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行何事。遇何境,修何法,皆當正受安住是也。而忍辱則安忍中之一事耳。故曰安忍是總,忍辱是別。要知凡舉忍辱爲言,是意在以偏概全,以別明總。何以故?世間最難忍者,莫過無端受辱。此尚須忍,其他可知故。經論中,或用總名,或用別名,殊不一律。大約玄奘義淨兩法師所譯,皆曰安忍。他人譯者,多用忍辱。每有人疑是兩法,或議其優劣,實則總別雖若不同,而用以顯明正受安住之義,則無不同。正不必于此等處分別優劣。茲乘便詳釋兩名之義,以便貫通。
經文不曰忍辱,而曰忍辱波羅蜜,便是顯示忍辱時能行般若。何以故?若無般若,不稱波羅蜜故。而能行般若,便是能照性而離相,故曰如來說非忍辱波羅蜜也。何故應離相,下文正釋其義。
(寅)次,引證。分二:(卯)初,引本劫事;次,引多生事。
(卯)初,引本劫事。
【「何以故?須菩提!如我昔爲歌利王割截身體。我于爾時,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何以故?我于往昔節節支解時,若有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應生嗔恨。】
何以故者,自己設問忍辱應離相之故也。引事實者,欲以證明忍辱必應離相也。歌利王事,即在本劫。本劫名爲賢劫。以有千佛出世,一切賢聖甚多,故得此名。
劫字有兩義:(一)謂極長時間,(二)謂劫難。今是初義。所謂本劫者,指大劫言。每一大劫,分爲四中劫,名成住壞空。世界之有成住壞空,猶衆生之有生老病死也。每一中劫,又分爲二十小劫。每一小劫中,衆生壽命極短之時,大多數只有十歲。此時衆生惡極,生活苦極。養生之物,幾皆不生。所生者皆害命之物。是皆惡業所感也。故此衆生之數,亦複少極。經言彼時南贍部洲人數,共不過一萬而已。苦極思善,漸漸回頭,壽命亦漸漸增長。然增長甚不易,以其回頭向善,並非猛晉,乃是漸漸趨向爲善之途耳。大約經過百年,始增一歲。由是逐漸增長,至普通壽命有二十歲時,已經過千年之久矣。衆生見爲善之能得善報也。于是爲善者日多。養生之物,亦漸繁殖,人數亦漸漸加多,每百年增一歲。每百年增一歲,增至普通壽命有八萬四千歲時,增至極處矣。亦快樂至極處矣。樂極又複生悲,因善心漸減故。于是每百年減一歲。每百年減一歲,減至十歲,減至極處矣。又複回頭向善而增,則入第二小劫矣。而其一增一減,仍複如是循環。劫劫皆如是照每百年增一歲,從十歲增至八萬四千歲。又每百年減一歲,滅至十歲。依此推算,每一小劫之時間,爲一千六百七十九萬八千年。八十小劫爲一大劫,則一大劫之時間,爲十叁萬四千二百八十四萬年。然驟視之,雖曰十叁萬萬余年。其實成劫時,世界尚未完成。壞劫時,世界已漸漸壞,其時世上縱有衆生,其苦可知。至空劫時,尚無此世界,安有衆生。經言,世界逢壞劫時,佛以神力,移此世衆生于他方世界中也。僅僅一個住劫,是完整之世界,然又除去減劫之一半。其壽命增長,衆生安樂之時間,不過住劫中之增劫,一萬六千七百九十八萬余年耳。縱令高壽八萬四千歲,終不免生老病死之苦。細思此世,有何可戀!故今乘便將此世狀態詳細一說,大衆速速覺悟爲妙。
我世尊降生在住劫中之第九減劫,其時壽命,普通爲百歲至七八十歲。屈指至今,將叁千年矣。故今時壽命,七十爲最高,四十五十最普通,此報紙上所常見者也。照經上所說每百年減一歲計之,與事實實不相遠,足征佛語非虛。間有過百歲者,稀少已極。此必有特別善因,方能致此。乃是例外。往後將更減矣,生活將更苦矣。故生當此際者,惟有勸導大衆,同歸佛法。果能有大多數人持戒修福,世界立見太平。能種善因,必得善果。雖在減劫,未嘗不可獲睹例外之盛。佛言一切唯心造。又言一切法莫非幻相。故壽命之或多或少,世事之或治或亂,雖有定數。實則定而不定,事在人爲而已。更當普勸發大悲心,一心念佛,求生淨土,得一個究竟。則世出世間,皆有一個辦法矣。報佛恩在此,救一切苦在此,滿菩提願亦在此,願與諸君共勉之。
昔者往昔,明其爲夙世之事也。其時,世尊正現菩薩身,行菩薩道。爲者,被也。歌利,梵語。經中或曰迦羅富,或曰迦陵伽,或曰羯利,皆是此人。譯義則爲惡王,猶中國之稱昏君也。歌利時爲南天竺富單那城之王。爲人暴虐,好行慘毒之事。故得此惡名。彼時菩薩爲衆生故,在山坐禅。一日,王率采女,野外遊覽,倦而少憩。諸女采花,因至坐禅之所。菩薩爲欲斷彼貪欲,而爲說法。王忽仗劍尋至,怒責曰:何將幻術,誘我諸女。菩薩曰:我持淨戒,久無染心。王曰:汝得阿羅漢果耶。曰:不得。曰:汝得不還果耶。曰:不得。曰:汝今年少,既未得果,則具有貪欲,雲何觀我女人。答曰:雖未斷貪欲結,然心實無貪。曰:仙人服氣食果者,見色尚貪,況汝盛年。答曰:見色不貪。不由服氣食果,皆由系念無常不淨。曰:輕他誹謗,雲何得名持戒。答曰:有妒爲謗,無妒非謗。王曰:雲何名戒。曰:忍名爲戒。(由此可知,非一心安住于戒,不名持戒矣。)王即以劍斷其手足耳鼻,曰:忍否。答曰:假使大王分我殘質,猶如微塵,我終能忍,不起嗔念。群臣爭谏,王怒不息。時四天王雨金剛砂。王見恐怖,長跪忏謝。菩薩發願:若我實無嗔念,令我此身平複如故。作是誓已,身即還複。更發願言:我于來世先度大王。是故我今成佛,先度憍陳如,蓋此王乃憍陳如之前身也。此事見大涅槃經,毗婆沙論,而詳略不同,今會而引之。本經所雲割截身體,正指劍斷耳鼻手足言也。
