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47 金剛經正解(清.龔概)▪P9

  ..續本文上一頁心悟始得,不可以色相見。蓋色相總屬幻有,所見亦非真實,故曰法身非相。)

  【「須菩提!于意雲何?可以叁十二相觀如來不?」須菩提言:「如是!如是!以叁十二相觀如來。」佛言:「須菩提!若以叁十二相觀如來者,轉輪聖王則是如來。」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不應以叁十二相觀如來。」】

  ﹝注﹞轉輪聖王,是爲四天正統,攝四大部洲。正五九月照南閻浮提,二六十月照西瞿耶尼,叁七十一月照北郁單越,四八十二月照東佛婆提。常如輪轉,照察人間善惡,以治四天下。乃二地菩薩,寄居金輪王位修行;在天人道中,未出叁界,以業報福德,亦具叁十二相,是業力所成也。觀與見不同,見者,觌體之謂;觀者,應作如是觀之觀,以心觀也。

  ﹝講﹞前分既言如來無我,無我則無相矣。佛恐衆生執相之見未除,故複問須菩提曰,如來容貌端莊,具足叁十二相。汝之意雲何?果可以叁十二相觀如來不?須菩提順佛言而隨答之曰,如是,如是。蓋認作以相觀如來,征問須菩提也。如來不可以相見,可以相觀,因此有相以觀無相之妙,未嘗不可。此答,在須菩提不爲錯。正是他深解進步處。但非佛發問意。令初發心人聞之,不知由無相方能現相,但見于相,昧于無相,未免執相以觀如來,誤入邪道。故佛轉诘以曉之曰,設若如來可以叁十二相觀之,則轉輪聖王,管四天下,周流不已,以福業多端,亦具叁十二相,與如來相似。是轉輪聖王即當爲如來矣!須菩提深悟佛意,即應之曰,以我解佛所說義,自不應以叁十二相觀如來也。

  【爾時,世尊而說偈言:

  「若以色見我 以音聲求我

  是人行邪道 不能見如來】

  ﹝注﹞偈者,發言成句。又四句爲一偈也。色,顔色;見,親睹也;音,言音;聲,聲氣;求,索也。我者,佛自謂。此指法身真常清淨之我,亦對人而言我也。邪道者,聲色乃是幻妄,惟真性方爲正覺。如來謂真性法身也。

  ﹝講﹞爾時,世尊印證解義,而說爲偈言曰,如來之我,本無色可見,無聲可求;若人以色見聲求,心遊性外,墮于識境,是人所行,名入邪道,決不能見如來矣。蓋求我于聲色,是以如來爲有相也。欲見如來者,豈可以叁十二相爲哉!

  ○無斷無滅分第二十七

  (前分既言不可以色見聲求,恐人疑如來斷絕諸法,消滅形相,不知真空妙體,無斷滅相。故此分又發明之。蓋我以不可斷滅一切諸法,起個著無見也。)

  【「須菩提!汝若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須菩提!莫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須菩提!汝若作是念,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者,說諸法斷滅。莫作是念!何以故?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者,于法不說斷滅相。】

  ﹝注﹞具足相,即前言具足諸相也。說諸法斷滅者,斷者,不續;滅者,不生。妙性本空,如明鏡纖塵不翳,任萬形之自起自滅,而鏡之明體,寂照如如,未嘗斷滅。若作是念,如鏡先自著翳,則光掩而有斷滅相矣。此蓋我言求菩提者,不可念著于無,非謂如來不以具足相得菩提爲非也。

  ﹝講﹞承上文言,須菩提,汝雖知如來不可以相見矣。設若作是念,謂如來不用具足色相之故,得此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將必舍去色相,別生見解。汝切莫作是念,而謂如來無形相,無聲色,遂不以具足色相之故,而得此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也。佛又告之曰,汝若作是念雲,諸相皆無,才發此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是說度人諸法,一切皆斷滅矣。如來雖脫塵緣,圓通無相,神化無方,而隨緣順應,原非斷滅者。法如斷滅,則心性何由發明,而真如亦幾乎熄矣!汝切莫作是念也。此何以故?凡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者,必依諸法以爲修行之路,不得說法相俱捐,生斷滅相也。

  ○不受不貪分第二十八

  (菩薩所作福德,皆般若真空,直超彼岸,豈比世間布施之福德,受而貪之也哉。曰不受者,一塵不染,縱有向何處著?曰不貪者,心等虛空,欲愛從何處生也?)

  【「須菩提!若菩薩以滿恒河沙等世界七寶布施;若複有人知一切法無我,得成于忍,此菩薩勝前菩薩所得功德。須菩提!以諸菩薩不受福德故。」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雲何菩薩不受福德?」「須菩提!菩薩所作福德,不應貪著,是故說不受福德。】

  ﹝注﹞我者,私己之心也;成者,成就也。前于六波羅蜜中,揭出忍辱波羅蜜爲言。可見忍之義大矣哉。人于一切萬事,執著一個我心,就有四相。于六塵上見其可愛而受之,見其可欲而貪之,便不能忍耐以降伏其心,而于菩提遠矣!按大般若經,有安受忍,有觀察忍,修此二忍,便得無生法忍。此處知字,是觀察忍;成字,是安受忍。知一切法無我,得成于忍,便是無生法忍。

