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佛得否?」泉雲:「得。」陸雲:「莫不得否?」泉雲:「不得。」雲岩雲:「坐則佛,不坐則非佛。」洞山雲:「不坐則佛,坐則非佛。」天童拈雲:「轉功就位,轉位就功,還他洞上?殳子,且道南泉意作麼生,直是針錐不得。」五祖演雲:「大衆!夫爲善知識,須明決擇。爲什麼他人道得,也道得;他人道不得,也道不得!還知南泉落處麼?白雲不惜眉毛,與汝注破,得又是誰道來?不得又是誰道來?汝若更不會,老僧今夜爲汝作個樣子。」乃舉手雲:「將叁界二十八天作個佛頭,金輪水際作個佛腳,四大神州作個佛身,雖然作此佛兒子了,汝諸人卻在那裏安身立命?大衆還會也未?老僧作第二個樣子去也。東弗于逮作一個佛,南贍部洲作一個佛,西瞿耶尼作一個佛,北郁單越作一個佛。草木叢林是佛,蠢動含靈是佛,既恁麼,又喚甚麼作衆生,還會也未?不如東弗于逮,還他東弗于逮;南贍部洲,還他南贍部洲;西瞿耶尼,還他西瞿耶尼;北郁單越,還他北郁單越;草木叢林,還他草木叢林;蠢動含靈,還他蠢動含靈;所以道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既恁麼,汝喚甚作佛,還會麼?」忽有個漢出來道:「白雲休寢寱語,大衆記取這一轉。」以上諸尊宿,于本源自性天真佛,各出手眼,互爲鑽研,若于此參透,方名見如來也。
已上(二十四)斷化身出現受福疑竟
(二十五)斷法身化身一異疑
此疑從上法無斷滅,法無去來而來。
功德施菩薩論曰:若生死涅槃不可得,故無去來者,如來豈如須彌山等積聚一合而安住耶?爲遣此中是一是常,無分有分,一合見故,言微塵衆多者,遣無分一合見也。非微塵衆者,遣有分一合見也。是名微塵衆者,我非有分物執之爲衆,複爲遣積聚見也。故經雲:
【「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叁千大千世界碎爲微塵,于意雲何?是微塵衆甯爲多不?」「甚多,世尊!何以故?若是微塵衆實有者,佛則不說是微塵衆,所以者何?佛說:微塵衆、即非微塵衆,是名微塵衆。世尊!如來所說叁千大千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何以故?若世界實有者,則是一合相。如來說:一合相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須菩提!一合相者,即是不可說,但凡夫之人貪著其事。】
傅大士頌曰:「界塵何一異,報應亦同然;非因亦非果,誰後複誰先?事中通一合,理則兩俱捐;欲達無生路,應當識本源。」
﹝通曰﹞不應以相見如來,似與化異;于法不說斷滅相,似與化一。化身有去來,而法身常不動。中間實無一異之相,故佛以法界明之。彼去來坐臥,即微塵相也。去來坐臥,不離于法身,如彼微塵,不離于法界也。法身現起去來坐臥,如世界碎爲微塵,不可謂異;煩惱盡而證于法身,如微塵碎而同于太虛,不可謂一。彼太虛空,非有以合之而後成,非有一性故也。彼微塵聚,非有以散之而後顯,非有異性故也。如來遠離煩惱障,住彼法界中,非一處住,亦非異處住,是不可思議境界,豈可言說!但凡夫執著事相,謂有分合可得。若見于實相者,一真平等法界,本自無生,誰爲去來?誰爲不動?但可謂之如來而已。
刊定記曰:初須菩提至貪著其事,約塵界以破一異,以叁千大千五句,標塵一異以顯無性,言世界者喻法身也。微塵者,喻應身也。世界一也,微塵異也。碎界作塵,塵無異性,合塵爲界,界無一性。
彌勒菩薩偈曰:「去來化身佛,如來常不動;于是法界處,非一亦非異。」
「何以故」至「是名微塵」,此釋微塵喻應身無異性也。若知碎世界作微塵,微塵全是世界,則塵無實性,故曰則非微塵,非實微塵也。以離性計而說微塵,是空微塵也。故曰是名微塵。此喻全法起應,應即是法,何異性之有!「世尊!」至「貪著其事」,此釋世界喻法身無一性也。若知微塵爲世界,非唯所起微塵,是空微塵;抑亦能起世界,是空世界。夫世界全是微塵,則世界無實性,故曰則非世界;以離性計而說世界,故曰是名世界。
彌勒菩薩偈曰:「世界作微塵,此喻示彼義;微塵碎爲末,示現煩惱盡。非聚集故集,非唯是一喻;聚集處非彼,非是差別喻。」
非微塵有性合成世界,故曰非一;非世界有性散爲微塵,故曰非異。征意雲:以何義故說世界耶?釋意雲:世界若實有者,則是一合相。今所雲一合相者,一之而不二,合之而不分,乃衆塵和合爲一世界。作此見者即爲非見,于非有中而妄見故。故如來說非一合相,是空無離性。名之一合者,但俗谛言說,非真實有,故曰是名一合相也。此一合相,無體可說,第一義中,一切諸法本性無生,無生故不可得,不可得故離于言說;但爲凡夫不了,執之爲實,貪著其相,于中妄取,猶彼小兒如言執物。
彌勒菩薩偈曰:「但隨于音聲,凡夫取顛倒。」
若無取著,即不落于事相。此喻全應是法,法不離應,何一性之有,法不離應,應不離法,故知如來非一處住,亦非異處住也。
