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成有漏,不可言多;若達性空,不執爲實,則心無所住,故福成無漏,乃可言多。是知不可廢福而不修,但貴修不住相也。
【「須菩提!于意雲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見不?」「不也,世尊!如來不應以色身見。何以故?如來說: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須菩提!于意雲何?如來可以具足諸相見不?」「不也,世尊!如來不應以具足諸相見。何以故?如來說: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諸相具足。」】
上言福德無說福德多,恐人疑佛身相好,佛福佛(編者注:「佛」疑是「德」)之所成就,則相好亦可見如來,故佛舉以問空生,具足色身八十種好也,具足諸相叁十二相也,此相好雖是佛福德之所成就,乃法身中現出影子,非是實體,故皆雲不應。非色身,非諸相者。色相元空,也是名身,是名諸相者,色相不無也。
【「須菩提!汝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有所說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爲謗佛,不能解我所說故。須菩提!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
上雲色身相好,俱不可見,佛又恐人疑謂色相既非,佛如何能說法,故謂空生曰,汝勿謂如來有所說法也,若言有說,即爲謗佛。何者?以如來達諸法空,畢竟無執,無能說之佛,亦無所說之法。若言有說,豈非是謗。然又何以名說佛(編者注:「佛」疑是「法」)耶?以無法可說,是名說法也。
【爾時,慧命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衆生,于未來世,聞說是法,生信心不?」佛言:「須菩提!彼非衆生,非不衆生。何以故?須菩提!衆生衆生者,如來說非衆生,是名衆生。」】
此六十二言,原出魏本,秦本所無。今考二論,皆有釋文,故亦添入。此疑如來說法,是無所說,無說之法,衆生豈能信乎?佛言汝將謂衆生實是衆生,故不能信;不知此衆生者,不實是衆生,亦非不是衆生。何以非衆生而又非不衆生耶?以衆生之所以爲衆生者,總繇妄緣所成,非實是衆生,是名衆生耳!夫衆生既全非實,豈可謂其永不能信而與般若相背哉!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爲無所得耶?」「如是,如是。須菩提!我于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乃至無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前已言無法得菩提,今疑世尊成佛,名得菩提,何亦雲無得耶?故舉以問佛,佛言無有少法可得,是名菩提者,以妄執盡處,即是覺滿也。此與前是,前已言無法得菩提,今疑世尊成佛名得菩提,何亦雲無得耶?故舉以問佛,佛言無有少法可得,是名菩提者,以妄執盡處,即是覺滿也,此與前實無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不同。以前就因中說,此就果中說,又前止言無法,此則言無法名菩提也。
【「複次,須菩提!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以無我、無人、無衆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則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須菩提!所言善法者,如來說非善法,是名善法。】
此承上文言無有少法可得者,以是法平等,在凡不減,在聖不增,無有高下,故無得與不得,但證此平等之法,是名爲無上菩提也。然雖曰平等,非可不修而得,應以無我等心,修諸善法,則了緣並運,正助雙融,其于菩提,庶可希冀耳。佛又恐人執善法爲實,滯于有爲,故曰即非善法,是名善法。此中前言無得,後又言有得,如何會通?蓋言有得者,證此無可得也。
【「須菩提!若叁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諸須彌山王,如是等七寶聚,有人持用布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羅蜜經》,乃至四句偈等,受持、爲他人說,于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萬億分,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
上言以無我無人等修諸善法當得菩提,而善法之中,當以持經爲最。故複以寶施較持經功德,以持經則非獨得善法之福,亦兼得無我之慧也。
【「須菩提!于意雲何?汝等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度衆生。』須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實無有衆生如來度者,若有衆生如來度者,如來則有我人衆生壽者。須菩提!如來說:『有我者,則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爲有我。』須菩提!凡夫者,如來說則非凡夫,是名凡夫。】
上言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或疑若皆平等,雲何如來常度衆生?故佛爲斷之,汝等勿謂下遮錯解,何以故下示正見,如來說有我下展轉發明無我。以佛無我故,不見有衆生可度,佛雖有時說我,元來無我,執我者蓋是凡夫,雖言凡夫,亦無凡夫,凡夫尚不可得,如來安得有我;如來無我,又安有所度之衆生哉。若然,則雖終日度生,不妨一道平等也。
【「須菩提!于意雲何?可以叁十二相觀如來不?」須菩提言:「如是!如是!以叁十二相觀如來。」佛言:「須菩提!若以叁十二相觀如來者,轉輪聖王則是如來。」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不應以叁十二相觀如來。」爾時,世尊而說偈言:「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前已言色身不可見如來。佛又恐人疑色身從法身中現出,則色身固非如來,亦可因是而觀如來,故舉問空生。而空生果以爲然。故佛以轉輪聖王難之。蓋以本測末,則可;以末測本,則不可也。空生既悟其非,佛又說偈以明之。以真如法身,非見聞所及,乃真智之境,惟證相應。故色相不可觀,而觀亦不可用矣。觀者,詳視也。
【「須菩提!汝若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須菩提!莫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佛既說不可以聲色觀如來,恐人不達其旨,便一向離相求佛,故此遮之,蓋色相雖非佛,佛亦不離色相也。
【「須菩提!汝若作是念,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者,說諸法斷滅。莫作是念!何以故?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者,于法不說斷滅相。】
此言離相求佛,是說諸法斷滅。夫求菩提者,萬行門中,不舍一法,豈說斷滅法哉!若說斷滅法,則于因中虧六度萬行,于果中損福德莊嚴,其于菩提相去遠矣!
