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53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義(江味農)▪P37

  ..續本文上一頁,忽然而粗。

  (九)手過膝相。兩手垂下,其長過膝也。

  (十)馬陰藏相,謂男根密藏不露。

  (十一)身縱廣相等相。自頭至足,其高與張兩手之長相齊。

  (十二)毛孔生青色相。一一毛孔,只生青色之一毛。而不雜亂。

  (十叁)身毛上靡相。身上每一汗毛,皆右旋而頭向上也。

  (十四)身金色相。身色如紫金光聚。

  (十五)常光一丈相。身放光明,四面各一丈。

  (十六)皮膚細滑相。謂皮膚細膩光潤,不受塵水,不停蚊蚋。

  (十七)七處平滿相。兩足下,兩掌,兩肩,(此謂肩窩。)及項中,七處皆平滿,毫無缺陷也。

  (十八)兩腋滿相。兩腋之下充滿。(不凹。)

  (十九)身如獅子相。謂威儀嚴肅也。

  (二十)身端直相。身形端正無偃曲。

  (廿一)肩圓滿相。此謂兩肩之全形,不聳不削,圓厚豐滿。與上七處平滿不同。

  (廿二)四十齒相。具足四十齒。(常人至多叁十六齒。)

  (廿叁)齒白齊密相。四十齒皆白淨、齊整、堅密。

  (廿四)四牙白淨相。四大牙,最白而鮮淨。

  (廿五)頰車如獅子相。兩頰隆滿,如獅子頰。

  (廿六)得上味相。咽喉中有津液。無論食何物,皆成無上妙味。

  (廿七)廣長舌相。舌廣而長,柔軟紅薄。展之廣可覆面,長可至發際。

  (廿八)梵音深遠相。梵者,清淨之意。音聲清淨,近不覺大,遠處亦聞。

  (廿九)眼色绀青相。目睛色如绀青,極清淨而光明,有如金精。

  (卅)睫如牛王相。眼毛分疏勝妙,有如牛王。

  (卅一)眉間白毫相。兩眉之間有毫,白色清淨,柔軟宛轉,石旋而放光明。

  (卅二)肉髻相。頂上有肉,隆起如髻。

  此叁十二相,又名大丈夫相,又名大人相,亦名百福莊嚴相,謂以百種福德莊嚴一相。修成叁十二,須經百大劫,故曰百劫修相好。福德即是普賢行願。故行願品雲:此善男子善得人身。圓滿普賢所有功德,不久當如普賢菩薩,速得成就微妙色身,具叁十二大丈夫相。當知相好皆大悲大願之所成就者也。何故修此相好。以一切有情,無不著相。若見相好,乃生歡喜心,生恭敬心。方肯聞法,方能生信故。又梵王、帝釋、輪王、亦有此相,菩薩亦往往有之,但以好不具足,遂不如佛。相好者,非謂其相甚好。蓋大相名相,細相名好耳。而大與細,亦非謂大小。大相者,到眼便見。細相者,細心觀之,乃知其好耳。細相,即所以莊嚴其大相者。故佛有叁十二相,便有八十種好。又稱爲八十隨形好。隨形,即謂其隨叁十二形相也。菩薩雖亦有好,但不及佛之具足。八十,即(一)無見頂,(二)鼻不現孔,(叁)眉如初月,(四)耳輪垂埵,(五)身堅實如那羅延,(六)骨如鈎鎖,(七)身一時回旋如象王,(八)行時足去地四寸而有印文,(九)爪如赤銅色,薄而潤澤,(十)膝骨堅圓,乃至(八十)手足皆現有德之相。恐繁不具,詳見大乘義章。若叁十二相之名,是依大智度論而說,他書或有異同。以上叁十二相,八十種好,是應化身所現。若佛之報身,則不止此數。蓋身有八萬四千乃至無量之相與好也。

  此大千世界,叁十二相兩科,合而觀之,妙義無窮。蓋我世尊就此兩事上,說非,說是名,最爲親切有味。聞法者,果能于此悉心體會,可于般若要旨,渙然洞然也。概括之,可分四節,以明其義。即一、約衆生以明,二、約因果以明,叁、約空有同時並具以明,四、約究竟了義以明,是也。

  第一約衆生以明者。換言之。即是世尊所以于大千世界、叁十二相兩事上說非, 、說是名,之意,皆是就衆生分上,親切指點也。何以言之?世界爲一切衆生依托之境。若無世界,雲何安身立命耶?又若如來倘不現叁十二應身之相,一切衆生從何聞法乎?從何起信乎?由是言之,此兩事皆于衆生分上,關系最爲緊要,可知矣。故約性而言,雖本皆緣生幻有之假名,然謂之假名則可,謂之非是則大不可。故曰是名,明其雖假名而甚是也,故不可壞。然而當知世界終爲塵境,倘一切衆生取著此塵相,則心不清淨。心不淨則土不淨,豈能了生死出輪回乎?更須知佛之應身,是法身如來所現之相。即是證了法身,方能現應身。何故現應身。不現此相,衆生無從聞法。而如來現應身以說法,原爲欲令衆生,皆證本具之法身。倘衆生取著此應身之相,便不能見性矣。何以故?以其既不能返照本性,雖觌面對此叁十二相之佛,亦不能見如來故。豈不大違佛現叁十二相之本旨乎?故皆曰非。明其約相雖是,約性卻非,故不應著也。如此指點,何等親切。

