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修行实践

  修行实践

  济群法师

   问1.修行的本质是什么?为什么通过修行能认识宇宙真理?

   2.对修行来说,应当先悟道,还是先以所学救度众生?

   3.律宗的修行和开悟是怎样的?

   4.从理上能够理解“心能转物”,但有没有实例呢? 

   5.“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是何义?那样成佛太容易了吧?

   6.怎样发愿才如法?

   7.如何发起菩提心?

   8.精进就是苦修吗?

   9.定中出现的景象是否可信?

   10.如何增强自主意识? 

   11.当五欲六尘现前时,怎样调整?

   12.静坐时如何静下心来?念起时是否要用力压住?

   13.修行要念念分明,却不能解决实际问题,这样的观照有必要吗?

   14.在修行中遇到退步,很紧张,怎样调整自身心态?

   15.听经时心比较清净,但回到工作中烦恼还是很多。如何才能摆脱凡夫心,保持内心清净呢? 

   16.作为一个二十岁的年轻人,怎样破除对色的执著和欲望?

   17.有位居士信佛多年,求佛加持早日往生。一次念佛感得弥陀现身,却心生恐惧,这是为什么呢?

   18.居士在家诵经,是否一定要燃香、礼拜,或按经中所说的仪规进行? 

   19.放生是否一定要全部买下?可否只买一部分放生?

   20.无为而为是佛法修行的最高方法,但对于初学者,却不可能一下子达到无为而为。很多时候仍是有为而为,感觉很累,障碍也比较大。但若无为而为,又达不到那个境界。应当如何处理?

   21.在修学过程中,感觉总有许多障碍。怎样才能克服这些障碍?

   22.学佛与未学佛,生活观念有很大差别,甚至会出现一些矛盾。怎样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

   23.是否只有通过坐禅才能观察自己的心?

   24.有人说学佛要“一门专修”,但四弘誓愿又说“法门无量誓愿学”,当如何处理两者的关系?

   25.如何带动和影响身边的人学佛?

   26.佛教讲究真修实证,请法师开示一下基本的实修方法。

   27.怎样看待出世修行和入世修行?

   29.很多学佛者急于证得空性,若只是参禅打坐,不修慈悲心,是否证不了空性?

   30.通常,成佛要三大阿僧祇劫,阿罗汉也要多生成就。可禅宗讲顿悟成佛,密宗讲即身成佛,如何看待这问题?

   31.如何使唯识修学成为菩提道的修行,而不至偏向学理研究?

   32.了解佛菩萨的功德和修行有什么关系?

   33.如何从自我为中心转向以三宝为中心的修行? 

   34.在家居士如何在生活中修行?

  答:1.修行的目的,是为了断烦恼、了生死、开智慧、证真实。要认识真理,必须具备认识真理的能力。人类对世界的认识是否真实,是否全面,就取决于自身的认识能力。问题是,我们现有的认识能力是错乱的,无论怎样认识,永远看不到事实真相。就像我们戴上黄色眼镜时,看到的世界是黄色的;而戴上绿色眼镜时,看到的世界又是绿色的。所以,我们首先要去除遮蔽认识的各种错误知见。其次,还须具备无限的认识能力。一个人能学多少知识?哪怕学到八十岁、八百岁,能穷尽整个宇宙吗?不过是沧海一粟而已。若想以这种有限的经验认识无限的宇宙,是永远办不到的。惟有通过修行,才能去除种种错误知见,开发本自具足的般若智慧,由此证得诸法实相。

  2.这两种修行方式都是有根据的。在菩提心的修行中,有国王式的发心、船夫式的发心等。国王式的发心,就是先着力于自己悟道,具备相应能力后再度化众生。船夫式的发心,则是将自利和利他结合在一起,从利他中完善自己,就像划船的船夫那样,和乘客共同抵达彼岸。当我们无私帮助他人时,就是在克服自己的私心;当我们慷慨布施时,就是在克服自己的吝啬。所以,两种方式都是可行的。至于哪种更合适,应根据各人实际情况选择。假如今生不悟道的话,也不必沮丧。生命是无尽的,今生做不完的事,来生可以继续。只要我们的愿力坚固,就能不断在世间广行菩萨事业。

  3.就律宗而言,并没有一个完整的、由学佛至成佛的修行系统。戒律,是一切修行的基础。不论修学哪个宗派,不论在家或出家修行,都应以戒为基础。由戒生定,由定发慧,由慧成就解脱。但我们要知道,戒律固然重要,却不是一切。“八正道”为修学佛法的常道。其中,正命、正业、正语即属戒的内容,但不能涵盖全部。戒律在中国形成独立宗派,是汉传佛教的一个特色。但是,如果仅仅持戒,却不修习止观,不具足正见,只能得到“人天果报”,使你来生继续做人或生天,却无法成就最终的解脱。

