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修行實踐▪P2

  ..續本文上一頁照力,而不是等敵人上陣時,臨時再找武器。

  當五欲六塵的境界現前時,我們往往會生起與之相關的妄想,然後就“心隨境轉”。根本的對治之道,是以智慧進行觀照。但對修行剛剛入門的人來說,觀照力非常弱。妄念現起時,可能很快就失去正念,對付不了情緒波動。不過,也不必沮喪,只要我們依法修行,時時提起正念,久而久之,觀照力自然增強。即使妄想生起,也能以正念去化解。如同光明出現時,黑暗就會消失一樣。到最後,心就能始終保持在了了分明的覺照中。

  12.靜坐時,不要刻意追求“靜”,這也是一種妄想。如果我們執著“靜”,就會因此排斥某些念頭。而我們每排斥一次,又會産生相應的反彈作用。作用力越大,反作用力也越大。它所導致的效果,恰恰背離“靜”的初衷,反而達不到預期目的。

  所以,靜坐時對各種念頭要不取不舍。無論是執著的取,還是討厭的舍,都會使心浮躁掉舉。當妄想到來時,我們只須以正念觀照它,不爲所動,不隨之跑,就是修行的功夫。真正的“靜”,並非什麼念頭都沒有,而是不隨境轉,是不取于相,如如不動。

  13.我們說活在當下,保持清明的心境,並不是無所作爲。而是在做每件事的時候,包括工作、學習,乃至吃飯、走路時,都能念念分明。禅宗有這樣一句話,叫做“搬柴及運水,神通並妙用”。活在當下、念念分明的禅修,能使我們在做事的過程中,心不會粘著其上,從而培養“心無所住”的能力,培養從容應對的平常心。

  14.修行的退步有兩種情況:一是正常的退步,一是非正常的退步。修行過程,是降服凡夫心的過程。而凡夫心是無始以來形成的,雖然我們每天按特定的法門不斷修習,但在此過程中,面對不同境界,凡夫心仍會發作,修著修著就失去感覺了。只要按正確的方法去做,這種退步是正常的,且往往是進步的前奏,所以不必著急。

  另外,還有不正常的退步。根本未按一定方法去修,在修行過程中也未能持之以恒,而是叁天打魚二天曬網,剛修出一點進步就放棄了。這種退步可能一退千裏,或許要重頭開始,而且會成爲日後修行的障礙。這種退步,才是需要緊張的。

  15.對治凡夫心,應針對其落腳點下手,也就是我們貪著的一切,包括家庭、事業等。只有減少這些貪著,內心才可能清淨。《金剛經》說得好:“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了達事物無常、無我的本質,我們才能淡然面對,不隨其所轉。

  有了正確觀修方法後,應持之以恒地修習,否則就容易退轉。不僅修行如此,掌握世間任何技藝也是同樣。如彈琴、習武、練書法,都要每天不斷練習,才會熟能生巧,任運自如。任何心行都是長期培養起來的,應每日數次不間斷地觀修、鞏固,並在未修中間保持正念。如果我們每天以十分鍾念佛,其余時間都在念貪、嗔、癡。那麼,十分鍾的正念又如何抵擋二十多小時培養的貪、嗔、癡力量?凡夫心是無始以來培養的,要抵抗它,必須加倍努力,一刻不能松懈,否則它隨時可能卷土重來。

  16.“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對一般年輕人來說,破除對色的執著確有一定難度。尤其在這個物欲橫流的時代,到處充滿著聲色刺激。爲什麼佛經說今天是末法時代?原因正在于此。從修行角度來說,現代人修行較古人艱難幾十倍、幾百倍。因爲人們在物欲的陷阱中,遠比古人陷得更深,更難以自拔。

  作爲在家居士,可以有正當的感情和夫妻生活,但不能貪著,尤其不能邪淫。從佛教觀點來看,淫欲是障道法。如果不希望因此影響自身修行,可以通過持戒、修定、作不淨觀等方法逐步克服並消除欲望。持戒,能避免引發色欲的外緣;修定,則能調整內心,從而以法樂代替欲樂,這才是徹底的解決之道。

  17.見到佛菩薩爲什麼恐懼呢?“葉公好龍”的故事大家都很熟悉,有時候,我們雖然總在說想往生西方,但只是一種說法,只是對現實挫折的逃避,並未從內心深處生起確定不移的意願。也並不清楚,自己究竟爲什麼要去西方。所以,真正感得彌陀現身時,反而會患得患失,心生恐懼。

  18.只要條件許可,讀誦佛經時最好布置一個莊嚴的壇場,燃香點燈、鮮花供養,這種氛圍能幫助我們收攝心念。凡夫最大的特點是心隨境轉,在清淨的環境中,心更容易靜下來。此外,燃香點燈、鮮花供養,也是在修習“禮敬諸佛”,可使我們獲得無量福報。

  19.關于這個情況,一方面看心發得有多大,一方面看有多少財力。什麼是全部買下呢?是把整個市場的所有動物全買下?還是把我們所在地的動物全買下?我們能拿出多少錢放生,取決于我們的發心。菩薩可以舍身飼虎,但作爲一般人,哪怕只是在經濟上幫助別人,也會考慮是否影響到自己的生活。每個人境界不同,所以放生也沒有標准。能全部買下最好,做不到,就根據目前的修行境界和財力來抉擇,能放多少就放多少。

