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實踐
濟群法師
問1.修行的本質是什麼?爲什麼通過修行能認識宇宙真理?
2.對修行來說,應當先悟道,還是先以所學救度衆生?
3.律宗的修行和開悟是怎樣的?
4.從理上能夠理解“心能轉物”,但有沒有實例呢?
5.“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是何義?那樣成佛太容易了吧?
6.怎樣發願才如法?
7.如何發起菩提心?
8.精進就是苦修嗎?
9.定中出現的景象是否可信?
10.如何增強自主意識?
11.當五欲六塵現前時,怎樣調整?
12.靜坐時如何靜下心來?念起時是否要用力壓住?
13.修行要念念分明,卻不能解決實際問題,這樣的觀照有必要嗎?
14.在修行中遇到退步,很緊張,怎樣調整自身心態?
15.聽經時心比較清淨,但回到工作中煩惱還是很多。如何才能擺脫凡夫心,保持內心清淨呢?
16.作爲一個二十歲的年輕人,怎樣破除對色的執著和欲望?
17.有位居士信佛多年,求佛加持早日往生。一次念佛感得彌陀現身,卻心生恐懼,這是爲什麼呢?
18.居士在家誦經,是否一定要燃香、禮拜,或按經中所說的儀規進行?
19.放生是否一定要全部買下?可否只買一部分放生?
20.無爲而爲是佛法修行的最高方法,但對于初學者,卻不可能一下子達到無爲而爲。很多時候仍是有爲而爲,感覺很累,障礙也比較大。但若無爲而爲,又達不到那個境界。應當如何處理?
21.在修學過程中,感覺總有許多障礙。怎樣才能克服這些障礙?
22.學佛與未學佛,生活觀念有很大差別,甚至會出現一些矛盾。怎樣處理兩者之間的關系?
23.是否只有通過坐禅才能觀察自己的心?
24.有人說學佛要“一門專修”,但四弘誓願又說“法門無量誓願學”,當如何處理兩者的關系?
25.如何帶動和影響身邊的人學佛?
26.佛教講究真修實證,請法師開示一下基本的實修方法。
27.怎樣看待出世修行和入世修行?
29.很多學佛者急于證得空性,若只是參禅打坐,不修慈悲心,是否證不了空性?
30.通常,成佛要叁大阿僧祇劫,阿羅漢也要多生成就。可禅宗講頓悟成佛,密宗講即身成佛,如何看待這問題?
31.如何使唯識修學成爲菩提道的修行,而不至偏向學理研究?
32.了解佛菩薩的功德和修行有什麼關系?
33.如何從自我爲中心轉向以叁寶爲中心的修行?
34.在家居士如何在生活中修行?
答:1.修行的目的,是爲了斷煩惱、了生死、開智慧、證真實。要認識真理,必須具備認識真理的能力。人類對世界的認識是否真實,是否全面,就取決于自身的認識能力。問題是,我們現有的認識能力是錯亂的,無論怎樣認識,永遠看不到事實真相。就像我們戴上黃色眼鏡時,看到的世界是黃色的;而戴上綠色眼鏡時,看到的世界又是綠色的。所以,我們首先要去除遮蔽認識的各種錯誤知見。其次,還須具備無限的認識能力。一個人能學多少知識?哪怕學到八十歲、八百歲,能窮盡整個宇宙嗎?不過是滄海一粟而已。若想以這種有限的經驗認識無限的宇宙,是永遠辦不到的。惟有通過修行,才能去除種種錯誤知見,開發本自具足的般若智慧,由此證得諸法實相。
2.這兩種修行方式都是有根據的。在菩提心的修行中,有國王式的發心、船夫式的發心等。國王式的發心,就是先著力于自己悟道,具備相應能力後再度化衆生。船夫式的發心,則是將自利和利他結合在一起,從利他中完善自己,就像劃船的船夫那樣,和乘客共同抵達彼岸。當我們無私幫助他人時,就是在克服自己的私心;當我們慷慨布施時,就是在克服自己的吝啬。所以,兩種方式都是可行的。至于哪種更合適,應根據各人實際情況選擇。假如今生不悟道的話,也不必沮喪。生命是無盡的,今生做不完的事,來生可以繼續。只要我們的願力堅固,就能不斷在世間廣行菩薩事業。
3.就律宗而言,並沒有一個完整的、由學佛至成佛的修行系統。戒律,是一切修行的基礎。不論修學哪個宗派,不論在家或出家修行,都應以戒爲基礎。由戒生定,由定發慧,由慧成就解脫。但我們要知道,戒律固然重要,卻不是一切。“八正道”爲修學佛法的常道。其中,正命、正業、正語即屬戒的內容,但不能涵蓋全部。戒律在中國形成獨立宗派,是漢傳佛教的一個特色。但是,如果僅僅持戒,卻不修習止觀,不具足正見,只能得到“人天果報”,使你來生繼續做人或生天,卻無法成就最終的解脫。
4.“心能轉物”有兩種情況。在現實中,我們也隨時都在轉物。如將木頭加工成桌子,即“心能轉物”的例子。事實上,人類對世間所有事物的改造,都屬于“心能轉物”的範疇。當然,這種轉物須借助外在條件。就更高層次來說,有些修行者可直接以心念改變物質的原有狀態。很多氣功師也有類似能力,可用意念將物體折斷等。佛經記載,印度有位外道仙人,因國王得罪于他,就用意念下了場冰雹,將整個城市毀滅。佛經還講到,八地菩薩可隨意念將海水變成黃金。在我們看來,外在世界是實實在在的,那是因爲我們的業力相同。但在不同業力的生命看來,卻有不同境界。唯識宗經常舉這個例子:海裏的水,我們看到的是水,天人看到的是琉璃世界,餓鬼看到的是膿血,而魚就像住在房子裏一樣。又比如,我們看到大便覺得臭穢不堪,可狗看到就像美味佳肴。所以,我們不要過分相信自己的感覺,不要以爲所看見一切都是固定不變的。我們所接受的教育方式,使我們非常信賴自我感覺,聽到與這些與感覺相違的觀點,總是持不以爲然的態度。其實,我們的見解又比井底之蛙高明到哪裏?
