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修行實踐▪P3

  ..續本文上一頁皈依的高級修法。

  在奠定修行基礎後,我們還要了知:修行究竟修的是什麼?不論什麼法門,歸根到底,是對內心的一種訓練,是對健康心理的正確重複。所以,我對修行的定義是:擺脫錯誤、重複正確。不僅修行如此,做世間任何事也都是這樣。唯有不斷擺脫錯誤習慣,完成正確重複,才能做好每一件事。

  對于佛法修行來說,正確重複的過程,就是完成正念、正見,就是在圓滿慈悲、智慧。重複的是正見,就是在成就正見的修行;重複的是慈悲,就是在成就慈悲的修行。反之,如果我們重複的是貪嗔癡,就是在增長內心的貪嗔癡,在成就自身的凡夫品質。我們現有的凡夫心,正是這樣生生世世訓練起來的。修行,關鍵要放棄對凡夫心的訓練,以這樣的力量訓練正念,訓練慈悲、智慧的品質。

  27.當我們說到出世修行時,往往會聯想到出家這種修行方式。若是這麼定義的話,似乎與在家居士無關,其實不然。出世可以指出家修行,也可以指出世的超然心態。

  作爲在家居士,雖不能在寺院、山林過一種遠離塵囂的清修生活,同樣要具備超然物外的出世心態,不爲世間種種名利聲色所染,這就是佛教所說的出離心。有了這種心態,我們才會過得更自在。

  菩薩道,是以入世的悲心修行。但我們要知道,這種入世仍須以出世的心態爲基礎。只有這樣,入世時才不會陷入對世事的執著中。若無出世的超然,很可能入到哪裏就陷到哪裏。不僅陷入世事中,同時也陷入生命內在的世俗心中。那時,自顧尚且不暇,遑論利益他人?所以說,入世修行必須以出離心爲基礎,否則就會隨世俗心所轉。

  至于說到出家及在家的修行方式,我覺得,出家當然是最好的選擇。但也是有前提的,必須找到一個如法道場,找到一位堪爲依止的善知識。如果找不到合適的修學道場,出家後也可能會忙于應酬,和世俗生活並無太大差別。

  若是因緣具足,自己也有純正堅定的發心,走上出家之路,就可放下一切負擔,全身心奉獻于追求真理、傳播佛法。在社會上,畢竟有太多牽挂,太多羁絆,必須完成各種責任後,才有時間修行或弘法利生。但人生幾十年是很短暫的,如果我們在盡義務的同時又繼續不斷地製造責任,可能永遠都會身陷其中而不能自拔。比較而言,出家確實比在家的修行條件優越很多。

  29.修空性和修慈悲是兩部分內容。在佛法修行中,不同學人會各有側重。聲聞聖者由體證空性完成個人解脫,而菩薩行者則須空性與慈悲的修行並進。

  若想究竟圓滿空性和慈悲的修行,兩者是不可偏廢的。因爲圓滿的慈悲須以體悟空性爲基礎,否則,慈悲心必是有限的。同樣,空性的究竟證得,也離不開慈悲的修行,故《法華經》雲:“唯佛與佛乃能究竟諸法實相。”

  30.叁大阿僧祇劫並非絕對的說法,因爲時間也是因緣假相。而且,用心方法和修行途徑不同,效率也是不同的。

  佛陀在世時,很多弟子面見佛陀後,不過聽聞只言片語,便當下得法眼淨,乃至證得阿羅漢果,並未經曆從初果到二果、叁果的次第,也不需要天上、地下往返數次後再證得。換言之,未必完全按照既定程序證果。可見,修行所需要的時間和步驟,雖有常規界定,但也是緣起法,是隨因緣變化的。就像耕地,以往的人每天只能耕一兩畝地,而運用機械化操作,一天可以耕幾百乃至幾千畝地。修行也是同樣,各人用心程度不同,精進程度不同,采用方法不同,結果自然大相徑庭。