  20.有爲和無爲,是修行的不同層次。開始必定是有爲的,任何人都不例外。或許有人會問:祖師不是說“平常心是道”嗎?關鍵在于,什麼是“平常心”?對于絕大多數人來說,現有的心是很不平常的。因爲我們現有的心行基礎是無明我執,是貪嗔癡,若不是用很大的力量,根本無法擺脫。只有脫離這種不平常的心,真正的平常心才會顯現,然後才談得上沒有造作的用心。無爲而爲的用心是有次第的,並非開始就什麼也不學,什麼也不分別,坐下來什麼也不想,那多半是在打瞌睡吧?所以,起初必定是有爲的,然後再以相應的方法導入無爲。從有爲到無爲,並非水到渠成,也需要特定的引導。

  21.有爲和無爲,是修行的不同層次。開始必定是有爲的,任何人都不例外。或許有人會問:祖師不是說“平常心是道”嗎?關鍵在于,什麼是“平常心”?對于絕大多數人來說,現有的心是很不平常的。因爲我們現有的心行基礎是無明我執,是貪嗔癡,若不是用很大的力量,根本無法擺脫。只有脫離這種不平常的心,真正的平常心才會顯現,然後才談得上沒有造作的用心。無爲而爲的用心是有次第的,並非開始就什麼也不學,什麼也不分別,坐下來什麼也不想,那多半是在打瞌睡吧?所以,起初必定是有爲的,然後再以相應的方法導入無爲。從有爲到無爲,並非水到渠成,也需要特定的引導。

  22.學佛和未學佛,生活觀念和方式確有不同。這種不同,是否就意味著沖突呢?其實未必。社會上,許多人的人生信念和生活方式也不盡相同,關鍵是彼此理解,彼此尊重。

  我們身爲佛弟子,對沒有信仰的人,首先要學會尊重,切莫因爲“我有信仰,你沒有信仰”而人爲對立,甚至瞧不起對方。在充分尊重他人的前提下,可尋找適當時機將佛法介紹給他們。但不要強行推銷,否則反而可能引起抵觸情緒。在這個問題上,要有善巧方便,要以別人願意接受的方式去傳播。

  有時,我們也可能碰到這樣的問題:因爲信仰而給生活帶來一些不便,甚至引起他人的誤解或非議。若有類似困擾,我們可以表現得含蓄一些,但也不必刻意隱瞞。作爲一個公民,有自己的追求,有正當的宗教信仰,是受到法律保護的,不是什麼見不得人的事。之所以要表現得含蓄一些,主要是爲別人著想,不希望他們誤解,更不希望他們因誤解而造作口業。從我們自身來說,完全可以按自己選擇的方式理直氣壯地生活。

  23.坐禅並不是唯一的方式,通過反省,也能觀察我們的心。當然,反省能夠觀察到的層面比較有限。通過坐禅,則能培養觀照力,對內心有更深層的認識。

  我們的心往往非常混亂,常聽得有人說:平時也沒察覺自己有多少妄想,可一打坐,妄想反而不絕如縷。爲什麼會這樣呢?其實,這並不是因爲打坐時妄想比平時更多,而是因爲以往從來沒有觀照內心的習慣,雖然妄想紛飛,卻不知不覺。

  通過禅修,我們才有能力觀照內心。就像點燃的蠟燭,必須在無風狀態下,才能照清周圍景象。而在風中搖曳的燭光,是無法將四周朗照分明的。坐禅,不僅能幫助我們觀照內心,止息妄想,還能以此消除負面情緒。

  24.開始學佛,其實不必考慮“一門專修”或“法門無量誓願學”,這兩種都爲時過早。重要的是打好基礎,主要有叁方面:一是修習皈依,以此培養對叁寶的信心;二是修習發心,以此確定人生的目標;叁是受持戒律,以此培養健康的生活方式。

  有了這些基礎之後,應一門深入,依某一宗派修學,樹立正見,修習禅觀,體證佛法。然後,爲利益更多的衆生,才能“法門無量誓願學”。

  25.從佛教角度來說,我們內心的某個層面,都具備佛菩薩那樣的智慧,都和佛菩薩無二無別。我們之所以還是凡夫,只因目前被無明所障。所以,希望你們都能成爲光明使者,以佛法智慧開啓更多的心燈。

  至于影響周圍人的方式,也有很多種。我們可以帶他們去親近善知識,或是和他人分享自己的學佛心得,告訴他們自己學佛後的改變,還可以向他們推薦一些入門書籍,介紹一些佛教網站,等等。我覺得,能以佛法幫助他人,是最持久的幫助。因爲任何物質幫助只能暫時解決問題,而以佛法利他,卻能令人徹底改變命運,改變人生,意義極爲重大。希望在座的同學都要發菩提心,讓更多民衆有機會接觸佛法。

  26.佛教各宗派有不同的修證方法。但不論有多少修行法門,基礎是共同的,必須由下而上地一步步修習。

  皈依,是修行的重要基礎。事實上,它不僅是基礎,本身也是高不見頂的修行法門,甚至一直可以修到成佛。皈依的修行,是以佛法僧叁寶爲所緣對象。而整個佛法修行,正是念佛、念法、念僧的修行。如《阿含經》的佛隨念、法隨念、僧隨念,淨土宗的即心念佛、即心是佛,禅宗的即心即佛,及很多佛子熟悉的《普賢行願品》的十大願王等等,都是…

《修行實踐》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忏悔與除障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