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53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義(江味農)▪P59

  ..續本文上一頁者直心,正念真如法故。二者深心,樂集一切諸善行故。叁者大悲心,欲拔一切衆生苦故。今信心不逆之人,是信得信心清淨則生實相,信得應生清淨心,豈非正念真如之直心乎。又複信得利益一切衆生,應空有雙離,行布施六度,豈非樂集一切諸善行之深心,拔衆生苦之大悲心乎。(六度萬行,是樂集諸善行。利益一切,是拔苦也。)故曰發心則不二。何故凡夫發心便同聖位?無他,蒙我本師,授以傳家法寶故耳。可見此經,真是大白牛車。若乘此車,直趨寶所無疑。以上因恐有見起信論而發誤會者,故特引而明之。

  更有不可不知者,此經觀行,極圓極頓。果能深解義趣,信心不逆,其爲圓頓根器無疑。而圓頓人乃是一位攝一切位,謂不能局定位次以論之也。因其已開佛知佛見,豈但初發信心,能與初住菩薩所發心同,且可一超直入,立地成佛。惟在當人始終不逆,荷擔起來,決定當得無上菩提也。

  信心不逆中,既具直心、深心、大悲心。當知此叁心,即是叁聚淨戒。蓋離相發心,以正念真如,自無諸過,故直心便是攝律儀戒;離相修布施六度,以樂集一切善行;則深心便是攝善法戒。爲利益一切衆生行布施,以拔一切苦,則大悲心便是攝衆生戒。由此可悟經初言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爲實之所以然矣。蓋持攝律儀戒,可以發起直心;持攝善法戒,可以發起深心;持攝衆生戒,可以發起大悲心。而修福又所以助發深心悲心者也。然則欲于此經信心不逆,決定當從持戒、修福做起,彌複了然矣。複次,叁心既具,便能成就叁德叁身。蓋正念真如之直心,能斷惑而證真,故是斷德,成法身也;樂集諸善行之深心,因具正智故能樂集,既集善行,必獲勝報,故是智德,成報身也;拔一切苦之大悲心,廣結衆緣,不舍衆生,故是恩德,成化身也。信心不逆,成就如是種種功德,其福之殊勝爲何如耶!故下文曰:荷擔如來,當得菩提,是經義不可思議,果報亦不可思議也。

  (子)次,舉要別明。分叁:(醜)初,約教義明;次,約緣起明;叁,約荷擔明。

  (醜)初,約教義明。

  【「須菩提!以要言之,是經有不可思議,不可稱量,無邊功德。】

  信心不逆,依教奉行者,其福勝彼長劫苦行菩薩,理由安在?其要點可概括爲叁端,依次說明,故曰以要言之。此句統貫下文緣起、荷擔、兩科。

  不可思議,指法身言,法身即是體也。性體空寂,離名字相,離言說相,離心緣相。故必須離相自證。所謂言語道斷,(不可議。)心行處滅,(不可思。)故曰不可思議。是經之中,凡明離相離念,一切俱遣之義者,爲此。不可稱量,指報身化身言,報化即是相用也。證得法身則報化顯現,而報身高如須彌山王,有無量相好,一一相好有無量光明,非言語所可形容,(不可稱。)化身則隨形六道,變現莫測,非凡情所能揣度。(不可量。)故曰不可稱量。是經之中,凡明布施六度,利益衆生之義者,爲此。體相用叁大,性本備具。故既不應著相,亦不應壞相,乃能有體有用。是經之中,凡明二邊不著,空有圓融,福慧雙修,悲智合一之義者,爲此。此是將不可思議不可稱量兩句,合而觀之,以明義也。

  此兩句既明理性,故接說無邊以明事修。無邊者,離四句之意。不但有無二邊離,並亦有亦無、非有非無之二邊亦離,是之謂無邊。邊見盡無,中道自圓。此全經所以以無住二字爲唯一之主旨也。功謂一超直入;德謂體用圓彰。蓋是經教義,乃是理事雙融,性修不二,能以一超直入之修功,成就體用圓彰之性德者。故曰是經有不可思議不可稱量無邊功德。以上是將無邊功德約自修說。然此四字,亦兼利他說。自他兩利,爲菩薩道故。蓋法身周含法界,法界無邊,況法身乎。報身則相好光明,無量無邊。化身則隨緣示現,妙應無方,無方亦無邊意也。叁身無邊,故能遍滿無邊法界以度衆生。謂是經教義,有令人成就體用無邊之叁身,以利益無邊衆生,(功也。)同證無上菩提。(德也。)又複展轉利益,展轉證得,其功德亦複無邊。而信心不逆者,既依教以奉行,當得如是功德。此其福勝彼之理由一也。教義勝,是約經說。若約人說,當雲熏習勝。

  (醜)次,約緣起明。

  【「如來爲發大乘者說,爲發最上乘者說。】

  緣者,機緣。起者,生起。謂教義之生起,起于機緣,明法必對機也。

  發,謂發心。大乘者,菩薩乘。最上乘者,佛乘也。大乘教義,有圓有別,有頓有漸。佛乘教義,惟一圓頓。發大乘,謂發行菩薩道之心;發最上乘,謂發紹隆佛種之心。明此經是爲此等人說也。若約教義言,是經前半之義,非盡圓頓。後半之義,專明圓頓。又複前半非盡圓頓者,非謂有圓頓有不圓頓也。乃是一語之中,往往備此二義。故我前雲,淺者見淺,深者見深,隨人領解。此世尊說法善巧,循循善誘之苦心也。故爲發大乘者說,爲發最上乘者說兩語中,含有二義。一明所說者有此兩種教義;一明爲發此兩種心者說也。曰如來者,明其從大圓覺海中自在流出也,明其句句傳心也。

