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喜;下與一切衆生,息息相通,同蒙攝受。則是念念上求,念念下化,故同成一大光明海也。
又複我心佛心,既同一性海,則亦不分別極樂世界在虛空法界外,在虛空法界內;亦不分別極樂世界在心內,在心外。故同成一大光明海也。但蓦直念去者,不分別有好相,無好相,得速效,不得速效。但如是所向無前,至誠念之而已。
更須勤提應字,以振作之,不令懈怠。常作念曰:所發何心耶?衆生待救方殷,諸佛相期甚切,若少懈怠,則所發心,便成妄語,努力努力。以爲策勵,此是應門。若起他念,則依前不應門中所說叁種正念,自呵自責。並將若心有住則爲非住二語,懇切提撕,綿綿密密,不令間斷。
須知起念即妄,念佛之念,亦妄非真。何以故?真如之性,本無念故。但因凡夫染念不停,不得已故,借念佛之淨念,治其住塵之染念。蓋念佛之念,雖非真如之本體,卻是趨向真如之妙用。何以故?真如是清淨心,佛念是清淨念。同是清淨,得相應故。所以念佛之念,念念不已,能至無念,故曰勝方便。此義前雖略說,以是要義,故複徹底說之。
極槳世界,亦是幻相,然而不可不求願往生者,淨幻非同染幻也。何以故?清淨土,本由清淨心颢現故。(所謂心淨則土淨也。當知淨土淨心,本來不二,但約攝受衆生言,無以名之,強名曰土耳。)求生淨土,尚有多義,不可不明。今略說其最要者。
(一)在凡夫位,應舍染趨淨故。(凡夫分別心未除。若無趨舍,不能振作。此正前所謂隨順世間因果對待之理,令種絕待勝因,以克絕待勝果。乃佛法之妙用也。至生淨土後,則供養他方諸佛,普度遍界衆生,何嘗住著淨土之相。可知修因時,令舍染以趨淨者,不過借爲出生死海,滿菩提願之過程耳。)
(二)親近彌陀,成就信根故。(由凡夫修至正定聚,須經無數劫。若不親近佛,誠恐退心,此求生淨土之重要原因也。)
(叁)行菩薩道,應現起莊嚴妙相之清淨土,以救癡迷著相之苦衆生故。(尚應現起,何礙求生?且今之求生,正爲速證無生,乃得現起無邊淨土也。)
(四)二邊皆不可著故。(一切染幻,尚應空有不著,何況淨幻。蓋知心淨則土淨,不著有也。求彌陀之接引,不著空也。何以故?非仗他佛之力,自佛不易現前故。)
(五)得體應起用故。(二乘以有體無用被呵。故大乘修行,應體用具足。當知求生淨土之義,質言之,即是求證淨心之體,現起淨土之用耳。蓋一切衆生見其往生瑞相,自然發起信心,所以求生淨土,自利中,便有利他之用。不但親近彌陀之後,能有現起無邊淨土之妙用已也。
(六)性體空寂,無相無不相故。(念佛須念至一心不亂。至此,則念而無念,尚何心土染淨之可說,無相也。而正當此際,阿彌陀佛與諸聖衆,便現在其前,無不相也。由此可悟念佛義趣,與般若毫無異致。)
(七)知一心作而無礙故。(性相本來圓融。染幻尚無礙,淨幻豈複有礙。凡曰有礙者,以其不知一切心造,取著外相故。若其知之,則不著不壞,性相圓融,一切無礙矣。)
以上皆求生淨土極要之義。知此,則知淨土與般若,求生與離相,語別而義實無別。蓋般若從空門入道者,乃是即有之空;淨土有門入道者,乃是即空之有。合而觀之,正是空而不空,不空而空。故兩門合修,正與如實空如實不空之本性相應。亦正是無相無不相之實相。舍此不圖,豈非自誤。
觀上來所明離相離念之義,可知欲求不住六塵,其道無他,要在冥相忘懷而已。至于前雲,將經中要句要義,存養詠味,此是用以觀照遣執。所謂以幻除幻之法,與冥相忘懷,初無有礙。當知不應住,無所住,是但除其病,不除其法也。即色聲香味觸,供佛度衆,乃至養此色身,皆不能廢而不用。若能不著,何礙之有。當如是領會也。
上來所說提起正念,極有關系。恐或忽略,今再說明其理。當知提起正念,正是生心。而提正念,即所以息住相之妄念,正是生無所住心也。名爲正念者,以其是根據各大乘經所說之理而來。故提此正念,便是觀慧。具此正觀之慧光,不但能息妄念,並令心不沈沒。不似用他法而無觀慧,縱令妄念暫息,而心中漆黑者,所可比擬也。
或曰:念即是觀。故念佛念咒,皆能了生死見本性。若如適才所說,豈念佛念咒,皆不如提正念乎。曰:君言似是而非,由于知一漏萬,以偏概全,于佛理未能融會貫通故也。當知密宗重在叁密相應,意密便是作觀。若但念咒,不知作觀,只能得小小益處。求了生死見本性,則未能也。念佛亦然,上品生者,必須于第一義心不驚動,以其有觀慧也。否則只能仗彌陀攝受之力,令得不退,免入輪回。此惟淨土法門,有此特異方便,爲一切法門所無。若欲見本性,必須花開見佛而後可。而欲花開,必須明第一義,智慧發生而後可。此所以中下品生者,生淨土後,仍須勤修,動經塵劫。由此可悟觀慧之要矣。
念即是觀,固然不錯。然必念中有觀,方可曰念即是觀也。即以觀言,複有理觀、境觀之不同。理觀者,依佛說道理而作觀也。如上所提正念是也。既是依據佛理,則觀之便能開其正智,故曰觀慧也。境觀者,依境作觀也。此又有二。(一)聖境。(二)塵境。觀聖境者,淨土,如觀極樂,觀佛身相好,及十六觀經中所說。密宗,如道場觀,法界觀,及觀本尊,皆是。此等聖境,本由淨心現起,便與淨心不二,故觀之能令妄想息,真心現也。至密宗之觀阿□字,此是觀本不生義,乃觀理,非觀境矣。若觀一切塵境,必須依佛所說,觀其無常不淨,遣而去之,乃是正觀,亦爲觀慧。否則名爲邪觀。質言之,即不應觀也。此等道理,不可不知也。以觀理觀境之義相通,故修密宗淨土,若不能依其本宗作觀,便應常提正念以補助之。更當多讀大乘,開其觀慧如前次所說是也。此理尤不可不知也。
至于平時修行,若但修般若,誠恐見理少有未圓,落于偏空而不知。尤慮其心怯弱,或致退失于不覺。若但修念佛,不但生品不高,且恐未能一心。何以故?不知離相,必住六塵。心有塵擾,豈能一心!故莫若離相與求生,合而修之。念佛,生心也。離相,無所住也。此心雖空空洞洞,卻提起一句佛號,正是生無所住心也。妙莫妙于此矣!穩莫穩于此矣!