  4.“心能转物”有两种情况。在现实中,我们也随时都在转物。如将木头加工成桌子,即“心能转物”的例子。事实上,人类对世间所有事物的改造,都属于“心能转物”的范畴。当然,这种转物须借助外在条件。就更高层次来说,有些修行者可直接以心念改变物质的原有状态。很多气功师也有类似能力,可用意念将物体折断等。佛经记载,印度有位外道仙人,因国王得罪于他,就用意念下了场冰雹,将整个城市毁灭。佛经还讲到,八地菩萨可随意念将海水变成黄金。在我们看来,外在世界是实实在在的,那是因为我们的业力相同。但在不同业力的生命看来,却有不同境界。唯识宗经常举这个例子:海里的水,我们看到的是水,天人看到的是琉璃世界,饿鬼看到的是脓血,而鱼就像住在房子里一样。又比如,我们看到大便觉得臭秽不堪,可狗看到就像美味佳肴。所以,我们不要过分相信自己的感觉,不要以为所看见一切都是固定不变的。我们所接受的教育方式,使我们非常信赖自我感觉,听到与这些与感觉相违的观点,总是持不以为然的态度。其实,我们的见解又比井底之蛙高明到哪里?

  5.佛经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位神通广大的黑齿梵志,可以上天入地,预知未来。他算出自己只有几天寿命,很是苦恼,因为神通也不能帮他解决生死问题。在他痛苦彷徨之际,另一位天人让他去求教佛陀。五通仙人立刻捧着两朵花前去见佛,请教生死大事。佛陀告诉他:放下。他就把左手的花放下。佛陀又说:放下。他就把右手的花也放下。佛陀还是叫他放下。他说:我已没东西可放了。佛陀这才对他说:真正要放下的,不是手上的花,而是你对生死的执著。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也是同理。所谓的屠刀,并非手中有形的刀,而是我们对生死烦恼、五欲尘劳的执著。这一切,并不是我们说放就能放下的。当我们苦恼时,说一声放下,就能立刻放下那些让我们苦恼不堪的事吗?我们想念亲人时,说一声放下,就能立刻把那个日夜思念的人忘掉吗?若非平日训练有素,你想一下子放下,根本是办不到的。如果放下已经不成问题,那么,成就也是不成问题的。

  6.发愿,就是树立学佛目标。每个人发心不同,所以,发愿内容也不尽相同。我们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就可在每天临睡前,面向西方合掌发愿:“愿生西方净土中,九品莲花为父母,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如果我们发心修习菩萨道,不仅希望自己成就,更希望利益一切众生,使众生都能听闻佛法、解脱生死,每天就可这样发愿:“愿以此功德,普及于一切,我等与众生,皆共成佛道。”

  总之,我们所做的一切努力都要围绕相应目标进行。只有确立人生目标,所作所为才会有针对性。比如我们要买房子,为此就会努力赚钱、存钱。如果缺乏指向,钱一到手就随手花掉,即使赚得再多也无法积攒下来。修行也是同样,明确目标之后,我们所做的一切功德才会有明确归宿,才会日益增长。

  发愿,是发自内心的真切愿望。当我们念诵发愿文时,应当问一问自己:我理解发愿文的真实内涵吗?我的发愿是发自内心的吗?如果是由衷、真切的愿望,并且每天都在反复不断巩固,那么,这一愿力必能对生命的健康发展起到推动和引导作用。

  7.发菩提心主要涉及两方面:一是如何发起,二是发起后如何巩固。

  菩提心的发起,可参照省庵大师在《劝发菩提心文》中阐述的十种因缘进行观修,也可依据《菩提道次第广论》阐述的“七支因果”和“自他相换”修习。其中,“七支因果”由阿底峡尊者所传,“自他相换”由寂天菩萨所传。

  发起后又如何巩固呢?最重要的,是时刻念兹在兹。对于任何一件善行,都是发心为利益一切众生而做。若能每天不断地这样想、这样做,菩提心必定会在内心形成强大的力量。

  8.人性中存在很多缺陷,需要通过修行进行调整,确实很艰难。所以,《四十二章经》说:“夫为道者,譬如一人与万人战。”要战胜自己的烦恼习气,必须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这是一项漫长而艰辛的事业。我们在世间,为得到一点蝇头小利尚须付出诸多努力。而学佛修行是成就世间最大的事业、究竟的利益,假如不愿付出代价、不愿努力精进,怎么可能达到目标呢?如果在佛前供上两个苹果就可以成佛,那不是太容易了?

  但修行也不要追求无谓的痛苦。佛陀所提倡的,是中道的修行,智慧的修行,并非盲目的自苦其身。天道酬勤,有了努力的因,只要方向正确,必能结出成就的果。

  9.不论定中出现什么境界,都不可执著,这是原则问题。如果是好的境界,执著了不会进步;如果是不好的境界,执著了会走火入魔。无论是什么境界,都不要在乎,更不要执著。

  10.通过培养心灵的觉醒能力,可以增强意识的自主性。

  觉醒能力的培养,就是在每个念头生起的时候,观照它、觉察它,不取不舍,不迎不拒。随着观照力的增强,生命的自主能力也将随之增强。

  11.关键在于,平时就努力培养觉…

《修行实践》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 继续阅读 ▪ 忏悔与除障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