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47 金剛經正解(清.龔概)▪P8

  ..續本文上一頁空寂無爲之體,即成顛倒心,如來說是有漏福德,其報有限,不足爲多也!若以真智行慈,隨緣布施,能離于相,不見福德爲實有,順于本來空寂無爲之體,即非顛倒心,此乃無爲淨福,等如虛空,所以如來說得福德多耳。然則妄心住相之福不當修,智慧離相之福不當不修耶!福德無故福德多,則福德仍歸無我,修福原不礙菩提也。

  ○離色離相分第二十

  (色者,顔色;相者,形體;離者,不著。言求見如來者,離諸色相也。)

  【「須菩提!于意雲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見不?」「不也,世尊!如來不應以色身見。何以故?如來說: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須菩提!于意雲何?如來可以具足諸相見不?」「不也,世尊!如來不應以具足諸相見。何以故?如來說: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諸相具足。」】

  ﹝注﹞色身者,叁十二相也;諸相者,謂種種變現神通之相,又不止叁十二相矣。具足者,無少欠缺也。色身主離色言,諸相主離相言。

  ﹝講﹞前言身相非相,諸相非相。須菩提已知有法身、法相。此承上福德無爲福德多,佛恐須菩提以如來色身認爲法身,故設問曰,佛可以具足色身見不?須菩提即解其意,遂答曰,不也,世尊!覺性虛空,非形所囿,如來不應以具足色身見。何以故?如來所說具足色身,乃是幻化應身,非真有具足色身也,是名爲具足色身耳。而可以色身見如來也哉!佛又問須菩提曰,如來變現神通之相,諸相具足,可以具足諸相見不?須菩提亦答曰,不也,世尊!蓋諸相亦形相耳。雖具足,不應以見如來也。何以故?如來所說諸相具足,乃外貌應現形相,非真有此諸相具足也,是名爲諸相具足耳。其可以諸相見如來也哉!

  ○非說所說分第二十一

  (分爲二節。無上菩提乃本來真性,此非言語可說也。如來爲覺悟衆生,只得以言語化導,演說般若,要知所說法,正爲此非言語可說者,謂不可說而說也。)

  【「須菩提!汝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有所說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爲謗佛,不能解我所說故。須菩提!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

  ﹝注﹞勿謂、莫作,皆禁止辭,言勿謂如來心中自念雲,我當有所說法度衆。蓋如來隨衆生根器而覺悟之,初未嘗有說法之心也。若言有所說法,是不明說法之旨,與佛意違背,非謗而何?以本性真空,有何可說?今雲說法,亦名耳,非實有法可說也。

  ﹝講﹞佛告須菩提曰,汝勿謂如來有心作此念頭:我當有所說法,以開示于人。汝切莫作是念,此何以故?設若有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則是淺見寡識,滯在言辭之末,違背真空妙谛,即爲謗佛,不能解會我所說之義故也。又呼須菩提曰,當知所謂說法者,雖以言顯,猶以悟通,默識心源,非言語能到,無法可說,是名說法也。蓋無可說而說,名爲說法。

  【爾時,慧命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衆生,于未來世,聞說是法,生信心不?」佛言:「須菩提!彼非衆生,非不衆生。何以故?須菩提!衆生衆生者,如來說非衆生,是名衆生。」】

  ﹝注﹞爾時者,當啓問之時。慧,智慧,以德言;命,壽命,以齒言。謂有智慧而高年長老也。人至老耄,則昏聩者多。須菩提老而得慧眼,年高有德,表稱以動衆。

  ﹝講﹞爾時,具智慧、通命源之須菩提,深契佛旨。恐無說之說,具佛慧者方能知之,衆生未必知,不知又安能信?因白佛言,頗有衆生,于未來世,得聞如來所說無法可說之法,能生實信心而無疑焉否?佛語須菩提曰,汝勿慮未來之世,無有信佛法的衆生。蓋佛與衆生,初非兩類,同具此心。彼爲衆生而真性原有,非可以衆生目之;彼雖非衆生,而業緣現在,又非可以不衆生目之。何以故也?衆生于衆生之中,不能超脫者,以其不悔悟更新,自暴自棄,遂爲衆生耳。若如來所說人性皆善,有何凡聖之殊,原非實有衆生,是假名爲衆生也。本性自在,安得聞佛所說而不生信心哉!

  ○無法可得分第二十二

  (無上菩提,本是真空,我尚非有,何況于法?故曰無法可得。)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爲無所得耶?」「如是,如是。須菩提!我于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乃至無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講﹞須菩提白佛言,曰我佛妄盡覺滿,得此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豈非以萬法俱空,圓明寂照,不俟外求,正爲無所得乃爲真得耶?佛深契須菩提之問,而重許之,言如是,如是。我于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不從外得,乃我之真性也。真性虛空,神凝智泯,情絕思澄,不可以色相取,不可以言說求,無有少法可得;止爲開導衆生,是以名爲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使人知所歸依耳,豈有法可得哉!