前言離相與求生,語別義無別。無別之義,可片言而明之。曰:離相是並離非法相,求生原爲證無生,豈有別乎?但般若是開空門,以除著有之病,故但曰離相。淨土是開有門,以除偏空之病,故但曰求生。此語言上所以不無差別耳。離相求生同修矣,而前說之行解方便,仍當同時並進。若解之一面,得其方便,則可以增智慧,養道心。若行之一面,得其方便,則喜怒哀樂,或不致牽動主人翁。亦不致矜張急躁,自是自滿。不然,正念必提不起,千萬勿忽。
以上所說一一做到,修行之能事盡矣乎?遠哉遠哉!以靜中雖有把握,動中或不免慌張。故平時修,起心動念時修,之外,更須于對遇境緣時用功,以曆事而練心焉。且上來所說,只是修慧,而未修福。當知慧是前導,福爲後盾。大白牛車,須具福慧二輪,乃能運到彼岸也。若不修福,既未與衆生結緣,雖成菩薩,衆生不能攝受也。況福不具足,便是慈悲不具足。菩提心以大慈大悲,自覺覺他,平等不二,爲本。若不廣修六度萬行,菩提心既已欠缺,般若正智,亦未必能開。何以故?但修慧不修福,仍是我相未除。既不平等,又不慈悲,諸佛未必護念。勢必障礙叢生,欲修不得故。此所以又說下科,應不住以行布施也。
(寅)次,結成無住布施。分二:(卯)初,結不應;次,結成應。
(卯)初,結不應。
【「是故,佛說菩薩心不應住色布施。】
是故二字,承上文來。其語氣,緊蹑若心有住則爲非住。既是有住則非,所以心不應住。亦即結成經初,不應住色聲等布施之義也。但引不應住色一句者。色者,色相。舉一色字,便赅攝一切境界事相,不必列舉矣。意若曰:由是有住便非之故,所以我前有,菩薩于法應無所住行于布施,不應住色等布施之說也。蓋指示聞法者,須將若心有住則爲非住之義,以證經初所說,則其義自明。
但舉不應住色布施一句,複有深意。蓋色即是相。舉此爲言,正與上文應離一切相發菩提心相呼應。使知所謂離相者,是應離其心中執著色聲香味觸法之相,並非應離布施六度之法也。經初說不應住色布施,其上原無心字。今特加一心字者,又是與上文數心字相呼應。使得了然,所謂發菩提心者,即是發六度心耳。且使了然,所以不應住六塵生心者,正爲行布施六度耳。然則心不住塵,並非沈空滯寂可知。所以前來既說不住,又說生心,且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也。更可了然,既是心不住塵,正爲廣行六度。則當其行六度時,亦應心不住塵可知。所以今文又曰:應生無所住心也。得此一句,前說諸義,彌複參伍錯綜,七穿八透。世尊如是而說,無非欲使聞法者,得以融會貫通,深解義趣,以便觀照得益耳。
總之,菩薩心不應住色布施,是緊承有住則非來。而有住則非一語,原是反顯應離相而發心。故說此科,亦是爲闡明離相發心之義者。蓋除布施六度外,既無菩提心之可發。若心于色塵等相,一有所住。其心便已爲境所轉。則布施等功行,必不能圓滿。尚得謂之發菩提心乎。故應不住六塵,離一切相。乃得廣行六度,利益一切衆生,圓滿其所發之菩提心耳。下科菩薩爲利益雲雲,正對此點暢發其義也。佛說二字,亦有深意。佛者,果德之稱。菩薩行滿,名爲成佛。欲知山下路,須問過來人。今曰佛說,使知心不應住色布施,乃經驗之談,非同理想。發大心者,應如是信解受持也。菩薩即指發菩提心者。經初菩薩摩诃薩,是其前例。
說至此處,更有要義,不可不明。其義雲何?長老問應雲何住?世尊乃答以應無所住,其命意果何在耶?至于無住爲本經主要之旨,所謂無住則離相,離相則證性。此等道理,上來已詳哉言之。…
《53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義(江味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