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27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注解(明.宗泐.如玘)▪P5

  ..續本文上一頁是,如是。以叁十二相觀如來。」佛言:「須菩提!若以叁十二相觀如來者,轉輪聖王則是如來。」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不應以叁十二相觀如來。」爾時,世尊而說偈言:

  「若以色見我  以音聲求我

  是人行邪道  不能見如來。】

  「叁十二相」者,應身相也。「觀如來」者,觀法身如來也。問意謂可于應身相好中觀見法身不?善現乃知應身相好,從法身流出,若見相好,即見法身,故答雲:如是如是。佛又恐善現于應身取著,不達法體,故又以輪王即如來爲難。而善現解佛難意,故雲不可以叁十二相觀如來也。既而佛乃說偈以證之,法身之體固不離于聲色,但凡夫墮于聞見,是行邪道,不能見于如來也。

  二十叁、斷佛果非關福相疑

  此疑從上不應以相觀佛而來。

  【「須菩提!汝若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須菩提!莫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須菩提!汝若作是念: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者,說諸法斷滅。莫作是念,何以故?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者,于法不說斷滅相。】

  上明如來所證菩提不從福德而致,是則菩薩所修福德,不成菩提之因,亦不克果報耶?爲斷此疑,故告之曰:莫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而得菩提。具足相,即福德相也。蓋大乘所修福德之因,所得福德之果,但離取著之相,不同小乘斷滅之見。故曰:于法不說斷滅相也。下又設喻以告。

  【「須菩提!若菩薩以滿恒河沙等世界七寶持用布施;若複有人知一切法無我,得成于忍,此菩薩勝前菩薩所得福德。須菩提!以諸菩薩不受福德故。」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雲何菩薩不受福德?」「須菩提!菩薩所作福德,不應貪著,是故說不受福德。】

  假使有人,以無量世界七寶行施,心有所著,所感之福,則成有漏;心若離著,即成無漏。故雲:若有人知一切法無我,得成于忍。無我者,無人、法二執也。忍即無生法忍,初住菩薩所證也。既得無生法忍,則與彼住相行施者不同,故雲勝前菩薩所得福德。言不受福德者,不受有漏福報也。善現又疑,既不受福報,雲何能獲無生法忍?須知有漏果報則不應受,無漏果報則受而不取。取謂取著,故雲:菩薩所作福德,不應貪著也。

  二十四、斷化身出現受福疑

  此疑從上不受福德而來。

  【「須菩提!若有人言:如來若來若去若坐若臥,是人不解我所說義,何以故?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

  有來去坐臥者,乃如來應身也。無來無去者,法身也。然如來昔行菩薩道時,不受福報,雲何至果,有去來坐臥之相,使諸衆生供養獲福?恐有此疑,故告以釋之,謂如來應用,示有動作,而法身之體,如如不動也。

  二十五、斷法身化身一異疑

  此疑從上應有去來,法無去來而來。

  【「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叁千大千世界碎爲微塵,于意雲何?是微塵衆甯爲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

  上明應身去來是異,法身無去來是一。佛恐善現有一異之見,故設喻以釋之。釋中初舉世界微塵一異斷疑,次舉言說我法離見。初釋中,文有叁科:一、標界塵一異以顯無性。言世界者,喻法身也;微塵者,喻應身也。世界一也,微塵異也。碎界作塵,塵無異性;合塵爲界,界無一性。喻全法起應,應無異性;全應即法,法無一性。故偈雲:「去來化身佛,法身常不動,于是法界處,非一亦非異。」然如來體用互融,所以能一能異,非一非異,自在無礙者矣。

  【「何以故?若是微塵衆實有者,佛則不說是微塵衆。所以者何?佛說:微塵衆,則非微塵衆,是名微塵衆。】

  此釋微塵。喻應身無異性,若知碎世界作微塵,微塵全是世界,則塵無實性,故曰則非微塵。以離性計而說微塵,故曰:是名微塵也。此喻全法起應,應即是法,何異性之有哉!

