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有爲。然則有爲之法,既皆心造。可見心性乃真實體。一切有爲法,不過依心托事,隨緣現起之相耳。所以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豈可執以爲實乎!若其執之,是迷相而昧性矣。何以故?性本無相故。
若知心本無夢。但由妄想熏起。而妄想本虛,所以由其熏起之夢,有即非有者。當知無生性亦複如是。夫一切有爲法,既是緣會假現之生相。可見性體中,本來無生。故一切有爲法,既不可執以爲實。即其緣生之虛相,心中亦不可存。若其存之,依然昧性。何以故?性非緣生故。
若知夢時心,與醒時心,並非二心。但由睡眠之故,名爲夢心。實則非夢心外,別有醒心者。當知無性性亦複如是。夫妄心、真心,本來不二。但由無明不覺之故,名爲妄心。若無明、明,而不覺、覺,妄心便是真心。猶之若不入睡,夢時之心,原爲醒時心也。故修行人,不可于妄心外,別執有一真心。換言之。即是不應滅色以明空,滅相以見性。若其如此,仍複昧性。何以故?不著于性,乃真實性故。所以者何。苟有取著,便爲我相我見,而非自性清淨心矣。
上來所說,是以如夢之義,說叁性叁無性。則叁性叁無性之義,徹底洞明矣。即複以叁性叁無性之義,說如夢。故如夢之義,亦可徹底洞明也。綜觀上說叁性叁無性之義,可知要緊功夫,惟在不起遍計執。則依他,便是圓成實。何以故?于性相皆不計執,雖熾然現相,而心固無相也。雖示入生死,而性本無生也。計較即是分別,所謂第六識。執著,所謂第七識也。此即無明不覺。此即我見。
故本經唯一主旨,在于無住,以破我也。綜觀上說如夢之義,可知作如夢觀,是貫徹到底的。即是由粗而細,由淺入深,從初修至于究竟。一切行門,皆不外乎此觀。蓋說一夢字,以喻無明不覺也。複說一如字,則喻無明不覺,似有實無,性本非有。精極、確極。不但此也。如夢者,似乎做夢也。似乎做夢,正顯一切有爲法,是有即非有的;亦顯一切有爲法,是非有而有的。觀其有即非有者,不可著有也;觀其非有而有者,不可著空也。故如夢之言,不是但令觀有如夢,乃令並觀空有一切如夢。果能于一切有爲法,有即非有。何妨于一切有爲法,非有而有。此之謂大作夢中佛事。學人初下手,便作此圓頓妙觀。則既不執實,亦不執虛,且不執無。即是本經所說無我相、無法相、亦無非法相。一空到底矣。于是雖涉有,而不住有。雖行空,而不住空。故能中中契入無相無不相之實相。則如如不動矣。
蓋不住,而涉有行空,正所謂即止之觀也。行空涉,而不住,正所謂即觀之止也。故作如是觀,便是止觀雙運,便能定慧均等。則如是而證,便能達于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寂照同時。故曰一切諸佛,從此經出。
總而言之。一部金剛般若,無住妙旨,全在不取于相如如不動上。而欲達到不取于相如如不動,全在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上。一切學人,當從此觀,隨順而入。此觀,正是金剛慧劍,無堅不摧,無無明煩惱而不破也。故應如是演說,如是受持。永永流通此紹隆佛種之無上大法也。
(丙)次,正結流通。
【佛說是經已。長者須菩提,及諸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佛說此經已者,謂甚深經典,說已究竟,無義不彰也。已字正與下文歡喜奉行相呼應,以顯機教相扣,大衆皆能聞斯行之之意。且顯信奉流傳,永永無盡,雖名曰已,而實未嘗已之意也。
長老爲當機衆,故首列之。次列四衆者,皆是佛門弟子也。比丘,(義爲乞士破惡怖魔等。)比丘尼,爲出家二衆。尚有未受具足戒之沙彌,(沙彌之義爲息慈,息惡行慈也。又爲勤策。)沙彌尼,亦攝在內。優婆塞、優婆夷,此雲清信士、清信女,亦雲近事男、近事女。謂清淨叁業,信奉道法。堪以親近叁寶,承事供養者也。是爲在家二衆。在家人欲入佛門,先須請比丘,授叁皈依。若無比丘,可請比丘尼。此爲正式入叁寶門。可名佛弟子。亦名叁寶弟子。繼受五戒,則名優婆塞、優婆夷。若未受五戒,不堪此稱也。再進,可受菩薩戒。菩薩戒,有普爲出家在家同說者,如梵網經所說之十重四十八輕。有專爲在家二衆說者,如優婆塞戒經所說之六重二十八輕。若在家人,自審能一一如出家人,可與出家人同受。否則不如受六重二十八輕。因受戒便當奉持。倘受而不持,招罪不小。必應細意審量而後受之。受菩薩戒後,則稱菩薩戒優婆塞、優婆夷。若尚未正式叁皈,只稱信士、信女。不稱佛弟子,及優婆塞、優婆夷也。優婆塞、優婆夷,皆可講經說法,而爲法師。惟不可爲皈戒師。因自己未受具足戒之故。叁皈依,即是戒也。今世有向在家善知識請求皈依者,此誤也。當知請求皈依,乃是請求爲傳叁皈依戒。此事只可向出家善知識請求也。若向在家善知識請求講經說法,爲其弟子,依以爲師,則固無不可者。如其志願真誠,堪以教化。善知識亦不宜一味峻拒也。無論聚會之所,或在道路間。在家二衆。當敬讓出家人居前。雖出家在家,同爲佛子。然以次第言,比丘譬若長子,次則比丘尼、沙彌、沙彌尼、優婆塞、優婆夷,不可紊也。
