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煌遺書》,2006年起,北京圖書館出版社開始出版,預計2009年出齊。該書所有無名殘片,均由方廣锠先生定稿擬名。本件名稱,即據方先生考訂擬定。
[3] 竺沙雅章《西域出土の印刷佛典》,《旅順博物館藏新疆出土漢文佛經國際學術會議》,(旅順博物館藏トルフアソ出土漢文佛典研究論文集),2006年,旅順博物館、日本龍谷大學共同編輯,日本言行堂印刷。圖版見《旅順博物館藏新疆出土漢文佛經》第191頁,旅順博物館、日本龍谷大學共編,2006年,日本法藏館出版。
[4] 梶浦晉《日本的漢文大藏經的收藏及其特色》,載方廣锠主編《藏外佛教文獻》第二編,第十一輯,2008年7月,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
[5] 王丁《初論<開寶藏>向西域的流傳》,《佛教文獻と文學》,頁67-96,2008年,國際佛教大學院大學 學術フロンテイア實行委員會、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21世紀COE實行委員會、臺灣南華大學共同編輯。
有關四天王寺A45《蘇悉地羯羅供養法》卷下有關研究,又見藤枝晃先生主編的《トルファソ出土佛典の研究--高昌殘影釋錄》頁255,圖版503。
[6] 《應縣木塔遼代秘藏》,山西省文物局、中國曆史博物館編輯,1991年,文物出版社出版。
[7] 羅昭《〈契丹藏〉的雕印年代》,《中國曆史博物館館刊》第五期,1983年。
羅昭《有關〈契丹藏〉的幾個問題》,載《文物》,1992年第11期。
竺沙雅章《新出資料よりみた遼代の佛教》,載《禅學研究》第72號,花園大學禅學研究會,1994年1月。
竺沙雅章《契丹大藏經小考》,載《內田吟風博士頌壽紀念東洋史論集》,1978年8月。
竺沙雅章《〈開寶藏〉と〈契丹藏〉》,載《古典研究會創立二十五周年紀念國書漢籍論集》,汲古書院,1991年8月。
方廣锠《<遼大字藏>的定名與存本》,《中國學術》,商務印書館,2004年2期,總第十八輯。
[8] 董寶瑩、劉均合、陳少偉合撰《天宮寺塔修複中出土珍貴文物及標本》,載《豐潤文史資料選輯》。這是一份發行很少的內部資料,筆者一份承著者贈閱,尚未見到原刊,亦未詳發表年月。
陳國瑩《豐潤天宮寺塔保護工程及發現的重要遼代文物》,載《文物春秋》,1989年創刊號。
鄭紹宗《豐潤天宮寺發現的遼代刻經》,載《內蒙古文物考古文集》(第二輯),1997年7月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出版。
畢素娟在《遼代的雕版印刷品》一文末,附有"已知面世的遼代雕版印刷品一覽表",其中列表介紹了豐潤的遼刻本。其他相關的論述,如羅昭有關山西應縣木塔所出《契丹藏》論文,對此亦有論述。
[9]《旅順博物館藏新疆出土漢文佛經》第191頁,旅順博物館、日本龍谷大學共編,2006年,日本法藏館出版。
[10]竺沙雅章《黑水城出土の遼刊本について》,載《汲古》第43號,古典研究會編,2003年6月。
[11] 梶浦晉《日本的漢文大藏經的收藏及其特色》,載方廣锠主編《藏外佛教文獻》第二編,第十一輯,2008年7月,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
[12] .彭金章、王建軍、敦煌研究所編《敦煌莫高窟北區石窟》(第一卷),文物出版社2000年7月。
[13] 李際甯《敦煌莫高窟北區B53窟出土漢文《華嚴經》版本考》,2002年"中日敦煌佛教學術會議"論文;又載《戒幢佛學》第二卷,戒幢佛學研究所編輯,2002年,嶽麓書社出版發行。
[14]李際甯《關于旅順博物館藏吐魯番出土木刻本佛經殘片的考察》,原載《旅順博物館藏新疆出土漢文佛經研究論文集》(旅順博物館藏トルフアソ出土漢文佛典研究論文集),旅順博物館 、龍谷大學共編,2006年,日本言行堂印刷。圖版見《旅順博物館藏新疆出土漢文佛經》第191頁,旅順博物館、日本龍谷大學共編,2006年,日本法藏館出版。
[15]何梅《南宋<圓覺藏>、<思溪藏>探究》,載《世界宗教研究》,1997年12月,第4期。後編入李富華、何梅著《漢文佛教大藏經研究》,2003年2月,宗教文化出版社出版。
[16]李際甯《國圖新入藏思溪版<大般若波羅蜜經>的經過及其文物版本價值》,原載《文津流觞》2003年2月號(總第九期)國家圖書館善本部主辦,後收入李際甯著《佛教大藏經研究論稿》,2007年8月,宗教文化出版社出版。
[17]呂澄《碛砂版藏經》,《呂澄佛學論著選集》卷叁,齊魯書社,1991年7月第一版。
[18]吉井芳純《太原崇善寺發見の碛砂版藏經に就ぃて》,《密教研究》第80號,1942年。
[19]李富華、何梅著《漢文佛教大藏經研究》,2003年2月,宗教文化出版社出版。
[20]徐一夔《重刊中峰和尚廣錄序》,見《碛砂藏·天目中峰和尚廣錄》。又見徐一夔《始豐稿》。
[21]《碛砂藏·大宗地玄文本論》卷第叁。
[22] 童玮《扶風法門寺塔所藏普甯藏殘本的版本價值》;柏明《法門寺佛經的收藏、發現及價值》;張新鷹《法門寺塔元刊經本題記所見管主八續補佛藏事略》;載《首屆國際法門寺曆史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選集》,1992年,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23]小野玄妙《至元二年刊元版大藏經の跋文に就て》,載《現代佛教》十一月號(第四十叁號)。
[24]李富華、何梅《漢文佛教大藏經研究》,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年12月。
[25]李際甯《關于近年發現的<元官藏>》,載東京《國際佛教大學院大學研究紀要》第十二號,2008年3月。
[26]方廣锠《<毗陵藏>初探》,收入上海師範大學召開的《國際漢文佛教大藏經研討會論文集》。
[27]見《中國大百科全書·宗教卷》第154頁,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8年。
[28]李際甯《”武林藏”之我見》,載《佛學研究》第四期,1995年,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佛學研究》年刊編輯部主辦。又收入拙著《佛教大藏經研究論稿》,2007年8月,宗教文化出版社出版。
[29] 許惠利《北京智化寺發現元代藏經》,載《文物》,1987年第8期(總第375)。
許惠利《智化寺發現元官版藏經》,載《紫禁城》,1987年第5期。
[30]何梅《北京智化寺<延祐藏>本考》,載《世界宗教研究》,2005年第2期。
[31]胡適《記美國普林斯敦大學的葛思德東方書庫藏的碛砂藏經原本》,見張曼濤主編《大藏經研究彙編》上,第281-290頁。臺北,大乘文化出版社,1977年6月初版。
[32]李際甯《<天龍山藏經>淺談》, 載《周紹良先生欣開九秩慶壽論文集》第282--287頁1997年中華書局出版。又見拙著《佛教大藏經研究論稿》,2007年8月,宗教翁化出版社出版。
作者簡介:
李際甯 中國國家圖書館善本組研究員
《近叁十年大藏經價值》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