  第二約因果以明者。換言之,是明世尊就此二事立說者,欲令衆生明了因果之真實義故也。何以言之?此塵凡之大千世界何來乎?衆生同業所感也。此勝妙之叁十二相何來乎?世尊多劫熏修所成也。然則此二皆不外因果法,可以了然矣。因果者,所謂緣會而生也。緣生故是幻有,幻有故是假名。然雖爲假名,而有因必有果,永永不壞者也,故曰是名。言是名者,爲令衆生懔然于因果,雖性空而相有,絲毫不爽,不可逃也。若知因果性空相有而不可逃,便應修無相無不相之殊勝淨因,以證無相無不相之殊勝妙果。何謂無相無不相。即是體會因緣所生法,即空即假,即假即空,而二邊不著,以合中道第一義谛,是也。須知無相無不相,中道第一義谛者,性之實相,本來如是。故如是修持,便是般若波羅蜜也。所以修此勝因,必克勝果。故于大千世界、叁十二相,皆說曰非。皆說非者,爲令衆生既不壞因果之相,而複會歸于性。便是空有不著,合乎中道也。

  第叁約空有同時並具以明者。是明世尊就此立說,爲令藉聞此法,而得了然于空有同時並具之所以然也。何以言之?說一非字,是令不著有也。說一是字,是令不著空也。而曰非曰是,二者並說,是令二邊皆不可著。何故皆不可著,因內而此身,外而世界,依正二報,無非因緣和合而生。當緣會而生之時,俨然現依正二報名相,豈可著空。當緣散則滅之時,此身何在,此世界何在,豈可著有。不但此也。依正二報,當其緣生之際,既是因緣和合,謂之爲生。可見除因緣外,別無實法。故現是名時,即爲非有時。故曰有即非有。亦複當非有時,即現是名時。故曰非有而有。合而觀之,豈非空有同時並具乎。既爲同時並具,故著空著有皆非。故今是非同說,即是令聞法者,體會空有並具皆不可著之意。而依正二報,爲名相顯然衆所共見之事。此既空有同時並具,則其余可以恍然矣。複爲衆生關系最密最要之事,此既空有皆不可著,則其余可以了然矣。上兩科,離名字言說,尚是專遣有邊。此兩科,空有二邊俱遣,乃爲斷除妄念之極致。

  第四約究竟義以明者。乃是說明世尊說此兩科,是令衆生徹底領悟言語道斷,心行處滅之性體耳。何以言之。依正二報,既皆緣生,可知惟是因緣聚合之相。故經中謂之是名。是名者,明其假名爲生也。既是假名爲生,可見實未嘗生。故經中說之曰非。說非者,明其本來無生也。既無所謂生,則亦無所謂滅。然則諸法本不生不滅,而凡夫不知,迷爲實有生滅,隨之而妄念紛起。是故世尊說爲可憐憫者。

  更須知身心世界本無生滅,而見有生滅相,安立生滅名者,無他,實是癡迷可憐之凡夫,妄念變現之虛相,妄念強立之名言耳。經雲是名者,如是如是。此是名之究竟了義也。是故若離于念,身心世界之名字言說,尚且無存,那有生滅之名字,又那有生滅可說。如此則泯一切相而入真實體矣。何以故?真如性體,從本以來,平等如如。非有非無,非亦有無,非非有無。乃至非一切法,非非一切法。總而言之,起念即非,並起念之非亦非。所謂離四句,絕百非者,是也。經雲則非者,如是如是。此則非之究竟了義也。

  此究竟了義,前面凡言則非、是名處,皆具此義。而先皆不說,至此乃說者,有深意焉。下文雲深解義趣,可知經文至此,當明深義。故上來暫緩。所謂由淺入深,引人入勝也。又複此義,就身心世界上說最便。又複此請示名持中經義,正明斷念以證性。欲斷念證性,非奉持究竟了義,則不能也。故曰經文至此,當明深義。知此,便知此義惟宜于此處發之。移前嫌早,移後又嫌遲。講經說法,當令文義無謬。蓋義有淺深,文有次第。若當說時不說,不當說時便說,是謂于文有謬。縱令其義無謬,亦爲妄談,亦有罪過。此義,凡有弘法之願者所不可不知也。

  又上來說則非,只是說則非。說是名,只是說是名。而第四層之義不然。說是名時,攝有則非意在。而說則非時,亦攝有是名意在。此亦究竟了義也。豈止遣相談性之爲究竟了義。須知但遮無照,但泯無存,則所說者便非究竟了義。遮中便有照,泯中寓有存,方爲究竟了義。蓋非遮非泯,則不能見性,而呆遮呆泯,又豈能見性。聞此究竟了義,當悉心體會。差之毫厘,謬以千裏。至要至要。

  再將此不壞假名兩科,與前之會歸性體兩科,合而觀之,更有要義,急當明之。須知前就般若之名字言說令離,複就大千世界,叁十二相,令不著者,無他。以性體絕待。一落名字語言,便有能名所名,能言所言。既有能所,俨成對待。少有對待之相,便非絕對之體矣。佛說般若,是令見性。以般若波羅蜜原由真如之理體正智而出生者也。故約此而令離名言,以明證性必應遣相之意。即複因其體之絕待,故能融攝一切世間出世間法。如起信論所謂如來藏具足無量性功德故,(此句是明相大。)能生一切世出世因果故,(此句是明用大。)可見相用不能離體。即是因其體大,所攝之相用亦大。而此不壞假名兩科,所言大千世界,叁十二相,正明相大。以其皆由性體顯現故,所謂無量性功德故。又大千世界爲衆生同業所感,是世法因果也。叁十二相爲佛多劫薰修所成,是出世法因果也。可見此二又即兼明用大。而且舉大千世界爲言,則攝盡世法一切因果。舉佛之叁十二相爲言,又攝盡出世法一切因果。又複言世界,則攝一切廣…

《53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義(江味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