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53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義(江味農)▪P58

  ..續本文上一頁性,無實無虛,遠離二邊。既全性以起修,自全修而證性耳。

  (辛)五,極顯經功。分四:(壬)初,約生福顯;次,約滅罪顯;叁,約供佛顯;四,結成經功。(壬)初,又二:(癸)初,立喻;次,顯勝。

  (癸)初,立喻。

  【「須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複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後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如是無量百千萬億劫,以身布施。】

  此第五極顯經功一大科,乃推闡無住以開解之最後一科,不但爲推闡開解之總結,亦前半部之總結。而語脈則緊承上文生起。因上文言受持讀誦此經,皆得成就無量無邊功德。何故能如是成就耶?故極顯經功以證明之。雖然,此一大科既是總結前半部,而前已叁次較顯矣。乃複說此以極力顯之者,實因此經之義,不可思議。上雖較顯叁次,猶爲言不盡意。故今乘上文文便,複徹底以發揮之。不過由上文引起,非專爲上文也。

  當知顯經功,即是顯般若正智。此智乃是佛智。所謂無上正等正覺。爲我世尊曆劫以來,爲衆生故,勤苦修證所得。即上文所說,無實無虛之法是也。今將此法和盤托出,而成此經者。爲未見性者,示以真確之圖案故;爲指引衆生到彼岸之方針故;爲以親身經驗告人,俾有遵循故。蓋憐憫一切衆生,自無始來,冥然不覺,長撄苦惱,或因障重而不聞佛法,或雖聞而未得法要,則前障未除,後障又起,所謂因病求藥,因藥又成病,則坐在黑山鬼窟裏,如人入闇,而無所見,有何了期。故精約前八會所說般若之義,而更說此經。真乃句句傳心,言言扼要。能令衆生開其始覺,以合本覺,而成大覺。果能信解受持,便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見種種色。且明告之曰:諸佛及無上正等覺法,皆從此經出。則此經是佛佛傳家法寶可知。我世尊因亟欲傳授家寶,亟欲一切衆生皆知此經利益之大,不可思議。正所謂開自性叁寶,成常住叁寶,能住持叁寶者。就極低限度言之,亦足以啓發善心,挽回世運。所以又複極力顯揚此經功德,俾聞者生難遭想,生歡喜心,努力讀誦,信解受持,皆得成就最上第一希有。此極顯經功之最大宗旨也。

  顯經功中,先顯能生殊勝之福。若不設一比喻,雲何殊勝,便顯不出。故假立一極大布施之福,以爲後文顯勝之前提,故曰立喻。初日分,中日分,後日分,是將一日分爲叁分,猶今人言上午中午下午之類。恒河之沙,極細極多,不可數計。劫者,梵語劫波,謂極長時間。今不止一劫,乃是百千萬億劫。複不止百千萬億,乃是無量之百千萬億劫。華嚴經雲:阿僧祇阿僧祇,爲一阿僧祇轉。阿僧祇轉阿僧祇轉,爲一無量。阿僧祇已是極長極多不可計算之數,又將此不可計算之數,倍倍增加而爲無量,豈有數可說哉!則無量百千萬億劫,猶言無數劫而已。每日以一身命布施,已非凡夫所能爲。況一日叁時,每時亦不止一身命,乃是如恒河沙不可數計之身命。況不止一日、一年、一劫,乃是無數劫中,一日叁時,以不可數計之身命布施。曆時長極矣,布施重極矣,行願亦堅極矣,此菩薩之行門也。其福德之大,亦豈可以數計,而不及聞此經而生信者,何故?此理下詳。

  (癸)次,顯勝。分叁:(子)初,約福總示;次,舉要別明;叁,結顯經勝。(子)初,又二:(醜)初,聞信即勝;次,持說更勝。

  (醜)初,聞信即勝。

  【「若複有人,聞此經典,信心不逆,其福勝彼。】

  不逆者,不違也。聞得此經,深信非依此行不可,便發起一一如法行之之大心,是爲信心不逆。即是發決定起行之信心。此中雖但言信,含有深解在。若非深解,決不能發此不逆之信心也。初發此心,固不如下之已經起行。然起行實本于發決定心。故發心時,其福便得超勝長劫布施無數身命之菩薩。此中福字,正指下文荷擔如來,當得菩提,果報不可思議言。故非他福所可比擬。

  (醜)次,持說更勝。

  【「何況書寫,受持讀誦,爲人解說。】

  發心即勝者,正因其決定起行也。則已經起行後,其福更勝,自不待言。何況者,顯其更勝也。書寫者,爲廣布也。古無刻本,專賴書寫,始得流傳,故但就書寫言之。如今日發心宏揚此經,無論木刻、石印、鉛版,其功德與書寫者同,非定要書寫也。先之以書寫者,明其如法發心,先欲度衆。而先以此經度衆,又明其發心即爲紹隆佛種。受持讀誦,雖若自度,實亦度他。因受持即是解行並進,而所行不外離相叁檀。離相叁檀,正爲利益一切衆生故也。讀誦,亦所以薰習勝解,增長勝行,非爲別事。爲人解說,是行法施以利衆。此經甚深,發心爲衆解剖無謬,樂說無礙,令聞者得明義趣,啓發其信解受持之心也。此句說在後者,不能受持讀誦,無從爲人解說故。合而言之。是說此人既能傳布此經以利衆,複能依法實行以利衆,更能廣行法施以利衆,足證其真是信心不逆。故初發此心時,便勝彼多劫布施無數身命之菩薩。