  【「世尊!如來所說叁千大千世界,則非世界,是名世界。何以故?若世界實有者,則是一合相。如來說:一合相則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須菩提!一合相者,則是不可說,但凡夫之人貪著其事。】

  此釋世界,喻法身無一性。若知合微塵爲世界,世界全是微塵,則世界無實性,故曰則非世界;以離性計而說世界,故曰是名世界也。一合相者,言衆塵和合爲一世界。非一合相者,非性執之一合,是名一合相者,乃離性之一合也。此一合相不可思說,而凡夫不了自生貪著耳,此喻全應是法,法不離應,何一性之有哉。

  【「須菩提!若人言:佛說我見人見衆生見壽者見,須菩提!于意雲何?是人解我所說義不?」「不也,世尊!是人不解如來所說義。何以故?世尊說我見人見衆生見壽者見,則非我見人見衆生見壽者見,是名我見人見衆生見壽者見。」】

  此下明離我、法二見。初離我見。夫我見者,有真我之見,有妄我之見。妄我見者,虛妄分別,衆生見也;真我見者,遠離執著,如來見也。既離執著,示有我見人見衆生見壽者見,此不見而見也。在迷衆生,以爲如來實有四見,故雲不解如來所說義也。善現既解如來所說之義,即知四見,皆非虛妄分別,是真我之見,故雲是名我見人見衆生見壽者見也。

  【「須菩提!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者,于一切法,應如是知,如是見,如是信解,不生法相。須菩提!所言法相者,如來說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次離法見。夫如來說法,要令衆生發菩提心,修行契理故。聞如來所說,當如是知見信解,不生法相。言不生法相者,不于法取著也。法本離相,如來稱性而說,故雲:即非法相,是名法相。此一段文,雖證釋離于法執,亦是總結降住正行。由經初善現請問,若人發無上菩提心者,應雲何住?雲何降伏其心?如來答雲: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故今結雲:發菩提心者,于一切法如是知見信解,此結如是住也;不生法相,此結降伏妄心也。

  二十六、斷化身說法無福疑

  此疑從上塵喻化身是異而來。

  【「須菩提!若有人以滿無量阿僧祇世界七寶,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發菩薩心者,持于此經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讀誦,爲人演說,其福勝彼。雲何爲人演說,不取于相,如如不動。】

  此段文有叁節,初以無量阿僧祇世界七寶布施,是假喻格量也。自「若有善男子」下,明持說福勝。自「雲何爲人演說」下,是釋福勝所以。據經文但明持說功德,而論乃謂化佛說法有無量功德者。蓋化佛是說經教主,持說是弘經之人,所弘之經是佛所說,佛之所說離言說相,故功德無量。弘經之人若能離著,則其福能勝彼也。「如如」者,法身之理也。化身既即法身,則無去無來故不動也。

  二十七、斷入寂如何說法疑

  此疑從上演說與不動而來。

  【「何以故?】

  上言如如不動,則佛常住世間,爲衆生說法,何故言如來入涅槃耶?恐有此疑,故說偈以釋雲:

  【「一切有爲法  如夢幻泡影

  如露亦如電  應作如是觀。」】

  「一切有爲法」者,一切世間生滅之法也。佛生人中,示同生滅,亦屬有爲無常之法,無常之法,虛假不實,故以夢幻泡影露電六種爲喻。「應作如是觀」者,觀即般若妙智。以此妙智觀有爲法,如夢幻等。能觀既是妙智,所觀無非妙境。妙境者,一境叁谛也;妙智者,一心叁觀也。叁觀者,空假中也;叁谛者,真俗中也。即觀有爲之法,離性離相之謂空,無法不具之謂假,非空非假之謂中。谛者審實不虛之謂,全谛發觀,以觀照谛,谛既即一而叁,觀豈前後而照,故雲如是觀也。能如是觀,乃了化身即法身,無常即常也;雖即法身,不礙涅槃,常即無常也。良以如來究竟非常非無常之法故,所以能常,能無常也。是則終日涅槃,終日說法,不住有爲,不住無爲,不可得而思議者也。一經始末皆稱如是:始雲如是住,如是降心;中間節節雲如是;至此又雲如是觀。論乃釋雲:妙智正觀,故知妙智實一經之宗也。正宗竟。

  【佛說是經已,長老須菩提及諸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洪武十年十一月二十有二日皇帝有诏,令天下僧徒習通心經、金剛、楞伽叁經,晝則講說,夜則禅定。複诏,取諸郡禅教僧,會于天界善世禅寺,校讎叁經古注,一定其說,頒行天下,以廣傳持,洪惟皇上以金輪統禦,乘夙願力,親受靈山付囑,流通教法,以壽慧命,不勝幸甚。于是臣僧宗泐等,才雖愚鈍,敢竭丹衷,述平昔所聞,辄爲注釋。注成,以十一年正月二十有八日,詣阙進呈上禦華蓋殿覽畢,乃可其說,敕刊板行世。然此叁經,皆是究心之要,其功在乎破情顯性;而流通之功,良亦不細,上以陰翊王度,下以資益群生,非惟吾徒一時之幸,實天下萬世之至幸也。臣僧宗泐謹識。

  

  

《27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注解(明.宗泐.如玘)》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