金海光如來解曰:「世界者,如來自說盧舍那佛住持叁千大千世界,身上化生菩提之樹,號蓮華藏世界,不說窒礙世界也。一合相者,一切衆生身中佛性,與盧舍那法身,是一合相也。頌曰:如來自說蓮華藏,負荷叁千擐大千;菩薩了空歸一合,凡夫貪著被魔纏。」此解亦翻騰可玩。
昔秦跋陀禅師問生法師:「講何經論?」生曰:「大般若經。」師曰:「作麼生說色、空義?」曰:「衆微聚曰色,衆微無自性曰空。」師曰:「衆微未聚,喚作甚麼?」生罔措。又問:「別講何經論?」曰:「大涅槃經。」師曰:「如何說涅槃義?」曰:「涅而不生,槃而不滅,故曰涅槃。」師曰:「這個是如來涅槃,那個是法師涅槃?」曰:「涅槃之義,豈有二耶?某甲只如此,未審禅師如何說涅槃?」師拈起如意,曰:「還見麼?」曰:「見。」師曰:「見個甚麼?」曰:「見禅師手中如意。」師將如意擲于地,曰:「見麼?」曰:「見。」師曰:「見個甚麼?」曰:「見禅師手中如意墮地。」師斥曰:「觀公見解,未出常流,何得名喧宇宙?」拂衣而去。其徒懷疑不已,乃追師扣問:「我師說色空涅槃不契,未審禅師如何說色空義?」師曰:「不道汝師說得不是,汝師只說得果上色空,不會說因中色空。」其徒曰:「如何是因中色空?」師曰:「一微空故衆微空,衆微空故一微空;一微空中無衆微,衆微空中無一微。」至哉言乎!須于此透入,方信得平等法界,非一非異真切處。
【「須菩提!若人言:佛說我見人見衆生見壽者見。須菩提!于意雲何?是人解我所說義不?」「不也,世尊!是人不解如來所說義。何以故?世尊說我見人見衆生見壽者見,即非我見人見衆生見壽者見,是名我見人見衆生見壽者見。」「須菩提!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者,于一切法,應如是知,如是見,如是信解,不生法相。須菩提!所言法相者,如來說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通曰﹞須菩提前說我相即是非相,乃至壽者相即是非相,離一切相則名諸佛,世尊既印可之矣!何爲又有此叮咛也?前但破相,此乃破見,見相略有淺深,故重破之也。彼證悟了覺爲四相如圓覺所說,未嘗不是四見,但能不作是見者,猶是法相見也。始而有人我相者,則非菩薩,既而通達無我法者,是名菩薩,猶有遣我見在,今細查考四見本無,又何用遣?此乃最上般若,不可不如是知見信解也。如是知,知不離真如;如是見,見不離真如;如是信解,解不離真如;一真平等,分別不生,豈但界塵一異之相了不可得,即貼體微細法相亦自不生,其斯爲無住真際乎!
刊定記曰:「若人言佛說」以下,遣除我法,以顯本寂也。意雲:前凡夫貪著其事,所緣一異之境,由有能緣我法見心也。見心不破,一異分別不除,故今破之,令除分別,入聖道也。
彌勒菩薩偈曰:「非無二得道,遠離于我法。」
謂非無人、法俱空二智而能得道者,須遠離我法四相而後可也。「佛說我見」至「是名我見」,(一)明離我見也。若人謂佛真實說有我人等見者,斯則謬解。故雲不解如來所說義也。以何義故說爲不解耶?佛說我人等見者,非實我人等見,但是假名我人等見耳!夫真如性中,原無所見,佛本欲顯示無見之真,故說我人等見,以明皆空無實。由衆生不見真如,妄分別見耳!
彌勒菩薩偈曰:「見我即不見,無實虛妄見。」
見我即不見真如,若見真如,即遠離虛妄見矣!
「發阿耨」以下,(二)明離法見也。意雲:如來說法,要令衆生修行契理,故發菩提心者,即見于真如。于一切法,當如是知,如是見,如是信解。此叁種名,依止方便不同:知,依奢摩他,即是定,由定起知;見,依毗缽舍那,即是慧,由慧發見;解依,叁摩提,即是定慧等持,增上知見勝解,能緣真如,此即叁昧方便也。由此叁昧力,能不生法相,言不生法相者,不于法非法有所取著,除分別見也。
著于證悟了覺者,即是我相,不著于證悟了覺者,即是法相。「所言法相者」以下,正顯本寂意。所言法相,非實有之法相,是本無之法相也。勝義谛中,不容他故,離性離相,非和合故,但依俗谛,說名法相耳!性起爲相,相不離性故。如前喻金中無器,器不離金也。
彌勒菩薩偈曰:「二智及叁昧,如是得遠離。」
二智,即人無我,法無我。叁昧者,即知見解也。如是乃能遠離我人衆生壽者等見,不生法相。此一段文,雖正釋離于俱生法執,亦是總結降住正行。由經初善現請問,若人發無上菩提心者,應雲何住?雲何降伏其心?如來答雲: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故今結雲:應如是知、見、信解,不生法相,此之謂降伏,此之謂無住也。
傅大士一日披衲、頂冠、靸履見梁武帝,帝問:「是僧耶?」士以手指冠。帝曰:「是道耶?」士以手指靸履。帝曰:「是俗耶?」士以手指衲衣。古德頌雲:「道冠、儒履、釋袈裟,合會叁家作一家;忘卻率陀天上路,卻來雙樹待龍華。」此渾身般若作用,了無法相可得,無…
《34 金剛經宗通(明.曾鳳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