂大千世界,前已廣談。何謂叁十二相,亦不可不知其義。

  (一)足安平相。謂足裏(裏邊也。)無凹,悉皆平滿。

  (二)千輻輪相。足下之紋,圓如輪狀。輪中具有千輻,狀其衆相圓備。

  (叁)手指纖長相。謂手指端直,纖細圓長。

  (四)手足柔軟相。手與足皆軟如棉。

  (五)手足缦網相。手足指與指如有網然,交互連絡,有若鵝鴨指間之形。

  (六)足跟滿足相。跟,足踵也。(俗名腳後跟。)圓滿無凹。

  (七)足趺高好相。趺,足背也,高隆圓滿。

  (八)[月+耑](音市兖切,如陝。又尺兖切,爲喘。)如鹿王相。[月+耑],腿肚也。古又謂之曰腓。(音飛)鹿王,鹿中之王,謂大鹿也。謂股肉勻稱圓滿,不同凡夫腿肚…

《53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義(江味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