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何?可以身相見如來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何以故?如來所說身相,即非身相。」佛告須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此如來乃謂真性之佛,與下身相之如來異。自布施說到法身,言之愈切;自法身說到諸相,言之愈廣。皆以明無相之旨。
佛有叁身:法身、報身、化身也。如來系自性真如,豈有身相?四大色身,皆由妄念而生,若執著身相,而欲見如來之性,譬如認賊爲子,終無是處。惟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者,非盡除諸相也。見諸相者,病爲執有;除諸相者,病爲執空。惟就諸相見非相,乃爲中道。蓋了妄即真,非別于妄外有真耳。故能就幻相以見實相,則四相者相也。法相者亦相也,非法相者亦相也。楞嚴經雲:「不取一切法相,則得聖智究竟相也。」
俱胝和尚凡有所問,只豎一指。博山曰:「人人一個指頭,他因甚這等會用。」人人有個身相,如來偏恁會用;凡夫爭盡氣力,落得肉臭軀殼。
○正信希有分第六
﹝是度衆生。﹞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衆生,得聞如是言說章句,生實信不?」佛告須菩提:「莫作是說。如來滅後,後五百歲,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爲實,當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叁四五佛而種善根,已于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聞是章句,乃至一念生淨信者,須菩提!如來悉知悉見,是諸衆生得如是無量福德。】
上言「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恐人謂得見如來爲希有之法,狐疑轉生。故問生實信否?不知此實信一念,可以立千百年而不渝,可以統千萬佛而同根,不獨我能見如來,而如來亦悉知悉見我之一念,必如是而後爲能生實信。*輪預記雲:初五百歲,解脫居多;二五百歲,禅定居多;叁五百歲,或務多聞;四五百歲,或營塔寺;五五百歲,多聞鬥诤。蓋天道五百年一大變,君子之澤,久而愈斬;屬望後人,自爾如是。
「持戒」者,不著諸相,即是持戒,持戒即是修福;「善根」者,萬善從生,爲衆善之根本也。生淨信上有乃至二字,當從生信心以此爲實來。上二句,是全體之信;而乃至以下,則頓悟之信也。「一念」者,心空境寂,萬慮消亡,不作有爲見,不作無爲解,出四相,越叁空,是名一念淨信;便與如來心心相印,故曰,悉知悉見。淨信心便是如是心,如是心便是最上第一希有之法,十方無盡之虛空,皆在如是福德中矣。
【「何以故?是諸衆生無複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無法相,亦無非法相。何以故?是諸衆生若心取相,則爲著我人衆生壽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衆生壽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則著我人衆生壽者,是故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以是義故,如來常說:汝等比丘,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舍,何況非法。】
實信之心,至于清淨,豈複有四相可見哉?既無四相,又豈有法相可見哉?又豈有非法相可見哉?無四相,是人空也;無法相、無非法相,是法空也。如是所生淨信,豈曰容易。故將若心取相,次第深言,而歸之于法空。曰: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皆以明法空也。至于不取非法,不但證法空,亦脫法空之障矣。
以四相爲相者,乃心取相也;知四相之非相而離之,即是法相;知離相之亦非,而複離之,即是非法相。甚矣取之病根深矣。
如筏喻者,筏所以渡河也,既渡則不須用筏矣,何必言筏非筏。法所以破相也,既破則不須用法矣,何必言法非法。此法不住此岸,不住彼岸,不住中流,以不應取故。
楞嚴經雲:「不取無非幻,非幻尚不生,幻法雲何立?」即此分文意。
維摩诘問文殊師利:「如何是不二法門?」殊雲:「于一切法,無說無言,無示無識,離諸問答,是爲入不二法門。」文殊複問維摩:「仁者如何說?」維摩默然。若再加一語,是落第二義。
老子曰:「善行無轍迹,善言無瑕谪。」是以聖人善救人無棄人,善救物無棄物。如來說法,爲救人救物而設,其轍迹瑕谪,如何可尋?
○無得無說分第七
【「須菩提!于意雲何?如來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耶?如來有所說法耶?」須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說義,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何以故?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賢聖,皆以無爲法而有差別。」】
無上菩提乃第一義,深妙難名,或持戒忍辱而得之,或精進禅定而得之,或聚沙爲塔,或稱南無,皆可得之,豈可以拘以空法而名之哉!如來憫衆生之未悟,安得嘿然而無言,或爲志求勝法者說,或爲求無上慧者說,或爲求聲聞者說,或爲求辟支佛者說,應機四酬,隨叩而答,甯無說哉!