當知出家者割舍恩愛,遠離塵俗,已在住持叁寶之列,豈在家二衆,混身五欲拖泥帶水者所可及。故應尊重。即破戒僧亦不可輕視。何以故?當知出家之戒,繁密嚴重。比丘具足戒有二百五十條。比丘尼具足戒有叁百七十余條。少不經意,便已侵犯。奉持二字,談何容易。即沙彌、沙彌尼,亦受十戒。比在家人已多一倍矣。豈可輕作譏評。果深知其言行相違,或不守清規,敬而遠之可也。此遵佛製,所謂默擯是也。默者,不揚其過。擯者,疏遠之意。即對在家二衆言行相違者,亦應如是。此是修行人應守之本分,不可忽也。
總之,若欲佛法昌明,必須出家在家衆中,皆有道高德重爲衆所服者,以爲領袖。且須政治清明。政府中主要之人,亦能信奉叁寶。互相維護而整饬之,始克有濟耳。依佛製,出家人若違佛法,即歸僧中領袖大德,依佛律治之。倘犯國律,亦須經其領袖大德同意,先令還俗。然後方可依世法治之。而尤在披剃時,嚴選資格。乃爲正本清源之道也。
娑婆爲一大千世界。其中有十萬萬四天下,十萬萬六欲天等。況佛說法時,十方無量數世界菩薩、天、龍、來赴法會者,甚多甚多。故曰一切世間。說一天,及修羅,即攝八部。此中人字,通指四衆以外之人也。不說菩薩者,其義有二。(一)此經說在大般若法會之第九會。前會已詳列菩薩矣。此故略之。(二)此經是爲發大乘發最上乘者說。可見在會者,皆是發無上菩提心之菩薩摩诃薩。故不別列也。
皆大歡喜者,聞此大法,心開意解。是爲歡喜。且知信受奉行,便是荷擔如來。當得菩提。成佛有望,非同小可。故大歡喜。在會法衆,無不如是。故皆大歡喜也。
信,即信心不逆之信。受者,解也。即深解義趣之解。因其有不逆之信,深解之受,所以奉行。奉者,遵奉。謂遵依經中所說之義趣。行字,兼自利利他言。謂自己既遵奉而行。複廣布此經,爲人演說。令一切衆生,無不皆大歡喜。如是信受,如是奉行。務使慧水長流,法脈永通。傳之塵劫而無滯,普及萬類而無遺。則遍法界,盡未來,有此經處,便是佛說法處。前雲佛說此經已,不過約一時之事相言之耳。結集者之意,在于一切大衆,依教奉行,佛種永永不絕。則我世尊之說是經,固永永未有已時也。不但結集本經者,具此宏願。我輩今日說者、聞者、發起此法會、維持此法會者,亦無不皆大歡喜,信受奉行,同具此願也。具有此願,乃爲真信受,真奉行,真歡喜。此正吾輩報佛恩處。不慧自愧于此深經,未盡演說之量。不過大海中說其一渧耳。然而即此一渧,已具全海之味。唯願諸善知識,從實信而入淨信。于有爲而證無爲。以此行願,莊嚴佛土,化度有情。便可即身成佛。豈止決定生西已哉。
金剛經校勘記
此本一依炖煌石室唐人寫經。而柳公權所書,即石室藏經之一。久有影印本行世。可以覆按。故校勘記中,首列柳書。次列參校諸本。茲將所據各本名目,及有無單行本流通,一一詳載于校勘記前。以便檢校。
柳書 經後題雲:長慶四年四月六日銜柳公權爲右街僧錄准公書。按柳書,清宣統間上海有正書局,曾彙聚石室中藏品十余種,以珂羅版影印行世,顔曰石室秘寶。柳書爲秘寶之一也。長慶,乃唐穆宗年號。
翁書 乾隆五十七年壬子。翁方綱書。跋雲:依南唐道颙法師石本。按翁書系依五代時南唐石刻,故列于宋藏之前。現有石印贈品。
宋藏 南宋理宗紹定時。平江府碛砂延聖院刊。所謂碛砂藏是也。按此藏經始于宋理宗紹定四年,完成在元武宗至大二年,前後曆八十年而後工竣。原藏西安臥龍開元兩寺。後移存陝省圖書館。現上海影印宋版藏經會正在影印中。
張書 南宋理宗寶祐二年甲寅。張樗寮即之書。自跋雲:依天臺教僧宗印校本。清康熙四年乙巳。笪重光等摹勒上石。供焦山石壁庵。按寶祐二年,後于紹定二十余年。經中文句,與碛砂藏微有異同。有拓本。又有民國十七年汪大燮依張書所寫石印本贈品。
金剛經注疏 唐紀國寺釋慧淨注。注前有唐常太博士河南褚亮序。慧公同時人也。後有日本丹陽散人跋。其略雲:此注在支那不行,于扶桑亦未睹。近義空師獲其真本,遂刊行而永傳之。久隱之至寶,一旦發光揚彩,可謂得時。享保二歲丁酉初秋。按日本享保丁酉,爲我國清康熙五十六年。經文不審何時會入。以校柳書,字句多同。且少魏譯一段。必在他種會本前。故先列之。
金剛經注 姚秦釋僧肇注。有日本沙門敬雄序雲:曩由慈覺大師。于支那持歸。秘諸名山九百年。頃祖芳禅人持以示余。余歎曰:此經之注,肇公爲先。注來大東,亦此注爲先。而發于諸注既行之殿者,豈非時節因緣乎。天臺大師曾講此經,專依肇公。猶如說觀經,專…
《53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義(江味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