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53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義(江味農)▪P62

  ..續本文上一頁。因其前生造有善業,其果先熟。或多生善果之余福未盡。而惡果受報之時猶未到。所以今生尚未墮落者,因此。然而有因必有果。若非別造殊勝之因,速證殊勝之果者,定業之報,其何能免!所謂善惡到頭終有報,只爭來早與來遲是也。應墮惡道句,正明此義。古德雲:萬般將不去,惟有業隨身。此言萬事皆空,惟有因果在。由是觀之,人生在世,有何趣味?真如木偶人做戲,被業力在黑幕中牽引播弄。若非擺脫羁絆,則上場下場,頭出頭沒,做盡悲歡離合,供旁觀者指點,自己曾無受用,曾無了期,不知所爲何來也。又觀本科所說,可知凡論因果,必通叁世觀之,乃不致誤。蓋人之造業,純善純惡者少。大都善惡複雜,因既不一,果遂不能遽熟。所以必應通觀叁世,方能知其究竟耳。

  (二)造業,業障也。墮惡道,報障也。而是人先世不知罪業之不可造,惑障也。惑、業、報,亦謂之煩惱、業苦。名惑爲煩惱者,惑于我見,故生煩惱。名報爲苦者,約凡夫說也。明凡夫之報,雖大富大貴,乃至生天,到頭免不了一個苦字也。此惑、業、苦,皆名爲障者。凡夫不知此叁,皆是虛妄相想,自無始來至于今日,執迷不悟。遂被此叁,障其見道,障其修道,障證道,故謂之障也。所以學佛唯一宗旨,在于除障。所有小乘、大乘、最上乘、一切佛法,一言以蔽之曰:除叁障而已。此科先明叁障,以爲下科除障張本。

  (叁)此科是明業力不可思議也。受持讀誦此經,爲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所應供養者。今以夙業故,反而被人輕賤。業障之力大矣哉。當知業起于心。心何以造業,惑也。惑也者,所謂無明也。無明者,無智慧也。一切小乘大乘法,雖皆能除障。而惟最上乘之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尤爲除障之寶劍。何以故?金剛者,能斷之意,即謂斷惑。般若者,佛智之稱,以佛智照無明,則無有不明。故喻以金剛。波羅蜜者,到彼岸之謂。蓋起惑爲造業招苦之根。惑滅則業苦隨之而滅。叁障既消,便, 叁德圓成,叁身圓顯。是之謂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則達于彼岸矣。故觀此經經名,便可知其是斷惑除障,達于究竟之經。所以經功不可思議。下科正明此義。

  (癸)次,明滅罪得福。

  【「以今世人輕賤故,先世罪業則爲消滅,當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此科正明經功不可思議也。以今世人輕賤故,先世罪業則爲消滅兩句,昔人有釋爲轉重業令輕受者,(見圭峰纂要及長水刊定記。)此釋不宜局看。若局看之,便與佛旨多所抵觸。何謂與佛說抵觸耶?試觀上科,于爲人輕賤之下,即接曰是人先世罪業,應墮惡道。正明其被人輕賤,是由夙業所致,亦即應墮惡道之見端也。其非別用一法,轉而令之如是也,彰彰明甚。此中消滅之言,不可誤會爲善惡二業兩相抵消。佛經常說因果一如之理,所謂如是因,如是果。又曰:假使百千劫,所作業不亡。足見善惡二業,各各並存,不能抵消矣。即如本經,前雲能信此經,已于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若可抵消者,先世罪業早已抵消矣。何致今世依然應墮惡道。將前後經文合而觀之,其爲各有因果,各各並存,不能抵消,顯然易明。而轉令輕受之言,含有抵消之意。故曰多所抵觸。

  然則奈何?惟有極力消滅惡種之一法耳。何謂抵消?譬如帳目,以收付兩數,相抵相消,只算余存之數。善惡因果不能如是抵消,只算余存之或善或惡以論報也。何以故?帳目中雖各式銀錢,無所不有。然有公定之標准,可以依之將不一者折合爲一,故可抵消。若善惡之業,輕重大小至不一律。既無標准,以爲衡量折合之根據,從何抵消乎?故經百千劫,其業不亡也。

  何爲消滅?譬如田中夙種,有稻有稗。今惟培植稻種,令得成谷。稗子發芽,則連根拔去,是之謂消滅。人亦如是。八識田中,無始來善惡種子皆有。惟當熏其善種,令成善果。則惡種子,無從發生。縱令夙世惡種,已經發展。但能于惡果尚未成熟期間,勇猛精進,使善果先熟。則惡果便不能遽成。若久久增長善根,則枝葉扶疏,使惡果久無成熟之機會,將爛壞而無存矣。此約世間善行及出世間法不了義教而言。若依最上乘了義之教,修殊勝因,克殊勝果,便可將夙世所有惡種,連根帶葉及其將成未成之果,斬斷鏟除。豈止善果先熟,不令惡果得成已哉。

  此中所說消滅,正是此義。經文叁句,一氣銜接,展轉釋成。不能將滅罪,當得,看作兩事。則爲之爲,讀如字。則爲消滅者,就此消滅之意,經意蓋謂是人先世所作應墮惡道之罪業,雖猶未墮,然已行將果熟。故已有被人輕賤之見端。若非受持讀誦此經,必墮無疑。危乎殆哉。幸是人夙有深厚之般若種子,能依是經,修殊勝因,離相見性,一超直入。故其殊勝之果,亦將成熟。則本應墮落者,但以今世被人輕賤之故,先世罪業就此消滅。因其正念真如,有當得無上菩提之資格,洞見罪性本空故也。可見經中當得句,正是釋成罪業消滅之所以然者。須知不滅罪業,固不能證果。然經中是說當得,不是現已證得。說當得者,明其因有決定證得無上菩提之可能。則雖甚重之罪業,已有應墮之見端者,便可就此消滅耳。當得之當,當來之意,亦定當之意。現雖未得,當來定得,決定之詞也。應墮亦當來定墮之謂。然因是無上極果,故不待先熟,但有決定成熟之望,惡果便連根除卻矣。以其所修,是無我相無法相亦無非法相功夫。能造之心既空,所造之業自滅。所謂罪從心起將心忏,心若空時罪亦亡是也。此正極顯經功處。由于未能領會得經旨所在,遂致誤會是以人輕賤之故,罪業被其消滅,故有轉重業令輕受之誤解也。