  ○淨心行善分第二十叁

  (妙性空寂,固無法可得,然欲得無上菩提,又當何所修耶?必須淨其心以行諸善事,借此法爲入道之門。宗泐曰:淨心行善者,不著一法于心,而行此善法也。)

  【「複次,須菩提!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以無我、無人、無衆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則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須菩提!所言善法者,如來說即非善法,是名善法。】

  ﹝注﹞是法,即指菩提覺體。無法之法,乃真法也。平等,謂凡有知者必同體也。無有高下者,非聖具而凡虧也;在聖不增,故曰無高,在凡不減,故曰無下。一切善法,如布施、持戒、忍辱、精進之類是也。

  ﹝講﹞阿難複編次:佛告須菩提曰,是無可說無可得之菩提法,乃本然之性,原自平等。在衆生不減,在諸佛不增。無聖無凡。色身則有高下,而真性初無高下之分,所以名爲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也。何以爲是名也?以真性中無有我人衆生壽者四相之妄,但見爲平等,故有是名也。平等之法不從性外得矣,然豈蓋廢修證哉?倘認本來現成,不假修行,此又廢法沈空,愚迷不返者也。

  唯依平等無相心,修一切六度萬行之善法,則虛己含真,從此明心見性,造至覺地,即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矣。此所謂自修自證,真無少法可得者。

  須菩提,不惟菩提無法可執,即一切善法,在所當修,而亦不可執泥。蓋所謂善法者,不過借此以接引衆生,開悟群迷耳。及悟菩提善法何有?本性中原無有此法也。如來說即非善法,是名善法。法非實有,而可執泥也哉?菩提之無少法可得也,益明矣。

  ○福智無比分第二十四

  (福,即福德;智,即智慧。住相實施,爲人天有漏之因,只可言福;持經演說,爲本性無量之功,不惟有福,兼爲有智。此福與智合,等如虛空,無可比方者也。)

  【「須菩提!若叁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諸須彌山王,如是等七寶聚,有人持用布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羅蜜經》,乃至四句偈等,受持、爲他人說,于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萬億分,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

  ﹝注﹞如是等七寶聚,言七寶所聚之多,等之于須彌山王之高大也。佛以性中福德爲最上者,皆爲世人妄執因緣,要求福報之厚;故隨機逗教,反覆言之,以破人著相有爲妄福,而勉人以修身修性耳。

  ﹝講﹞上言善法皆空,恐人又以經文爲空談,故以福德較之,使知自修也。佛告須菩提雲,須彌爲衆山之王,可謂高大矣;若叁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諸山盡如須彌,是高大而且多也。若有人積如是七寶以成聚,用此布施,福德固爲高大而多矣。然自性若迷,施福享盡,不免墮落,福何可救?于性何益?

  設若有人,以此般若波羅蜜經,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而有得于心,讀誦而演說其義,則不徒自度,且能度人,利益無窮,是修自性福德智慧。此七寶布施之福德,不及此持經福德百分之一;豈止百分之一,雖千萬億分,乃至算數之多,譬喻之廣,亦不能及此一分也。人可徒求布施福,而不修性福哉!

  ○化無所化分第二十五

  (化者,度衆生也。無所化者,實無衆生得滅度也。蓋佛雖設法以化衆,然法非強設,衆生本有佛性,原非凡夫,不過隨其本性而導之,故有化而歸于無所化也。)

  【「須菩提!于意雲何?汝等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度衆生。』須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實無有衆生如來度者,若有衆生如來度者,如來則有我人衆生壽者。須菩提!如來說:『有我者,則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爲有我。』須菩提!凡夫者,如來說即非凡夫,是名凡夫。】

  ﹝注﹞未度曰衆生,度後非衆生。非衆生則無衆生相。故曰實無有衆生如來度者。如來說有我者,就對凡夫而言耳。色身本空,我有何在?但凡夫不悟,妄認色身以爲我耳!

  ﹝講﹞如來度生,現無邊身,說無量法,實實見之行事,一一圓滿,非菩薩可及,豈可雲無滅度乎?殊不知,是法平等,則是衆生本來寂滅,如來不過因其爲衆生而設法以度之。如來不作度生念,所以能度生也。

  故呼須菩提而告之曰,汝意雲何?汝等學道諸人,勿謂如來實有是念,我當用法以化度衆生。汝等莫作是念可也。此何以故?蓋般若真性,人人具足,雖如來以法度之,然亦度其所自有,非益其所本無。化歸無化,實無有衆生是如來度者。設若見有衆生爲如來度者,是如來見得我能度化,即爲有我人。因我度,即爲有人;度人離塵,登我法界,即有衆生;度人生死,不入輪回,即有壽者。一念不忘,四相畢具,所謂平等真法界,佛不度衆生者謂何?而如來豈有此耶!

  如來既無四相,又何有我乎?然如來說有我者,是對衆生而言,即非實有我也。而凡夫之人,錯認幻相,以爲有我,蓋未能見性,所以我相未忘也。

  佛又恐人分別凡夫,複呼須菩提言,凡夫者,似與如來異,若論本性,真空自在,苟能了悟,隨入菩提。故如來說即非凡夫,是假名爲凡夫耳。然則如來凡夫,一而已矣,又豈有能度之如來,可度之衆生也哉!

  ○法身非相分第二十六

  (如來清淨法身,乃從本性表出,即是真空,非屬相貌,無相可求者也。須…

《47 金剛經正解(清.龔概)》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