  近年來,我特別提倡《普賢行願品》的觀修。原因就在于,《行願品》是積累成佛資糧的第一生産力!成佛要圓滿無量功德,若以低效率去做,叁大阿僧祇劫也未必夠。若以最先進、最迅捷的方法去做,即身成就也是完全可能的。所以說,成就所需時間並非固定的,關鍵在于我們怎麼做,用什麼方法做。

  31.在“戒幢佛學研究所”,我們把唯識教學作爲研究生階段的重要內容。最近,還招收了些唯識專業的研究生。在課程設置上,結合我近年對唯識修學次第的思考,重新作了安排。

  首先是學習《道次第》,重點在于皈依、出離心、菩提心,止觀這部分先略去,因爲《道次第》爲中觀見,而學習唯識專業是要確立唯識見。接著學習《瑜伽師地論·菩薩地》,由菩提心導入菩薩行。然後進入唯識的中道正見,主要學習《辨中邊論》,兼以《攝大乘論》、《唯識叁十論》等經論。最後,是唯識的止觀實踐。

  整個課程的基本次第,是皈依、出離心、菩提心、菩薩行、唯識中道正見、止觀。以往,人們學習唯識較偏重于見的部分。如果忽略皈依、發心等佛法修學的核心,很容易將唯識當做哲學看待。事實上,民國年間的唯識學人已然出現這一傾向。

  有鑒于此,我在講授唯識課程時,特別提出學習唯識必須注意的十個問題。由菩提心、菩薩行進入唯識見,如叁性叁無性、八識、唯識、種子,再進入瑜伽止觀、唯識修行次第及轉依。我認爲,只要按照這一次第來學習,就不太容易出現偏差。我最近完成一本“《唯識叁十論》講記”,書名是《認識與存在》,年內將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在本書“緒論”部分,就談到這樣一個思路。

  32.修行,最終目標是成佛,這就必須對叁寶,尤其是佛陀生起信心。加深對佛菩薩功德的了解,又是引發信心的重要前提。對于佛弟子而言,佛爲修學榜樣,法爲實踐方法,僧(善知識)爲修學向導。

  佛陀,是學佛目標的具體體現。通過對佛陀功德的了解,可以幫助我們增進對佛法的信心。從另一方面說,成佛並非成就外在的什麼,而是成就佛陀的品質。了解這些品質,也就明了修行究竟要做些什麼,明了修行的重點所在。

  佛陀具備悲智兩大品質。因而,修行所要做的,無非是修慈悲、修智慧。任缺其一,皆不得成佛。佛陀有法、報、化叁身,在修行過程中,除了修習般若以外,還要廣修方便。否則,只能證得法身,不能證得報身、化身。

  如是因,如是果。認識果之後,我們就知道應該從哪裏做起了。

  33.對叁寶生起絕對的信心,完全的依賴,確實要有些訣竅。舉個生活中的例子,可能更容易理解。比如一個女孩子,本來極端自我,自從嫁人後,開始依賴丈夫生活,轉而以他作爲生活中心,對丈夫所說的一切言聽計從,百依百順,這就是重心的轉移。待到有孩子之後,又以孩子作爲生活中心,不僅時刻牽挂,甚至願意代他承受病苦,願意爲之獻出生命,這就是重心的徹底轉移。

  我們對叁寶,也要建立這種信任和依賴。最簡單的檢驗標准,就是所作所爲皆以叁寶爲中心,皆以佛法爲准則,而不是根據個人的意見、情緒和利益進行判斷,作出決定。

  34.首先,我們要有正命的生活,這是基本前提。所謂正命,一是不違背法律,二是不違背戒律。進而,是以出離心、菩提心做事。具備出離心,雖仍在世間塵勞中,但心不會對外境粘得太緊,執著太深。具備菩提心,則可將每件事當做利他的修行。此外,若是對一切皆能以緣起、性空、無常、無我等佛法正見作爲觀照,了知一切乃因緣所生,如幻如化。待到動靜一如、功夫成片時,做事與修行就不相違背了。

  

  

  

《修行實踐》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忏悔與除障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