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此其所以自慶也。若絕對不難,不得雲昔來慧眼未曾得聞,亦不致涕淚悲泣贊歎希有矣。
何以不足爲難耶?蓋有叁義:(一)身值佛時也。耳提面命,獲益自易。況以如來明攝受,見聞隨喜,便得莫大之福,便生莫大之慧。初不必開示也。而生逢盛會,福慧夙根,一定深厚。如是因緣具足。所以佛每說法,現座證果者,不可數計。而生在佛前佛後者,爲八難之一。長老躬爲大弟子,故曰不足爲難。此自慶之一也。(二)已證聖果也。如大品雲:「般若甚深,誰爲能信。答曰:正見成就人,漏盡阿羅漢,能信。」今長老既證阿羅漢果,所以不足爲難。此自慶之二也。(叁)能解空義也。般若一部,皆明第一義空。而長老于十大弟子中,解空第一。是其根性最利,易于契入。故前八會,皆是長老爲當機。今說甚深經典,亦是長老發起。故曰不足爲難。此自慶之叁也。
綜觀下文,亦具上說諸義。何以故?長老自言不足爲難。正以顯末世之十分爲難,以其生不逢佛也。而自己慶幸處,亦即加意獎勵後進處。意謂我今幸遇世尊,既證阿羅漢,又解空義,故得信解受持耳。以彼末世衆生,既不遇佛,甚難得聞,甚難信解受持者,而竟得聞,竟能信解受持。彼真難能可貴,其根性必遠勝我,(菩薩種性,遠勝羅漢。)我今何足爲奇,故曰不足爲難也。數行之中,詞意反覆勤懇,其鼓舞後進之心,拳拳極矣!
(寅)次,廣勸。
【「若當來世,後五百歲。其有衆生,得聞是經,信解受持,是人則爲第一希有。】
來世,泛言佛後。後五百歲,則指佛入寂後,第五個五百歲,即末法之初。今則將滿叁千年,已在第六個五百歲之末矣。經中凡言後五百歲,亦不限定在第五,總以明其是末法時代而已。楞嚴經言,此時衆生,鬥诤堅固,入道甚難。鬥诤者,己是人非,爭強鬥勝也。堅固者,一味鬥诤,牢不可破也。試觀中國自宋以來,(宋初至今將千年,彼時正入末法之初。)講求道德學問者,門戶之爭,遠過漢唐。于是有宋學排斥漢學之風,有儒家謗毀佛教之習。迨後所謂道學者流,又自起鬥诤,如程朱與陸王兩派,是也。總不外乎獨樹己幟,打倒他人。有因必有果,卒之反被他人打倒,遂有新學將舊學一齊推翻之事,連孔子亦受其累。殊不知孔子之真實義,自漢以來,學者並未夢見。即以佛門而論,入宋以後,亦染此風。各宗各派,鬥诤甚烈。莫不己宗獨是,別宗盡非。愈趨愈下,至于近今,竟有欲推翻起信論者矣。實可痛心。佛門尚且如此。道德學問中人,尚且如此。其他更何待言!所以奮鬥二字,成爲格言。殊不知古人曰努力、曰奮勉、曰自強。即佛教中亦曰勇猛、曰精進,此等言句,皆就己身說,有利無病。今曰奮鬥,雖亦是自強,而含有排除其他意在。此蓋鬥诤習氣愈深所致,世道所以愈苦也。
鬥诤雲何起?起于執著。執著由分別,分別由我見,而佛法專治此病。今世尊與長老,皆特特就末法時代鼓勵。可知今日欲補救人心,挽回世運,惟有宏揚佛法。以其正是對症良方故也。然而正以對病之故,恰與人情相反。以鬥诤堅固之人,其障深業重,內因不具可知。加以去聖時遙,善知識少,則外緣亦複不足。因緣兩缺,于此深經,不但受持難,信解難,即得聞亦已甚難。非竟無聞法之機會也,其如不願聞何!然則倘有無此叁難者,非久植善根,定爲佛遣可知。故曰則爲第一希有。明其若非菩薩示現,即是具有菩薩種性之人也。
則爲者,便是之意。意中含有成就在。或曰:菩薩示現無論已。其具菩薩種性者,何便成就?當知經中先言得聞,又言信解受持,是明其叁慧具足也。豈不能成就耶。(聞是聞慧,信解是思慧,受持是修慧。)蓋居末世而得聞深經,實非易事。必其夙有般若種子。所謂不于一佛二佛叁四五佛而種善根者。具有如是勝因,方能得遇勝緣也。故得聞便能生信開解。間或亦有雖得聞而別遇障緣,信心遽難發足,解亦未能大開者,只要遵依佛敕,持戒修福,必能信解受持。蓋持戒是斷絕染緣,此自利之基也;修福是發展性德,(性中本具無量淨功德故。)亦利他之功也。如是背塵合覺,(絕染緣爲背塵,展性德爲合覺。)自他兩利,必蒙諸佛攝受。自于此經能生信心,以此爲實。以此爲實者,謂解真實義也。既信且解,自亦如法受持矣。如是叁慧齊修,何患其不成就乎。又觀是人便是第一希有之言,意中含有不可自暴自棄在。此長老諄諄勸勉之意也。此句與上文當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及下文則名諸佛句,正相呼應。
(醜)次,釋顯其故。分叁:(寅)初,正顯不著有;次,轉顯不著空;叁,結顯名諸佛。
(寅)初,正顯不著有。
【「何以故?此人無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
上言是人便是第一希有。何以便得如是?此下叁科,正釋明其所以然也。流通本每相皆加一無字,唐人寫經,即以無我相一直貫下,故下叁無字可省也。
