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照力,而不是等敌人上阵时,临时再找武器。
当五欲六尘的境界现前时,我们往往会生起与之相关的妄想,然后就“心随境转”。根本的对治之道,是以智慧进行观照。但对修行刚刚入门的人来说,观照力非常弱。妄念现起时,可能很快就失去正念,对付不了情绪波动。不过,也不必沮丧,只要我们依法修行,时时提起正念,久而久之,观照力自然增强。即使妄想生起,也能以正念去化解。如同光明出现时,黑暗就会消失一样。到最后,心就能始终保持在了了分明的觉照中。
12.静坐时,不要刻意追求“静”,这也是一种妄想。如果我们执著“静”,就会因此排斥某些念头。而我们每排斥一次,又会产生相应的反弹作用。作用力越大,反作用力也越大。它所导致的效果,恰恰背离“静”的初衷,反而达不到预期目的。
所以,静坐时对各种念头要不取不舍。无论是执著的取,还是讨厌的舍,都会使心浮躁掉举。当妄想到来时,我们只须以正念观照它,不为所动,不随之跑,就是修行的功夫。真正的“静”,并非什么念头都没有,而是不随境转,是不取于相,如如不动。
13.我们说活在当下,保持清明的心境,并不是无所作为。而是在做每件事的时候,包括工作、学习,乃至吃饭、走路时,都能念念分明。禅宗有这样一句话,叫做“搬柴及运水,神通并妙用”。活在当下、念念分明的禅修,能使我们在做事的过程中,心不会粘著其上,从而培养“心无所住”的能力,培养从容应对的平常心。
14.修行的退步有两种情况:一是正常的退步,一是非正常的退步。修行过程,是降服凡夫心的过程。而凡夫心是无始以来形成的,虽然我们每天按特定的法门不断修习,但在此过程中,面对不同境界,凡夫心仍会发作,修着修着就失去感觉了。只要按正确的方法去做,这种退步是正常的,且往往是进步的前奏,所以不必着急。
另外,还有不正常的退步。根本未按一定方法去修,在修行过程中也未能持之以恒,而是三天打鱼二天晒网,刚修出一点进步就放弃了。这种退步可能一退千里,或许要重头开始,而且会成为日后修行的障碍。这种退步,才是需要紧张的。
15.对治凡夫心,应针对其落脚点下手,也就是我们贪著的一切,包括家庭、事业等。只有减少这些贪著,内心才可能清净。《金刚经》说得好:“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了达事物无常、无我的本质,我们才能淡然面对,不随其所转。
有了正确观修方法后,应持之以恒地修习,否则就容易退转。不仅修行如此,掌握世间任何技艺也是同样。如弹琴、习武、练书法,都要每天不断练习,才会熟能生巧,任运自如。任何心行都是长期培养起来的,应每日数次不间断地观修、巩固,并在未修中间保持正念。如果我们每天以十分钟念佛,其余时间都在念贪、嗔、痴。那么,十分钟的正念又如何抵挡二十多小时培养的贪、嗔、痴力量?凡夫心是无始以来培养的,要抵抗它,必须加倍努力,一刻不能松懈,否则它随时可能卷土重来。
16.“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对一般年轻人来说,破除对色的执著确有一定难度。尤其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到处充满着声色刺激。为什么佛经说今天是末法时代?原因正在于此。从修行角度来说,现代人修行较古人艰难几十倍、几百倍。因为人们在物欲的陷阱中,远比古人陷得更深,更难以自拔。
作为在家居士,可以有正当的感情和夫妻生活,但不能贪著,尤其不能邪淫。从佛教观点来看,淫欲是障道法。如果不希望因此影响自身修行,可以通过持戒、修定、作不净观等方法逐步克服并消除欲望。持戒,能避免引发色欲的外缘;修定,则能调整内心,从而以法乐代替欲乐,这才是彻底的解决之道。
17.见到佛菩萨为什么恐惧呢?“叶公好龙”的故事大家都很熟悉,有时候,我们虽然总在说想往生西方,但只是一种说法,只是对现实挫折的逃避,并未从内心深处生起确定不移的意愿。也并不清楚,自己究竟为什么要去西方。所以,真正感得弥陀现身时,反而会患得患失,心生恐惧。
18.只要条件许可,读诵佛经时最好布置一个庄严的坛场,燃香点灯、鲜花供养,这种氛围能帮助我们收摄心念。凡夫最大的特点是心随境转,在清净的环境中,心更容易静下来。此外,燃香点灯、鲜花供养,也是在修习“礼敬诸佛”,可使我们获得无量福报。
19.关于这个情况,一方面看心发得有多大,一方面看有多少财力。什么是全部买下呢?是把整个市场的所有动物全买下?还是把我们所在地的动物全买下?我们能拿出多少钱放生,取决于我们的发心。菩萨可以舍身饲虎,但作为一般人,哪怕只是在经济上帮助别人,也会考虑是否影响到自己的生活。每个人境界不同,所以放生也没有标准。能全部买下最好,做不到,就根据目前的修行境界和财力来抉择,能放多少就放多少。