  其所以勝之理,下文世尊自言之,即教義、緣起、荷擔,叁者俱勝故也。其義在下,今亦無妨說其概要,以便貫通。此經是極圓極頓法門,故曰教義勝。是爲圓頓根機說,令佛種不斷,故曰緣起勝。荷擔勝者,試觀此人信心不逆,便是機教相扣,非般若種子深厚者莫辦,是其慧勝。書寫受持,乃至解說,正是不斷佛種,是其悲、其願、其行,皆勝。悲智行願,一一具足,故能荷擔如來,是爲荷擔勝也。而彼長劫布施身命菩薩,雖難行能行,行願堅固。然若不具般若正智,便只能成五通菩薩,終不能理智雙冥,得漏盡通,而證究竟覺果,一不及也。既不具般若正智,自他皆不能達無余涅槃之彼岸,則無論如何苦行,皆非紹隆佛種之行,則利益生終有盡時,二不及也。

  總之,般若是佛智,便是佛種,故爲叁寶命脈所關。況此金剛般若,文少義多,闡發義趣,一一徹底。若于此經不能信心不逆,則見地既不徹底。其悲、其願、其行,又何能究竟圓滿。且既不能信心不逆,自不能受持解說,廣爲宏揚。則佛法究竟義不明,佛種便有斷絕之虞。此中關系,極其重大。則信心不逆之人,豈彼但知長劫苦行者,所能及哉!世尊說此,非謂不應苦行也。是明但知苦行,不具正智,則不能成究竟覺,不能紹隆佛種。而信心不逆,宏揚此經者,既能不斷佛種;而又空有不著,則如彼苦行亦能行之裕如。此能者,彼不能。彼能者,此亦能。則孰爲優勝,不待煩言矣。

  由此觀之,可悟觀行二門,雖然並重,而以觀慧爲主。此般若所以爲諸度母也。更可悟雖觀慧爲主,而觀慧要在實行中見,(經中處處以布施與無住並說)即明此義。此般若所以不能離諸度而別有也。故一切佛,一切大菩薩,雖以大空叁昧爲究竟。然是于熾然現有時,便是大空叁昧。非一切不行,而坐在大空中也。果爾,亦不得名爲大空叁昧矣。何以故?大空者,並空亦空故。是絕待空,非對待空故。此義緊要,正是般若精髓,務須徹底領會,徹底明了。

  上來四次較顯經功,次次增勝,當知非謂經義,前後有如此懸遠之差別,實顯信解有淺深之不同耳。此義前曾說過,然關系甚要,恐有未聞者。況又加入今次之較顯。茲當並前叁次,徹底明之。

  如初次于生信文中,以一大千世界寶施顯勝者,是就能生信心以此爲實,乃至一念生淨信者說。以明其既知趨向佛智,便是承佛家業。種殊勝因,必克殊勝果。將來便不止作一梵天王也。

  第二次于開解文初,以無量大千世界寶施顯勝者,是說在應生清淨心後。是爲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者而說。以明人能信解及此,自他兩利,是已成就無上菩提之法,則大有希望矣。故其功德過前無量倍。此處成就,非謂成就無上菩提,乃是成就其法,謂已了解之,修行之矣。不可誤會。

  第叁次,于開解文中,以恒沙身命施顯勝者,是說在闡明如何奉持之後,以明若能如是信解持說,則其功行更爲鞭辟入裏,何以故?不但知伏惑,且知斷惑,可望證得法身故。故不以外財之七寶布施顯,而以內財之身命布施顯。

  今第四次以無數劫長時無數命施顯勝者,是說在深解義趣及自證之法後。以明其既能信心不逆,便不必經長時之苦行,便能如我所證得者,而證得之。何以故?上來猶未能一一如法。今則信心不逆,是一一如法矣。何以能一一如法?由其已開解慧,知非如此不可,故能堅決其心,實行不違,是已背塵合覺矣。正所謂初發心時,便成正覺之人也。(見華嚴經。)便具有成就無上正等正覺資格。下文所以曰荷擔如來,當得菩提。故雖尚是凡夫,其功德已超過長劫苦行之菩薩也。當知世尊所以如是由淺而深,四次較顯者。意在使人明了,有若何信解受持程度,便有若何功德,所謂功不唐捐。而宗旨則注重在信心不逆。何以故?若不發決定心,一一依教奉行,則不能荷擔如來,不滿世尊說經之本懷故。故一切學人,不但前半部約境明無住,應信心不逆。即後半部約心明無住,亦應信心不逆。方合世尊說此極顯經功,及說此信心不逆之宗旨。故前雲不過因上文生起,乘文便以發揮之耳。豈專爲前半部,而說哉。當如是知也。

  試觀此一大科,是于上來諸義已作結束之後,特別宣說。其末曰:是經義不可思議,果報亦不可思議。此二語既以收前半部亦以起後半部。可見前後義趣,原是一貫。而中間所顯教義、緣起、荷擔、叁勝,以及生福滅罪等功德,豈得曰:僅前半部有之,與後半部無涉乎。斷無是理。則凡此一大科中所說,其爲統貫全經也明矣。(後半部之末雲:于一切法應如是知,如是見,如是信解,不生法相。正與信心不逆相呼應。)

  或問曰:信心不逆,與起信論中信成就發心,是一是二?答曰:論位則不一,發心則不二。當知論中是說十信位中修習信心成就,發決定心,即入初住。初住,乃聖位也。今不過初發決定依經起行之信心耳,信根豈便成就。既未成就,尚是凡夫。一聖一凡,相去懸遠,故曰論位則不一。然而信成就者所發決定心,攝有叁心。一…

《53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義(江味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