【「須菩提!若菩薩以滿恒河沙等世界七寶布施;若複有人知一切法無我,得成于忍,此菩薩勝前菩薩所得功德。須菩提!以諸菩薩不受福德故。」】
佛又恐人聞不說斷滅,遂著于有爲,貪彼福德,故謂寶施之福雖多,不名爲勝;獨于一切法上知是無我,成于忍者,獨爲最勝。何以爲最勝耶?以受福德故福德劣,不受福德故福德勝也。忍即得二無我之智。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雲何菩薩不受福德?」「須菩提!菩薩所作福德,不應貪著,是故說不受福德。】
此釋不受之義,謂秪是于福德上不生貪著之心,是故說不受耳。作福而生貪著,則因成有漏,果必有漏;作福而不生貪著,則因成無漏,果亦無漏。故菩薩不應貪著,不貪著者,以其無我故。
【「須菩提!若有人言:如來若來若去、若坐若臥,是人不解我所說義。何以故?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
上言菩薩以無我之故,獲福勝于寶施。人遂謂菩薩成佛,實有出現受福之事。故佛先出其錯解,謂如來有去來坐臥也;後示正見,謂如來無去來坐臥也。蓋法身不動若虛空,化身如影隨機應現,若有出現,而實無出現;若有受福,而實無受福也。
【「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叁千大千世界碎爲微塵,于意雲何?是微塵衆甯爲多不?」「甚多,世尊!何以故?若是微塵衆實有者,佛則不說是微塵衆,所以者何?佛說:微塵衆,則非微塵衆,是名微塵衆。世尊!如來所說叁千大千世界,則非世界,是名世界。何以故?若世界實有,則是一合相。如來說:一合相,則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須菩提!一合相者,則是不可說,但凡夫之人貪著其事。】
上言不應貪著者,非是相有而不著;乃相本自空也。故約塵界相破以顯法無自性。微塵若是實有,佛則不說是微塵,何以不說是微塵耶?以微塵之名,秪是假立。微塵本無自性,乃是因界碎而成,則實非微塵,名爲微塵耳。非特微塵也,世界亦然,世界無自性,非是實有,但假名世界耳。何以故非世界名世界耶?若謂世界是實有,則不過是衆微塵合一之相,既是衆微塵所合,則非別有一合之相,但有其名而已。空生于此,已破其相。佛複爲徹底指出曰:所謂一合相者,即是不可說,以相既非相,即是實相,不可以言語名字強爲之诠表者也。以凡夫不達執相爲實,而妄生貪著耳!
【「須菩提!若人言:佛說我見、人見、衆生見、壽者見。須菩提!于意雲何?是人解我所說義不?」「世尊!是人不解如來所說義。何以故?世尊說:我見、人見、衆生見、壽者見,即非我見、人見、衆生見、壽者見,是名我見、人見、衆生見、壽者見。」(編者注:原本漏缺「須菩提!若人言:佛說我見、人見、衆生見、壽者見。」一句,今補上。)】
上言凡夫之人貪著其事者,皆由于我、法起妄執也。今除我執,謂若人言如來說我人等見者,是人不解佛所說義。何者?以我人等見,本自空寂,當體如如,故雲非我人等見,但隨俗假稱是名我人等見也。
【「須菩提!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者,于一切法,應如是知,如是見,如是信解,不生法相。須菩提!所言法相者,如來說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此除法執,謂于一切法知其不生法相,見其不生法相,信解其不生法相,何以如是知、見、信解?以法相非相,其體本寂,無相可得,但名爲法相也。
【「須菩提!若有人以滿無量阿僧祇世界七寶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發菩薩心者,持于此經,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讀誦,爲人演說,其福勝彼。雲何爲人演說,不取于相,如如不動。何以故?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二執既盡,自然冥契真如,可以演說此經,故佛告空生,謂無量阿僧祇世界七寶布施,不及受持讀誦爲人演說此經之福。雲何爲人演說,便能勝耶?以不取于相,如如不動故耳。
不取相者,不取我相,不取法相,亦不取非法相。叁相叵得,始能如彼真如,而永無變動也。何以故能不取相耶?但應觀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露電而已。此六者全無實體而妄現似有,全無實體可破我、法二相;妄現似有,可破非法相。能作此觀,而般若之義盡是矣。
【佛說是經已,長老須菩提及諸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此結經也。般若深經,叁世佛母,聞經四句,已超惡趣之因,一念淨持,必獲菩提之記。故人天異類,舉皆歡喜,信受奉行。信受者,不信諸法,惟信般若也;奉行者,依經起行,不取于相,行而無行也。
《38 金剛略疏(明.元賢)》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