5.佛經中,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有位神通廣大的黑齒梵志,可以上天入地,預知未來。他算出自己只有幾天壽命,很是苦惱,因爲神通也不能幫他解決生死問題。在他痛苦彷徨之際,另一位天人讓他去求教佛陀。五通仙人立刻捧著兩朵花前去見佛,請教生死大事。佛陀告訴他:放下。他就把左手的花放下。佛陀又說:放下。他就把右手的花也放下。佛陀還是叫他放下。他說:我已沒東西可放了。佛陀這才對他說:真正要放下的,不是手上的花,而是你對生死的執著。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也是同理。所謂的屠刀,並非手中有形的刀,而是我們對生死煩惱、五欲塵勞的執著。這一切,並不是我們說放就能放下的。當我們苦惱時,說一聲放下,就能立刻放下那些讓我們苦惱不堪的事嗎?我們想念親人時,說一聲放下,就能立刻把那個日夜思念的人忘掉嗎?若非平日訓練有素,你想一下子放下,根本是辦不到的。如果放下已經不成問題,那麼,成就也是不成問題的。
6.發願,就是樹立學佛目標。每個人發心不同,所以,發願內容也不盡相同。我們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就可在每天臨睡前,面向西方合掌發願:“願生西方淨土中,九品蓮花爲父母,花開見佛悟無生,不退菩薩爲伴侶。”如果我們發心修習菩薩道,不僅希望自己成就,更希望利益一切衆生,使衆生都能聽聞佛法、解脫生死,每天就可這樣發願:“願以此功德,普及于一切,我等與衆生,皆共成佛道。”
總之,我們所做的一切努力都要圍繞相應目標進行。只有確立人生目標,所作所爲才會有針對性。比如我們要買房子,爲此就會努力賺錢、存錢。如果缺乏指向,錢一到手就隨手花掉,即使賺得再多也無法積攢下來。修行也是同樣,明確目標之後,我們所做的一切功德才會有明確歸宿,才會日益增長。
發願,是發自內心的真切願望。當我們念誦發願文時,應當問一問自己:我理解發願文的真實內涵嗎?我的發願是發自內心的嗎?如果是由衷、真切的願望,並且每天都在反複不斷鞏固,那麼,這一願力必能對生命的健康發展起到推動和引導作用。
7.發菩提心主要涉及兩方面:一是如何發起,二是發起後如何鞏固。
菩提心的發起,可參照省庵大師在《勸發菩提心文》中闡述的十種因緣進行觀修,也可依據《菩提道次第廣論》闡述的“七支因果”和“自他相換”修習。其中,“七支因果”由阿底峽尊者所傳,“自他相換”由寂天菩薩所傳。
發起後又如何鞏固呢?最重要的,是時刻念茲在茲。對于任何一件善行,都是發心爲利益一切衆生而做。若能每天不斷地這樣想、這樣做,菩提心必定會在內心形成強大的力量。
8.人性中存在很多缺陷,需要通過修行進行調整,確實很艱難。所以,《四十二章經》說:“夫爲道者,譬如一人與萬人戰。”要戰勝自己的煩惱習氣,必須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這是一項漫長而艱辛的事業。我們在世間,爲得到一點蠅頭小利尚須付出諸多努力。而學佛修行是成就世間最大的事業、究竟的利益,假如不願付出代價、不願努力精進,怎麼可能達到目標呢?如果在佛前供上兩個蘋果就可以成佛,那不是太容易了?
但修行也不要追求無謂的痛苦。佛陀所提倡的,是中道的修行,智慧的修行,並非盲目的自苦其身。天道酬勤,有了努力的因,只要方向正確,必能結出成就的果。
9.不論定中出現什麼境界,都不可執著,這是原則問題。如果是好的境界,執著了不會進步;如果是不好的境界,執著了會走火入魔。無論是什麼境界,都不要在乎,更不要執著。
10.通過培養心靈的覺醒能力,可以增強意識的自主性。
覺醒能力的培養,就是在每個念頭生起的時候,觀照它、覺察它,不取不舍,不迎不拒。隨著觀照力的增強,生命的自主能力也將隨之增強。
11.關鍵在于,平時就努力培養覺…
《修行實踐》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