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已」)與。還至本處,原無二見;到敷座而坐,則住心降心,俱在此中。爲第二分,預示機關,須在解人自悟。
有僧參忠國師。師問蘊何事業?曰:「講金剛經」。師曰:「最初兩字是甚麼?」曰:「如是」。師曰:「是甚麼?」僧無對。師曰:「咄哉!將甚麼講經。」僧問趙州,乞指示。州曰:「吃粥了也未?」僧雲:「吃粥了。」州雲:「洗缽盂去。」僧大悟。六祖曰:「心念不起,是爲坐故。」收缽洗足敷座,要向這裏參始得。
按是經,以無相爲宗。前人以無我相四句,當四句偈。此分首章曰:我聞,是我相也;乞食城中,是人相也;大比丘衆,是衆生相也;曰佛,曰世尊,是壽者相也。不應執著如此。余曰:此種種諸相,俱在還至本處後掃之。不舉其地、其人,則落斷見;舉而不掃,則落常見。
余常序林任先參詳注雲:「無我相者,非無我也;無人相者,非無人也;無衆生相、壽者相者,非無衆生與壽者也;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者,非無身也;不住相布施者,非無布施也;無定法可說者,非無法也;過去未來現在心不可得者,非無心也;無所住者,非無住也。」皆從有說到無,蓋不著有,便是無了。達摩曰:「廓然無聖。」梁武不省。乃曰:「對朕者誰?」若了此義,則叁十二相,俱消化于敷座而坐中矣。
○善現起請分第二
【時,長老須菩提在大衆中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希有二字看來亦是佛法)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
梵語須菩提,此言善吉,善現,空生,尊者。雲庵僧了性曰:「須菩提人人有之。若人頓悟空寂之性,故名解空;全空之性,真是菩提,故名須菩提。空性生出萬法,故名空生。空性隨緣應現,利人利物,亦名善現。萬行吉祥,亦名善吉。」
言偏袒者,此土謝過請罪,則肉袒。西土興敬禮儀,則偏袒。言右肩者,作用取便。言右膝者,佛法尚右。世尊,佛號也。空生開言便歎希有,作何見解?蓋金輪王子,一旦舍王屋入雪山,此事甚爲希有;弟子雲從,隨緣乞食,了不動情,此道更爲希有。如來者,真性謂之如,明則照無量世界,而無所蔽;慧則通無量劫,而無所礙。能變現爲一切衆生,而無所不可,是能自如者也。自如則無去來,而謂之來者,蓋以應現于此,而謂之來也。然則言如者,乃真性之本體;言來者,乃真性之應用。如來二字,兼佛之體、用而言之矣。
菩薩者梵語,本雲菩提薩埵,此雲覺有情,有情則衆生也。一切衆生具佛性者,皆有生而有情,惟菩薩在有情之中,而能覺者,故謂之覺有情也。菩薩未能盡絕情想,惟修至佛地,則絕情矣。護者護持,念者憶念,俾不退轉也;付者付托,囑者叮囑,俾不斷絕也。諸菩薩指大衆而言。
【「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應雲何住?雲何降伏其心?」】
善男子者,正定心也;善女人者,正慧心也。菩薩是善因成熟者,男女是善因初發者。梵語阿,此雲無;梵語耨多羅,此雲上;梵語叁,此雲正;梵語藐,此雲等;梵語菩提,此雲覺。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乃無上正等正覺也,謂真性也,真性即佛也,略言之則謂之覺,詳言之則謂無上正等正覺也。真性無得而上之,故雲無上。然佛不獨上,衆生不獨下,正相平等,故雲正等。佛不獨悟,衆生不獨迷,其覺公普,故雲正覺也。
初發心時,先求安心,故有此問。人天住有,二乘住空,故曰如何應住。降者化逆從順,煩惱即菩提也;伏者遏抑妄心,轉識成智也。十住中第一發心住,先言住,後言降伏者,住是進修著腳之處。降伏二字,只到如來地位,方了盡也。
【佛言:「善哉,善哉。須菩提!如汝所說: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汝今谛聽!當爲汝說: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尊!願樂欲聞。」】
「谛」審也。「唯」者諾其言。「然」者是其言。佛因須菩提所問最契于心,故首肯曰:善哉!善哉!仍牒其言而約之曰,發菩提心者,即當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如是」者即開首,如是二字,如如不動之意也。謂所發欲善護念善付囑之心,原無別法,即此心如是,便已是住,是降伏矣,此外非更有安住降伏之法也。黃檗雲:「凡夫多被境礙心、事礙理,不知乃是心礙境、理礙事。但令心空,境自空;理寂,事自寂,勿倒用心也。」可知如是即是住,如是即是降伏。
孔子曰:「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及門弟子,皆所不解。世尊曰:「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須菩提曰:「唯然。」亦非千二百五十人所解。解之雲何?亦曰:中心如,心中心,即如心,如如不動而已。
○大乘正宗分第叁
﹝就菩薩說,起直指如是心,並諸生盡歸降伏。﹞
