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聞思經教▪P2

  ..續本文上一頁多少功德。就像一個杯子,只能裝一杯水;一個桶,也只能裝一桶水。如果心量完全打開,就能像虛空那樣,容納日月星辰,容納山河大地。所以說,心無所住才能獲得無量功德。

  12.“不思善,不思惡”與“諸惡莫作,衆善奉行”並不對立,而是代表兩個層面的修行。佛法修行中,基本貫穿著“諸惡莫作,衆善奉行”的原則。但修行不僅是止惡行善,更要超越對善惡相的執著。因爲修行最終要契入空性,以哲學角度來說,即通達絕對真理。空性又名真如,超越一切善惡,這就必須擺脫二元對待的心。

  我們眼中的世界,是相對的世界;我們現在的心,是二元對立的心。換言之,每個心念都有相應的對象。比如想起某個人,某件事,都有“能想”和“所想”。而在空性層面是沒有對待的,是“不思善,不思惡”的絕對世界。凡夫活在相對的世界,而聖賢同時活在相對和絕對的世界。體悟絕待的空性時,是超越善惡的。安住于相對時,則要“諸惡莫作,衆善奉行”。對于普通人而言,相對現象與絕待的心似乎會發生沖突。但對聖者而言,心的相對層面和絕待本質是可以並存的。

  13.作爲中醫來說,需要了解我們的生理結構和脈絡,這種了解並不影響學佛。緣起法確實有規律可循,幹任何一行,都要鑽研它、了解它,在這一前提下,才有能力正確認識乃至應用。

  至于佛教所說的“無常”,和這些規律並不矛盾。所謂規律,必須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只要是客觀規律,一定是相通的。區別只是在于,對規律的認識存在程度深淺的不同。另外,佛教對客觀規律的認識,目的是爲了斷惑證真,了脫生死,不同于單純的治療疾病。當然,學佛能幫助我們深化對身心世界的認識,也是有助于學醫的。

  14.根據唯識觀點,我們有八個識,分別是前五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第六意識、第七末那識、第八阿賴耶識。修行過程中,首先運用的是第六識,這也說明修行是從分別、造作入手。因此,第六識和第七識在初地、二地已開始轉依。而前五識和第八識則要到成佛階段,在金剛道後才能轉依。簡言之,在修行轉化心念的過程中,心識的轉化是有先後次第的。

  15.金庸先生的說法,只代表他的一家之言。其實,佛經並不像小說或傳奇那樣,是編出來的,而是由佛陀闡述其親證經驗,再經弟子們記錄而成,並不存在神話的成分。

  佛教有不同語系、不同法門之分,每個人有緣接觸什麼,又能對什麼生起信心,都取決于他自身的認識。正因如此,佛陀才應機設教,開顯種種法門。金庸先生喜歡原始佛典,感覺那才比較平實,只是代表他的根機,他的需要。作爲他個人來說,當然有自由選擇任何一個適合自己的法門。但是,因此評判其他法門,顯然是不合適的。

  事實上,大乘經典是以整個法界爲平臺,蘊涵著更高的知見,更廣的視野,更深的修法。在修行上,所要成就的品質和境界也更爲高廣深遠。因爲大乘佛教的修行目標是成佛,不僅要成就大智慧,還要圓滿大慈悲。

  人對世界的認識,取決于自身的認識能力,難免有諸多局限。所以,我們不要過于主觀地看待自己不了解的領域,更不要輕率地下結論。有時,我們從自己的角度出發,以爲這是對,那是錯。事實上,所有這些只是我們看到的現象,只是我們根據有限經驗所作的判斷。可曾想過,我們看到的究竟對不對?又能看到什麼程度?在證得實相之前,每個人都在帶著有色眼鏡看世界。我們看到的,只是被我們處理過的影像,並非客觀的真實。

  因此在了解過程中,我們應當本著虛心學習的原則,先去理解我們能夠理解的那部分,而不是妄加評論。在此過程中,善知識的引導也非常關鍵,否則我們很可能師心自用而不自知。

  16.“見道”的這個“道”的本身,並無分別。但在程度上有深淺不同,所謂“一切聖賢皆以無爲法而有差別(《金剛經》)”。我們不能說,聲聞“見道”,所見是一個東西;菩薩“見道”,所見又是另一個東西。在空性上,這是共同的,“現觀”也好,“見道”也好,所見都是空性。“現觀”是對空性所作的“觀”,這種“觀”屬于無漏智慧,也是契入空性的一種作用。但是,體和用並非兩個東西。雖然說,是在“見道”或“契入空性”,但其中並無“能”、“所”,不是說,這個見了那個,或者說,那個契入了這個。

  聲聞所證和菩薩所證,因爲彼此積累的資糧不同,所以,見道後成就的功德也有天壤之別。大乘經典時常說到:初地成就多少功德,二地成就多少功德,但阿含典籍並無相關論述。聲聞成就的是解脫身,而菩薩成就的是無上佛果,其中,又包含叁身(法、報、化)四智(大圓鏡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成所作智),具有無量無邊的功德。對此,《解深密經》比喻說:聲聞成就的解脫身,就如窮人從牢中獲釋,除了解脫,仍一無所有。而佛陀成就的是法身,則如億萬富翁從牢中獲釋,不僅獲得自由,還有巨額財産可以享用。原因何在?主要取決于不同的修行內容。聲聞是以持戒、修定來開顯無漏智慧,由此完成解脫。而菩薩不僅要解脫惑業,證得空性,更要成就差別智,積累無量福德。因此,所獲成就亦不相同。

  

  

《聞思經教》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生滅與永恒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