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53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義(江味農)▪P98

  ..續本文上一頁說一切衆生,則非衆生。故此處從略欤。)

  爲無所得耶如是如是

  (柳書、慧本同。流通本「如是」上有「佛言」。按南唐石刻,已有「佛言」二字矣。)

  則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柳書至明刻、慧注等五會本並同。流通本、清初本「則」作「即」。)

  如來說非善法

  (柳書、宋藏、張書、慧本並同。流通本「說」下有「即」字。南唐石刻、明清諸本皆然。古注如慧注贊述,引經皆無「即」字。惟纂要引作「即非」。)

  受持爲他人說

  (柳書、慧本並同流通本「受持」下有「讀誦」二字,南唐石刻以後本皆然。)

  如來則有我人衆生壽者

  (柳書至明刻、慧注等五會本並同。流通本、清初本,「則」作「即」。)

  則非有我

  (同上。)

  則非凡夫

  (同上。又清初本及今流通本,此句下複有「是名凡夫」句。柳書至明刻、慧注、肇注、智疏、贊述、四會本皆無之。清初有本,注明爲古本所無。詳考各古注,皆無是名句義也。)

  轉輪聖王則是如來

  (同上)

  汝若作是念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者

  (柳書、慧本、肇本並同。流通本「者」上有「心」字,南唐石刻以後本皆然。)

  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者于法不說斷滅相

  (同上。)

  以滿恒河沙等世界七寶布施

  (柳書、慧本同。流通本「布施」上有「持用」二字。南唐石刻以後本皆然,而明刻本有少「持用」二字者。)

  此菩薩勝前菩薩所得功德須菩提以諸菩薩不受福德故

  (柳書、張書、慧注、贊述、二會本並同。流通本「功德」下有「何以故」叁字。南唐石刻、碛砂藏亦然。明刻本間無「何以故」句。)

  是微塵衆甯爲多不甚多世尊

  (柳書、宋藏、明刻、慧注等五會本皆同。流通本「甚多」上有「須菩提言」句。南唐石刻、張樗寮書、清初本皆有之。)

  佛則不說是微塵衆

  (柳書至明刻、慧注等五會本並同。流通本、清初本,「則」作「即」。)

  則非微塵衆

  (柳書、宋藏、張書、明刻、慧注等五會本並同。流通本「則」作「即」,南唐石刻清初本皆然。)

  則非世界

  (同上。)

  若世界實有

  (柳書如此。慧注會本作「有實」。流通本及南唐石刻以後各本,皆作「實有者」。)

  則是一合相

  (柳書、翁書、宋藏、明刻、慧注等五會本並同。張樗寮書、清初本、流通本,「則」作「即」。)

  則非一合相

  (柳書、宋藏、張書、明刻、慧注等五會本並同。南唐石刻、清初本、今流通本「則」作「即」。)

  則是不可說

  (柳書至明刻、慧注等五會本並同。清初本、今流通本「則」作「即」。)

  是人解我所說義不世尊

  (柳書、慧本同。流通本「不」下有「不也」句。南唐石刻以後各本皆然,惟明刻無之。)

  即非我見人見衆生見壽者見

  (古今各本皆同,惟明刻「即」作「則」。)

  發菩薩心者

  (柳書至明刻、慧本並同。流通本、清初本「菩薩」作「菩提」。按長水記雲:發菩薩心者,揀余人也。)

  金剛經校勘記終

  金剛經校正本跋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自唐以來,受持遍寰宇。書寫刊印者既多。文字僞奪,亦因之而日繁。勝觀弱冠受此經。初惟依隨讀誦而已。莫明其義。亦不辨文字有異同也。遜清光緒季年,金陵刻智者疏成。味其疏義,頗有與今本文字不協者。稍稍疑之。因廣搜舊刻,複見東瀛續藏中肇慧諸注。疑愈甚。及睹唐人柳誠懸寫經,則與諸古疏義合。然後始知今本之僞誤甚多也。繼而應聘,校理北平圖書館所藏炖煌石室唐人寫經。其中,金剛經最多。大抵與柳書同。乃深慨夫沿訛襲謬,由來蓋遠。今幸獲古人真迹,及古注疏。千余年淆誤,因得證明。奈何不锓布于世以匡之乎。然而習非成是久矣。荊人獻璞,鑒真者稀。宜俟機緣,未堪率爾。時民國八九年間也。迨歲庚午。有潮陽郭居士者,精刊此經。謂依柳書。書出,大有非難其擅改經

  文者。實則其刻尚未盡依柳書。甚矣。習非成是。有如是乎。雖然。古本之善,終不能掩。試舉一二。如古本前周曰:應雲何住。後周乃曰雲何應住。一字升降,其義回殊。自僞爲一格。遂有誤認文複者矣。是名句,或有或無。各具精義。自僞爲處處有之。遂多以叁谛說之矣。不知般若正明二谛。蓋于二谛,遮照同時,即是中也。豈二谛外別有中乎。臺宗以叁谛說一切法。然智者大師本經疏義。始終皆明緣生之法,莫非假名,故曰即非。達其即非,乃會真實。其于是名,祗作假名會。是真善說叁谛者。若必執叁谛名言,而以是名配中,是名莊嚴,則可。是名我見人見衆生見壽者見,雲何通耶。壬申之秋。應諸友夙約,爲說此經。悉依唐人寫本。而融通諸論及古注義蘊以說之。大衆歡喜踴躍。請以校正本印布之。欲使共知確有依據。孰正孰僞,大明于世也。于經後附校勘記。引諸異本,及各家疏釋,不厭求詳。以資覆按。而述其緣起于此。一事之興也,無不關時。況甚深般若乎。依文字,起觀照,悟實相。文字因緣,所關非小。或曰:禅宗即般若度,而不立文字。何也?曰:子誤矣。楞嚴經雲:知見立知,即無明本。知見無見,斯即涅槃、無漏真淨,此不立之旨也。豈斷滅文字相。且諸家語錄,非文字乎。語雲:依文解義,叁世佛冤。離經一字,便同魔說。何況一字之差,大有出入。何可忽也。癸酉春勝觀謹跋。

  中華民國叁十叁年甲申四月

  普慧大藏經刊行會敬刊

  

《53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義(江味農)》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