【佛告須菩提:「諸菩薩摩诃薩應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衆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
空生問佛,先言應住;佛告空生,先言降伏其心。以降伏者,進修之極則;而無住者,降伏之要旨。如是降伏,即「如是」便是降伏了,直指秘密,更無別義。到底無四相,無滅度,總要降伏,此有我度衆生之心而已。
上言善男信女,此言菩薩摩诃薩,可見佛與衆生,總如是心,總如是降伏也。摩诃言大,心量廣大不可測量。卵生者,貪著無明,迷暗包裹也;胎生者,食色輪回,煩惱成聚也;濕生者,愛水浸淫,貪嗔癡疑因此而得也;化生者,一切煩惱,本自無根,起妄想心,忽然而有也。起心著相,妄見是非,名爲有色;執著空相,不修福慧,名爲無色;窮智極慧,思之思之,鬼神通之,名爲有想;頑空坐禅,不學慈悲,猶如木石,無有作用,名爲無想;不著偏見,亦不了中道,有如象罔,故名若非有想;求理心在,故名若非無想。
【「我皆令入無余涅槃而滅度之。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衆生,實無衆生得滅度者。】
涅槃者,即不生滅也。涅而不生,槃而不滅,即脫生死也。無余涅槃者,大涅槃也,謂此涅槃之外,更無其余,故名無余涅槃。蓋盡諸世界所有九類衆生,皆化之成佛也。一切衆生,皆自業緣中現。若爲人之業緣,則生而爲人;修天上之業緣,則生于天上;作畜生之業緣,則生爲畜生;造地獄之業緣,則生于地獄。九類衆生無非是業緣而生者,是本來無此衆生也。菩薩既已覺悟,無邊煩惱轉爲妙用,又豈更有一衆生得滅度處;若見衆生可度,即是生滅,即是我相,而四相熾然矣。良由一切衆生,本來是佛,何生可度?故曰:平等真法界,佛不度衆生。衆生自性自度,我何功哉。壇經雲:「自性自度,名爲真度。」淨名經雲:「一切衆生,本性常滅,不複更滅。」又佛告清淨慧菩薩言:「于實相中,實無菩薩及諸衆生,菩薩衆生,皆是幻化,幻化滅故,無取證者。」凡經內所雲,衆生非衆生,凡夫非凡夫等語,皆是無佛無衆生之義。
【「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四相者,貪嗔癡愛所影現而成。貪則自私,自私是我相;嗔則分別爾汝,是人相;癡則頑傲不靈,是衆生相;愛則希觊長年,是壽者相。如來不以度衆生爲功,而了無所得,以其四相盡化也。圓覺經雲:「未除四種相,不得成菩提。」設若有一于此,則必起能度衆生之心,便是衆生之見,非菩薩矣。
四相中,一我字是緊要的窟穴。有我則尊我卑人,因有人相;欲度人,又欲盡乎人,因有衆生相;盡滅度之力,還而證我成壽者相,遂妄認壽者爲涅槃,而牢不可化矣。故我相是四相病根也。佛每言衆生者,非言衆生,而實言衆生之我也。無我則無衆生,亦無壽者矣。
朱晦翁曰:「所謂降伏者,非謂遏伏此心,謂盡降伏衆生之心,入無余涅槃中,教他都無心了,方是。」脈望曰:「鬼神有性無命,草木有命無性,禽獸性少命多,惟人能全之,可知四生六道之義。」
○妙行無住分第四
﹝法施無住,是度菩薩。先闡如是降伏其心,次闡應如是住。恐著意降伏,便落有住耳!﹞
【「複次,須菩提!菩薩于法,應無所住,行于布施,所謂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須菩提!菩薩應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何以故?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須菩提!于意雲何?東方虛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須菩提!南西北方四維上下虛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須菩提!菩薩無住相布施,福德亦複如是不可思量。須菩提!菩薩但應如所教住。】
上言度生無相,此即言布施無住。行于布施,不落空見;布施無住,亦不落有見。如此,則布施即是般若。故曰:應如是布施。如此,則福德亦是般若。故曰:福德亦複如是。總就如何應住,而詳言之,以明如是之性,其布施、其效應無不如是也。
色聲香味觸法六者,謂之六塵。眼貪色,耳貪聲,鼻貪香,舌貪味,身境相接謂觸,意事相拘謂法。人性清淨,本無六根六塵,又向何處安頓?東西南北及四維上下總謂之十方。
菩薩不住相布施,是能施之體空也。一切諸相即是非相,是所施之法,其體空也。又說一切衆生即非衆生,即所施之人,其體空也。玄奘譯經雲:「不住于色,不住非色,是故無空可取,無有可舍,空有同如,一體平等,施心廣大,猶若虛空,所獲功德,亦複如是。」楞嚴雲:「汝觀世間可作之法,誰爲不壞?然終不聞爛壞虛空。」此雲:不可思量,以廣大言,而無盡無壞,其意皆備。如來教菩薩法,不過住無所住;菩薩受如來教,但當如其所教者以爲住。不住有故,入塵勞而不落生死;不住無故,居涅槃而不屬斷滅,如如不動而已。如所教住,明乎有住者在。大學曰:「有所好樂,則不得其正,心不在焉故也。」故無在則無不在,無住則無不住。
○如理實見分第五
﹝身相非相,請問如來與何處相見。﹞
【「須菩提!于意雲…
《40 金剛經如是解(明.張坦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