何以故者,假設問曰:何故謂此人便是第一希有耶。答曰:以此人,我人衆壽四相皆無故。既已皆無,是不著有也。觀文相表面,似但說其空人我相,亦似但明其不著有。然觀下文之轉顯,則此人不但空人我,且並空法我。不但不著有,且不著空。然標科但曰不著有者,順文相故。以不著空意,非得下科之轉顯,不知也。
當知此經專明實相。實相者,絕對無外,本非一切相。所謂我法俱遣,空有不著,是也。我法俱遣者,謂人我法我等四相,一切遣盡。空有不著者,我法等相不著,是不著有也,亦名我空法空。非法相亦不著,是不著空也,亦名空空。並我法二空言,謂之叁空。末世衆生,必其具有般若根性,我法等執較薄,方能于濁惡世中,得聞此法。方能超出常流,信解受持也。既能信解受持,則我法空有之執自遣。此其所以便是第一希有菩薩之故也。故上言則爲二字中,含有成就意在者,因此。
(寅)次,轉顯不著空。
【「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即是非相。】
所以者何?自問上文無字之所以然也。我相下,自答自釋。意謂適所言無,非對有說無也。乃絕對之無。所謂四句皆無。亦即一空到底。何以言之?因此人非是見得我人衆壽實有而能無之也,尤非滅卻我人衆壽而後無之也,乃能見到我本緣生幻有,當其現幻相時,即是非有,故曰我相即是非相。此句明其非于我相外,別取空也。其人相、衆生相、壽者相即是非相,理亦如是。大論雲:「衆生所著,若有一毫末可有,則不可離;以所著處,無如毛發許有,故可離也。」此意是說一切皆是幻相,本無毫末許是真實有者。正明其有,即是空也,所以可離。譬如翳眼見空花,花處即是空處。何必滅花而別取空,翳淨則花自無,此亦如是。
約性而言,若解得一真法界,則本無差別,本來常恒,那有我人衆壽諸相;約相而言,若解得五蘊本空,則知當其現我相時,便是空時,故我相即是非相也。而人相及一切衆生之相,亦莫非五蘊假合,本來皆空。故人相衆生相,亦即是非相。所謂壽者相者,因其相續未斷,故成此相。其實既曰相續,可見是念念遷流,刹那生滅,非壽者相即是非相乎。此人信解受持而能如是,便具叁空之慧矣,亦複四句俱離矣。何則?若未能洞徹我人衆壽本是幻相,非有現有者,雖能不著,乃是勉強抑製。亦即對有之無。見地既未真,不但用功費力,而根株猶在,斷靠不住。且縱能抑製不懈,亦是法執。如楞嚴所雲:縱令內守幽閑,亦是法塵分別影事,是也。其病在一守字,有所守,便有所執矣。何故如是,見未徹底故。今此人既徹見我人等相即是非相,是能洞明一切相有即非有也。有即非有,故見如不見。雖萬象紛纭,而胸次泰然。則不待抑製而彼自無,何所用其守哉。無所守,則無所執,是無法相也。且不但法空而已,我相即是非相,可見其非于相外而別取空,是亦無非法相也。豈非並空亦空乎。人空、法空、空空,是爲慧徹叁空。故此科標題曰不著空也。此人真是大根器,以其能一空到底,不是枝枝節節用功的。
前又謂之四句俱離者,何謂也?如上科不著有,此科不著空,是明離有離無也。而曰我人四相即是非相。既曰即是,可見此人並非將有無看成亦有亦無,非有非無,隔別不融。乃是見到有即是無。則其智慧已徹,空有同時,豈非四句俱離乎。自性清淨心,本離四句,無相不相,絕待圓融。此人今既超乎四句,不空而空,空而不空,圓融無礙,便是契入實相性體矣。故曰則爲第一希有之菩薩也。下科正結顯此義。
(寅)叁,結顯名諸佛。
【「何以故?離一切諸相,則名諸佛。」】
何以故者,問我人四相即是非相,何故稱爲第一希有耶?離一切諸相兩句,釋明其故也。諸相即是我人衆壽。相不止一,故曰諸也。而又曰一切者,因不但由身見而起我人等四相已也。前雲:若取法相,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衆生壽者。可見凡有所取,便成四相,故曰一切也。若約四句說之。或執有,或執無,或執亦有無,或執非有無。執則便有能執所執,能所便是對待,對待便成彼我之相;執既不一,便成衆生相;執情不斷,便成壽者相。故曰一切諸相也。實相之性,本是相不相俱離。故若能離一切諸相,便證法身,故曰則名諸佛。
諸佛有二義:(一)十方叁世諸佛也;(二)初住以上,極果以前,名分證覺,亦名分證佛。以能分證法身故。初住至究竟覺共四十二位,故名諸佛。約初義言,意謂十方叁世諸佛,皆因離一切諸相而得佛名。此人已絕四句,徹叁空,是離一切諸相矣。雖未遽至究竟佛位,而成菩薩無疑。故但曰第一希有,不曰最上第一希有。約次義言,自分證位初住菩薩以上,以至究竟覺,皆須離一切諸相以證法身。此人能離一切諸相,是已證得法身矣。雖未知其所證深淺,至少亦是初住菩薩而爲分證佛。亦即是信心清淨則生實相,成就第一希有功德。故曰則爲第一希有也。
此中所說我相即是非相雲雲,便是空有不二,…
《53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義(江味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