  ﹝講﹞前分既言不著聲色相,不著斷滅相,真通達無我、法矣。佛故呼須菩提而言曰,設若菩薩以滿恒河沙等世界之七寶持用布施,可謂多而獲福勝矣,然未免有貪受之心,非自性功德也。若複有人,深知一切諸法從心而生,湛若太虛,不住不著,都是平等,無有我相。雖以法施普度,而不自有其能得,以成就容忍之念,則此菩薩無我之功德,勝前菩薩寶施所得之功德矣。然所以勝之者,何以故?以諸菩薩心本無我,既有法施功德,無有我施之心,誰其受之。惟此不受福德,無有邊際,故勝前菩薩所得功德也。

  須菩提未解不受之義,而白佛言,菩薩既如是而得福德,宜受享矣,雲何菩薩不受福德也?佛答須菩提,菩薩所作布施福德,俱本真性無我之法,無有我相,無有能心,本爲利益衆生,不是爲自家受用;若起一念受用心,便成貪著。菩薩修福德,不應起貪著心,是故說不受福德也。

  ○威儀寂靜分第二十九

  (如來行住坐臥,謂之四威儀。寂靜者,言威儀中真性寂靜,無去無來,如如不動也。此從威儀中指出寂靜見性,無染著,無生滅,不可認作以威儀爲寂靜也。)

  【「須菩提!若有人言:如來若來若去、若坐若臥,是人不解我所說義。何以故?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

  ﹝注﹞此分叁言如來,皆謂真性也。真性無相,若以四威儀形容之,是人不解佛所說如來之義理也。故名如來者,言無去無來,乃是如來之實義;名曰如來者,以是故也。

  ﹝講﹞如來法身,遍虛空法界,無相無所,凡其應現,是隨衆生業緣而來;其實真性自如,未嘗有去來之迹。人見如來應化威儀,得毋謂既非斷滅落空,又非色相落有,即是可以觀如來乎?是仍在應身上落想,而不能于法身上洞徹也。故呼須菩提告之曰,若有人言,如來者,若來而應感,若去而入寂,若坐而跏趺,若臥而偃息,以此四威儀,遂指名爲如來,則是著于有相,徒睹其形容,而未窺其真性,此人不能解我所說如來之義矣。其不解者,何以故?所謂如來者,不以應化爲體,以法性爲體。盡法界,一如不動,本無來去。止因與衆生同體,發起悲願度生,無量劫來,遍修諸行,熏成淨業,隨衆生心應現救濟。謂其來也,衆生心淨,緣至即現,來無所從;謂其去也,衆生心垢,感畢即隱,去亦無所。是知法身真體,絕無來去,故名如來耳。若顯現而成四威儀,不過爲化度衆生現出之迹像。迹雖有動靜,而性實無動靜。豈可執是而言如來哉!夫無所從來則非有,亦無所去則非無,有無之見破盡,至是而色見聲求,諸法斷滅之疑,徹底消釋矣。

  ○一合理相分第叁十

  (宗泐曰:南唐石本新州六祖注本,並作一合相理分。

  如來之具足色者,相也;真性之無去無來者,理也。無理則相無所攝,無相則理無所附。必真空之理與外具之相,合而爲一,則表裏俱融,精粗無二矣。)

  【「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叁千大千世界碎爲微塵,于意雲何?是微塵衆甯爲多不?」「甚多,世尊!何以故?若是微塵衆實有者,佛則不說是微塵衆,所以者何?佛說:微塵衆,則非微塵衆,是名微塵衆。世尊!如來所說叁千大千世界,則非世界,是名世界。何以故?若世界實有,則是一合相。如來說:一合相,則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須菩提!一合相者,則是不可說,但凡夫之人貪著其事。】

  ﹝注﹞微塵世界,都非實有,悉是假名。故微塵在世界中,遊氣飄揚,任其起滅。世界在太虛中,山河大地,任其聚散。猶如人身煩惱塵心,皆逐妄而生也。人人身中,俱有妄想,其微細雜念,猶如世界微塵;然非本性中物,不過影響虛幻而已,故雲即非、是名也。

  一合相者,猶朱子雲:氣以成形,而理亦賦之之意。一者,不可分之以爲二;合者,不可析之以爲離。謂理與形,合而爲一相也。以如來言,應化身中有法身;以凡夫言,四大身中有真性。推而言之,大而天地,小而萬物,有形者即有理。非形無以顯理,非理無以現形,皆是一合相。

  經言一合相,止就人身言也。世界微塵,先以爲喻耳。塵身假合,與塵界假合無異。塵界爲器世界,塵身爲有情世界。此以器世界列(編者注:「列」疑是「例」)有情世界,故從世界微塵,說到一合相。儒書雲,人身一小天地,即此義也。如來說者,以佛曾言之也。言即非者,謂無實也。言是名者,謂虛名也。凡夫業緣中現,如來隨緣應化,名一合相,皆非實也。其實而無相者,則不可說也。不可說者,以真性無相,不可言說也。相即無相,凡夫不知,貪著相事。相乃無相,真性所現之形迹,凡夫貪戀執著。如目見色而愛色,耳聞聲而愛聲,泥此色身,誤認爲我,故沈淪六道,無由解脫,此其所以爲凡夫也。

  ﹝講﹞上文言無所從來,亦無所去,則知應身全是法身,不落有無一見。但恐人隨語生解,向有來有去處見,法身散爲應身,便謂如來住于異處;向無來無去處見,應身攝歸法身,便謂如來住于一處。住于異處,則見一切法實有一切法,而法不歸如,事相不得消亡;住于一處,則實相不能無相,而菩提有法,智照不得泯絕。彼如來于法界中…

《47 金剛經正解(清.龔概)》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