  如來既爲如是發心者說,則信心不逆,依教奉行之人,其發如是心可知,其開佛知見可知,其爲紹隆佛種也亦可知。此其福勝彼之理由二也。緣起勝,是約說者邊說。若約不逆邊說者,則爲發心勝,根器勝也。

  (醜)叁,約荷擔明。分二:(寅)初,正顯;次,反顯。

  (寅)初,正顯。

  【「若有人能受持讀誦,廣爲人說,如來悉知是人,悉見是人,皆成就不可量,不可稱,無有邊,不可思議功德。如是人等,則爲荷擔如來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流通本,成就上有一得字。唐人寫經無之。唐宋人注疏中,亦無得字之義。足證爲明以後人所加。加者之意,必以爲初發心人,豈便成就,不過當來可得成就耳。疑其脫落,遂加入之。殊不知此中所說成就功德,是指荷擔如來言,非謂便成如來也。經意正以荷擔如來,爲其福勝彼之最大理由。若其荷擔尚未成就,則是勝彼無理由矣。何以故?初發心修行之凡夫,其福勝彼長劫苦行之菩薩者,因其發紹隆佛種之心,修紹隆佛種之行故也。荷擔如來,正明其能紹隆佛種也。此而未成,何謂勝彼耶。且上明教義勝緣起勝者,爲荷擔勝作前提也。蓋因其教義緣起俱勝,所以信心不逆,依教奉行,便爲荷擔如來耳。倘若荷擔功德,尚待將來,是其未受殊勝教義之熏習,不合殊勝緣起之資格,可知。則上言聞此經典,信心不逆雲雲,便成虛語。若其實是信心不逆,而又未成荷擔功德,教義緣起,尚何殊勝之有。則上言是經有不可思議等功德,如來爲發大乘最上乘者說,又成虛語。一字出入,關系之大如此。前雲凡讀佛書,切忌向文字上研究。因研究文字,無非以淺見窺,以凡情測,勢必誤法誤人故也。今觀此處妄加一字出入有如是之大,則不但有誤法誤人之過,竟犯謗佛謗法之嫌矣。可懼哉。察其所由,無他。教義不明,專向文字推敲故耳。何以言之。在妄加者意中,必系誤會不可量等功德,即爲上文不可思議等功德。故以爲初發心修行人,豈能成就。遂加一得字以辨別之。殊不知此處文字,雖與上文相似。然既顛倒說之,道理便大大不同,功德亦隨之而大大不同,豈可混而爲一乎。今竟儱侗颟顸,至于如此者,無他。教義不明故耳。教義雲何得明?多讀大乘以廣其心,勤修觀行以銷其障,常求加被以開其慧。以如是增上緣熏習之力,久久自明。若執文字相求之,則如人入闇,永無所見矣。此是明佛理之要門,故不憚言之又重言之。

  不可量雲雲,義蘊精奧,茲當詳細剖解之。然欲說明此中之義,仍不得不將上文之義,摘要重述一遍,兩兩對勘,較易明了。其重述處,道理互有詳略,聽者須將前後詳略互見之義,融會而貫通之。

  上文是經有不可思議、不可稱量無邊功德句,含有兩義。(一)不可思議,是說法身,亦即是體。不可稱量,是說報化身,亦即相用。合此兩句言之,爲備具體相用叁大之性德,亦名理體。若將性德細分之,則惟法身之體,名爲性之體。報化身之相用,則名爲性之用。因其是性具之用,故可渾而名之曰性德,曰理體也。此等名義,每有未能徹了者,茲乘便一言之。無邊,是說修功,謂離四句也。合之上兩句,爲性修對舉。功德二字,功謂一超直入之修功,德謂體用圓彰之性德。總以明是經教義有理事雙融,性修不二,一超直入,體用圓彰之功德也。(二)不可思議、不可稱量義同上。但前約備具叁大之性言,以與無邊之修對。今則分而明之。不可思議,可約性體言。不可稱量,可約性用言。無邊,泛指一切。利益衆生爲功,長養菩提爲德。則無邊功德四字,是專約利他言。若對上性用說,此即所謂用之用也。總以明是經教義,有證體起用,遍滿無邊法界,利益衆生,同證菩提,無量無邊之功德也。

  此處則先說不可稱量,繼說無邊,後說不可思議,與上文完全倒換,一不同也。且不曰不可稱量,乃分開而倒說之,曰不可量,不可稱,二不同也。又不但曰無邊,複添一有字,而曰無有邊,叁不同也。不可思議則仍舊,如是等處,其義精絕。

  當知體相用叁大,從來不離,其惟一湛寂,絕名離相,而爲相用之本者,則名之爲體。與相、用迥然不同處,甚易明了。若相、用二者,卻是分而不分。蓋報化二身,皆由性具之用大所現。正因其能現報化身,故名用大也。而性具之無量淨功德所謂相大者,即附于報化身而形諸外,故曰分而不分。此上文所以合而說之曰不可稱量。此理細讀起信論,便可了然。

  然而相用雖分而不分,亦複不分而分。故報化二種身,不但所現之相,所起之用,各各不同。而修因時所發之心,亦各不同(因行是同,但因心不同,下當言之,須細辨明。)正因其發心不同,故所現之相,所起之用,各各不同也。蓋報化之相用,雖皆由于修離相之六度萬行,福慧具足,而後成就。(此明其因行同。)然而報身是由發廣大無盡之願,知得六度萬行,緣…

《53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義(江味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