前言若取法相,即著我人衆生壽者。則今言無我相雲雲,即是顯其不著忍辱法相也。不曰無忍辱相,而曰無我人等相者。因無我人等相,方能不著忍辱相。以明分別我人,是取相之病根也。無我人等分別,便是心安不動。乃能任其割截,忍此奇辱。故曰:我于爾時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爾時,猶言彼時,即昔被割截之時也。當知忍此奇辱,他人見之雲然耳。菩薩爾時若無事然,無所謂辱不辱,忍不忍。此之謂忍辱非忍辱。見到忍辱非忍辱,正是般若正智。故能內不見能忍,而無我相。外不見所辱,而無人相。菩薩坐禅,本期證道以度衆生。今則任人割截,是並此事而忘懷,置生死于度外矣。故曰無衆生相,無壽者相。此因菩薩具有般若正智,則通達一真法界。一真法界中那有人、我、生、佛、生、死,等一切對待之相。故爾四相皆無。四相皆無,則萬念俱寂。何所謂辱,何所謂忍乎。去而後方能忍此奇辱也。知此,則知一切行門,非仗般若不能成就矣。知此,則知一切修行人,非仗般若不能無挂礙,不能得自在,不能到彼岸矣。故曰一切諸佛及無上正等覺法,皆從此經出也。故曰隨說之處,一切天人皆應供養,經所在處,即爲有佛,若尊重弟子也。故凡聞而信解受持,爲他人說,乃至一四句偈等,皆得成就希有,得無量福德也。世間之人,縱令未能人人如是成就。但能人我分別之見少少輕減,則鬥爭亦必減少,世界當下太平,安居樂業矣。所以般若是佛教的真精神,是無上法寶。一切衆生皆應頂戴恭敬,讀誦受持,不可須臾離者。
第二何以故?是問何故應離四相。節節,猶言段段。支者,支離。解者,解剖。皆分析之意。段段分析,即指手足耳鼻,一一被其割截而言。應生嗔恨,反顯其不能忍。試思爾時無故受此奇辱,若非毫無人我等分別,萬念俱空,焉有不生嗔恨之理。
或曰:彼時發願平複,便能平複如故,必有神通,故能忍受苦痛耳。豈凡夫所能爲。此說大謬不然,乃是邪見,不可不辯。當知縱得神通,能受苦痛。假使嗔心一起,亦必不能忍受矣。何以故?神通與嗔心無涉故。雖具足貪嗔癡如邪魔者,亦能得通故。所以佛法不重神通者,因此。佛菩薩雖亦有時顯現神通,乃用以表法。或藉以感化頑強障蔽之衆生,不得已而偶一行之。修行時並不注重乎此。
且本經引此故事,意在明無上菩提,以大慈大悲爲根本,則必須離人我等分別之相,使其心一念不生,安住不動,然後乃得恩怨平等,成就大慈悲定。此定成已,然後乃得,雖遇極大之逆境惡緣,不生嗔恨。嗔恨毫無,然後乃得普度衆生,滿菩提願也。何以故?衆生剛強難度故。故菩薩之修忍行,意在于此。豈但有神通力者所能夢見。不然,如下文所雲:一日叁時以恒沙身命布施。此人具有絕大神通可知矣。此人不懼苦難,亦極難能矣,然而不如聞此經典信心不逆者,何耶?正明其若不信解受持般若法門,分別心必不能遣淨。分別心未淨,便是未達一真法界,證空寂之性體。則決不能成就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縱能舍無量無邊數身命,仍爲有漏。仍防遇緣而退。何以故?未達一真而空寂,便是無明未斷。則其信根,尚未成就故。然則有神通力者,縱能忍辱。其與菩薩之所以能忍辱者,根本上完全不同。豈可相提並論。故此下更引多生之事,以證忍辱之非易。非久久修學般若,得大空叁昧,正恐忽遇極大逆境惡緣,嗔心少動,盡棄前功。所以持說此經其福過彼舍恒沙身命者,其理在此。總以明不修般若法門,不能離一切相,契第一義空。終不能成就大慈大悲之菩薩耳。如是知者,乃爲正知。如是見者,乃爲正見。
至于發願平複,便得平複如故,則有叁義,一層深進一層。(一)佛加被故。所以有願必滿者,因此。(二)大慈悲故。所以蒙佛加被者,因此。試觀割截之後,乃發願來世成佛先度大王。可見所以無一絲嗔恨者,由其已得大慈悲定耳。定雲何得。無分別心故也。(叁)心清淨故。所以無分別心,得慈悲定者,因此。
蓋修學般若。觀照一真法界,無相不相,功行深醇,一心清淨。心清淨故,法界清淨。此時悲願之力偉大無邊,有願即成。謂之諸佛加被也可,謂之唯心所現也可。何以故?已證心佛衆生叁無差別故。如曰神通,此正佛門大神通,所謂漏盡通是也。豈彼有漏之通,所可同日語哉!
前段,(即第一句何以故下…
《53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義(江味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