20.有为和无为,是修行的不同层次。开始必定是有为的,任何人都不例外。或许有人会问:祖师不是说“平常心是道”吗?关键在于,什么是“平常心”?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现有的心是很不平常的。因为我们现有的心行基础是无明我执,是贪嗔痴,若不是用很大的力量,根本无法摆脱。只有脱离这种不平常的心,真正的平常心才会显现,然后才谈得上没有造作的用心。无为而为的用心是有次第的,并非开始就什么也不学,什么也不分别,坐下来什么也不想,那多半是在打瞌睡吧?所以,起初必定是有为的,然后再以相应的方法导入无为。从有为到无为,并非水到渠成,也需要特定的引导。
21.有为和无为,是修行的不同层次。开始必定是有为的,任何人都不例外。或许有人会问:祖师不是说“平常心是道”吗?关键在于,什么是“平常心”?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现有的心是很不平常的。因为我们现有的心行基础是无明我执,是贪嗔痴,若不是用很大的力量,根本无法摆脱。只有脱离这种不平常的心,真正的平常心才会显现,然后才谈得上没有造作的用心。无为而为的用心是有次第的,并非开始就什么也不学,什么也不分别,坐下来什么也不想,那多半是在打瞌睡吧?所以,起初必定是有为的,然后再以相应的方法导入无为。从有为到无为,并非水到渠成,也需要特定的引导。
22.学佛和未学佛,生活观念和方式确有不同。这种不同,是否就意味着冲突呢?其实未必。社会上,许多人的人生信念和生活方式也不尽相同,关键是彼此理解,彼此尊重。
我们身为佛弟子,对没有信仰的人,首先要学会尊重,切莫因为“我有信仰,你没有信仰”而人为对立,甚至瞧不起对方。在充分尊重他人的前提下,可寻找适当时机将佛法介绍给他们。但不要强行推销,否则反而可能引起抵触情绪。在这个问题上,要有善巧方便,要以别人愿意接受的方式去传播。
有时,我们也可能碰到这样的问题:因为信仰而给生活带来一些不便,甚至引起他人的误解或非议。若有类似困扰,我们可以表现得含蓄一些,但也不必刻意隐瞒。作为一个公民,有自己的追求,有正当的宗教信仰,是受到法律保护的,不是什么见不得人的事。之所以要表现得含蓄一些,主要是为别人着想,不希望他们误解,更不希望他们因误解而造作口业。从我们自身来说,完全可以按自己选择的方式理直气壮地生活。
23.坐禅并不是唯一的方式,通过反省,也能观察我们的心。当然,反省能够观察到的层面比较有限。通过坐禅,则能培养观照力,对内心有更深层的认识。
我们的心往往非常混乱,常听得有人说:平时也没察觉自己有多少妄想,可一打坐,妄想反而不绝如缕。为什么会这样呢?其实,这并不是因为打坐时妄想比平时更多,而是因为以往从来没有观照内心的习惯,虽然妄想纷飞,却不知不觉。
通过禅修,我们才有能力观照内心。就像点燃的蜡烛,必须在无风状态下,才能照清周围景象。而在风中摇曳的烛光,是无法将四周朗照分明的。坐禅,不仅能帮助我们观照内心,止息妄想,还能以此消除负面情绪。
24.开始学佛,其实不必考虑“一门专修”或“法门无量誓愿学”,这两种都为时过早。重要的是打好基础,主要有三方面:一是修习皈依,以此培养对三宝的信心;二是修习发心,以此确定人生的目标;三是受持戒律,以此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
有了这些基础之后,应一门深入,依某一宗派修学,树立正见,修习禅观,体证佛法。然后,为利益更多的众生,才能“法门无量誓愿学”。
25.从佛教角度来说,我们内心的某个层面,都具备佛菩萨那样的智慧,都和佛菩萨无二无别。我们之所以还是凡夫,只因目前被无明所障。所以,希望你们都能成为光明使者,以佛法智慧开启更多的心灯。
至于影响周围人的方式,也有很多种。我们可以带他们去亲近善知识,或是和他人分享自己的学佛心得,告诉他们自己学佛后的改变,还可以向他们推荐一些入门书籍,介绍一些佛教网站,等等。我觉得,能以佛法帮助他人,是最持久的帮助。因为任何物质帮助只能暂时解决问题,而以佛法利他,却能令人彻底改变命运,改变人生,意义极为重大。希望在座的同学都要发菩提心,让更多民众有机会接触佛法。
26.佛教各宗派有不同的修证方法。但不论有多少修行法门,基础是共同的,必须由下而上地一步步修习。
皈依,是修行的重要基础。事实上,它不仅是基础,本身也是高不见顶的修行法门,甚至一直可以修到成佛。皈依的修行,是以佛法僧三宝为所缘对象。而整个佛法修行,正是念佛、念法、念僧的修行。如《阿含经》的佛随念、法随念、僧随念,净土宗的即心念佛、即心是佛,禅宗的即心即佛,及很多佛子熟悉的《普贤行愿品》的十大愿王等等,都是…
《修行实践》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