然妙性平等,雲何有得?若有所得,佛從外來。道本無言,何雲有說?若有所說,是爲謗佛。
謝雲,非法則不有,非非法則不無,有無並無,理之極也。金剛標雲:空生自雲:解佛所說義,只解其無定法可說,尚未解其爲無得無說也。如謂不可取不可說,即是無得無說。何後第十分中,如來重問,于法有所得否?而空生始答無所得也。十叁分中,佛又重問,如來有所說法不?而空生始答,如來無所說也。則無定法之與無得無說,又隔一間矣。「以」者用也;「無爲」者,自然覺性,無假人爲。故一切賢聖,皆用此無爲之法。然法本無爲,而一切法,未必盡是佛法,遂生差別。或安而行之,或勉而行之,及成功則一也。以無爲法,釋上非法,賢聖差別,釋非非法。
道川雲:「江北城枳江南橘,春來都放一般華。」
藥山升座,良久,便下座。院主請雲:「雲何不垂一言?」山曰:「經有經師,論有論師,爭怪得老僧?」
孔子曰:「四時行焉,百物生焉,予何言哉!」其機甚深,學者不從禅靜入耳。
○依法出生分第八
﹝是虛設一人,菩薩衆生俱在。﹞﹝從福德見法。﹞
【「須菩提!于意雲何?若人滿叁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甯爲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來說福德多。」「若複有人,于此經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爲他人說,其福勝彼。何以故?須菩提!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法,皆從此經出。須菩提!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
此以財施有漏之因,以較無爲之福。叁千大千者,一佛化境也,七寶雖多,心有能所,即非福德性。能所心滅,是名福德性。福德性直到成佛地位,超然數量之外。「自此經出」者,此經是金剛般若,而實相、觀照、文字叁般若皆在其中。若非文字,將何者爲他人說乎?然法從經出,而經非即法,恐人執法爲經,執經爲法,故隨言即非佛法以遣之。「四句偈」者,中峰雲:「經中凡言四句偈,必上有『乃至』二字,下有『等』字,未嘗單言四句,則全經皆是,不必指定色見我一切有爲無我相等句也。」傅大士雲:「若論四句偈,應當不離身。」以是而觀,則四句偈者,初不假外求,而在吾心地明矣。六祖偈雲:「人我俱盡,妄想既除,言下成佛。」
向使此偈可以言傳面命,我,佛乃天人之師,住世七十九年,廣爲衆生說法叁百五十度,而于此經,凡一十四處舉四句偈,而終不明明指示端的,豈吝其辭而不爲說破耶?蓋恐人執指爲月,而徒泥紙上之死句,而不能返觀自己之活句也。佛法非佛法者,隨說隨劃也。即心是佛,更無別佛;即心是法,更無別法。黃檗雲:「欲要真實會,一切總不是。」萬松雲:「端的委細會,一切無不是。」可以互參。
世尊一日升座,文殊雲:「谛觀法王法,法王法如是。」博山別曰:「世尊未升座,法王法在甚處?」這裏如參透,乃知焚鈔豎拂,總非釋氏之法;禦氣燒丹,總非老氏之法;多學默識,總非孔子之法。
○一相無相分第九
﹝四果皆無念。﹞
【「須菩提!于意雲何?須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須陀洹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須陀洹名爲入流,而無所入,不入色聲香味觸法,是名須陀洹。」「須菩提!于意雲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來,而實無往來,是名斯陀含。」「須菩提!于意雲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爲不來,而實無不來,是故名阿那含。」「須菩提!于意雲何?阿羅漢能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實無有法名阿羅漢。世尊!若阿羅漢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即爲著我人衆生壽者。】
上言一切賢聖皆以無爲法而有差別,不但賢與聖有差別,而就賢人中,亦各有差別。然其于無爲一也,于無得亦一也。
須陀洹名爲入流者,欲入無爲之理,舍凡入聖,初入聖流也。而無所入者,本性自空,不假緣入,即鑽之彌堅也。
斯陀含名一往來者,色身雖有來去,而法身湛然不動,不見操存舍亡也。
阿那含名爲不來者,迎之不見其首;而實無不來者,隨之不見其後也。
阿羅漢能作是念而得道者,前叁果人,居有學位,故立果義以酬因。阿羅漢不事學問人也,乃立道名以顯證極。故不曰阿羅漢果,而曰阿羅漢道。
法華經曰:「諸法不受,亦得阿羅漢。」若萌一得念,即落人我四相。尊己輕人,慢視衆生,期壽長久,種種見前,是凡人之見,非聖人之徒矣。
【「世尊!佛說我得無诤叁昧,人中最爲第一,是第一離欲阿羅漢。我不作是念:『我是離欲阿羅漢』。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世尊則不說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者!以須菩提實無所行,而名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
梵語叁昧,此雲正定,亦雲正受,乃謂入定思慧法也。非謂玄妙之意。佛恐衆不知去所得心,故引已(編者注:「已」疑是「之」)作證。「無诤」者,即解脫義也。诤是勝負心,無诤則無我無人,無高無下,無聖無凡,一相平等;蓋凡…
《40 金剛經如是解(明.張坦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