  總之,以今世(重讀。)人輕賤故,先世(重讀)罪業則爲(重讀)消滅兩句,是明後世決不墮落之意。其中故字正是點醒此意者,豈可誤會成,若非受人輕賤,罪業便不消滅耶!上科說爲人輕賤,是明定業不能幸免。說罪業、說應墮,是明業報二障。而業報由惑來,故說業報,即攝有惑障在內。此科所說,是明除叁障。蓋受持此經,能觀叁空之理,且有當得極果之可能,是其觀行甚深可知,則惑障可從此而消。根本枯則枝葉便萎,故雖不能幸免之定業,已有應墮之見端者,其業力亦就此消滅。業障消則報障亦隨之以消,應墮者遂不墮矣。迨至叁障除淨,則叁德圓明,故曰當得菩提,皆所以顯經功不可思議也。當得者,隔若幹世不定,全視其叁德何時修圓,便何時得。然雖時不能定,以叁障能除故,終有得之之時,必得無疑,是之謂當得。此二字既蒙世尊親許,即是授記。如後文曰:然燈佛與我授記:「汝于來世,當得作佛。」是也。彼曰作佛,此曰無上正等覺,名不同而意同。無上正等覺,是約果法言。佛者,是約果位言。證此果法而登果位,稱之曰佛。如來者,是約果德言。證此果法而性德圓彰,名曰如來也。可知曰佛,曰如來,便攝有無上正等覺之義,而曰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亦即攝有佛及如來義。以非佛如來不能稱無上正等覺故。故叁名皆是究竟覺果之稱。但或以顯究竟法,或以顯究竟位,或以顯究竟德,故立叁名耳。

  世尊說法,善巧圓妙。一語之中包羅萬象。其出辭吐句,譬如風水相遭,毫不經意,而勾連映帶,乃成極錯綜極燦爛之妙文焉。即如此科,如但曰受持讀誦此經,先世罪業應墮惡道者則爲消滅,當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以顯經功,于意已足。乃帶出爲人輕賤,以今世人輕賤故雲雲。其中所含之義,遂說之不盡。茲再略舉其五:

  (一)令知因果可畏,惡業之不可造。幸仗金剛般若之力,得免墮落,而猶難全免也。

  (二)令聞上來恭敬之說者,不可著相。著相則遇不如意事,必致退心。

  (叁)令遇拂逆之事者,亦不應著相。應作滅罪觀也。

  (四)一切衆生夙業何限。令知雖極重夙業,果報將熟,已有見端者,此經之力亦能消滅之也。

  (五)令知因果轉變,極其繁複。應觀其究竟。不可僅看目前,淺見懷疑也。

  上生福科中明示叁要,以鼓勵學人。此滅罪科中,亦暗示叁要,以诰誡學人。一要者,今世受人輕賤,是先世重罪所致。凡遇此事者,應生畏懼心,應生順受心。二要者,受輕賤者,若受持讀誦此經,夙業可消。應于金剛般若生皈命心。應對輕賤我者,生善知識心。叁要者,人輕賤即應墮之見端。一切學人,應生勤求忏悔之心。而雲當得菩提,猶未得也,應生勇猛精進之心。

  五略叁要,皆此科要旨。佛名經曰:行善之者,觸事轗轲,況當茲亂世乎!以此要旨時用提撕,庶不致爲境緣所擾耳。

  頃言勤求忏悔。當知受持讀誦此經,正是忏悔妙門。何以言之?法華雲:「若欲忏悔者,端坐念實相,(念即是觀。)重罪若霜露,慧日能消除。」此經之體,即實相也。經雲:信心清淨,則生實相。心清淨即是離相離念。離相離念,正是觀實相。亦正是除惑、消業、轉報之無上妙法。此即忏儀中之理忏門也。經中又令行離相之布施六度,以利益衆生。行願品雲:「菩薩若能隨順衆生,則爲隨順供養諸佛;若于衆生尊重承事,則爲尊重承事如來;若令衆生生歡喜者,則令一切如來歡喜。」故行六度,即忏儀中之事忏門。蓋古德之造忏儀,于理忏外,複令供養禮敬別修事忏者,正爲熏起廣行六度之心。豈第叩幾個頭,便算了事哉。觀本科所說,因受持此經,而得消滅夙業。其爲忏悔妙門也明甚。蓋受持者,解行並進之謂。解,即是觀,即攝理忏;行,即攝事忏也。且由此可知受持亦即觀行之別名。尋常視受持爲讀誦,大誤。果爾,既曰受持,何又曰讀誦乎。當知讀誦原爲熏起受持。若但讀誦,而不受持。只能種遠因,不能收大效。只能增福,不能開慧。只能消輕業,不能滅重罪。更不能得無上菩提矣,當如是知。

  總而言之。是經有不可思議不可稱量無邊功德,說至此科,方爲顯盡。而信心不逆其福勝彼之所以然,亦至此科,方爲說徹。本科標名不曰滅罪授記,而曰滅罪得福者,正爲點明勝彼之福,至此方得之意也。

  此極顯經功一大科…

《53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義(江味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